首頁 > 人類文史 > 春秋時期鄭國的地理位置如何?能在晉楚爭霸中支撐靠的是什麼?

春秋時期鄭國的地理位置如何?能在晉楚爭霸中支撐靠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國,周朝姬姓諸侯國。你們知道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到了晉國。重耳即位後,勵精圖治,增強了晉國的國力。在此背景下,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中,晉文公擊敗了楚國。自此之後,晉國和楚國在春秋時期展開了百年的爭霸戰爭。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衆多的弱小諸侯國受到了裹挾,也即要麼跟隨楚國,要麼和晉國結盟,除了齊國和秦國,其他諸侯國很難可以長期保持中立。其中,就地處中原核心區域的鄭國,就成爲晉楚爭霸的焦點。那麼,問題來了,晉楚爭霸時,晉國、楚國爲何沒能消滅弱小的鄭國呢?換而言之,在春秋的數百年時間中,春秋時期,鄭國爲何能在晉國、楚國的夾縫中苦苦支撐?

首先,根據《左傳》、《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806年,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建都陝西棫林(古地名),第二任君主鄭武公跟隨周平王東遷到虢鄶之間(今滎陽市東京城遺址公園),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到鄭韓故城遺址,直到滅亡。在春秋時期,鄭國的疆域約有今河南北半省之中部。大致爲:東有汴梁,至蘭考。南包許昌,達禹州,西距虎牢,北越黃河。在地理位置上,鄭國不僅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而且正好處在晉國和楚國這兩個大國之間。基於此,晉國和楚國不管是哪一方吞併了鄭國,都能在中原的爭霸過程中佔據有利位置。

春秋時期鄭國的地理位置如何?能在晉楚爭霸中支撐靠的是什麼?

但是,面對晉國和楚國的多次進攻,鄭國並沒有走向滅亡,而是苦苦支撐到三家分晉。對此,在筆者看來,晉國和楚國之所以沒能消滅弱小的鄭國,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一方面,雖然和晉國、楚國比起來,鄭國是比較弱小的,但是,作爲一個千乘之國,鄭國還是具有一定的實力。比如在晉國和楚國爭霸中原之前,鄭國名君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也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春秋五霸崛起之前,鄭國一度在中原地區實現了小霸。而這,意味着鄭國擁有不錯的家底,得以在晉楚爭霸中苦苦支撐。

進一步來說,就鄭國的軍事實力來說,根據《左傳》、《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春秋初年,鄭國已有三軍。按照周制,周天子可有六軍,諸侯大國三軍。由此,對於擁有三軍的鄭國,在軍事實力可以劃入到大國之中了。基於此,魯襄公二十五年,鄭子展、子產帶車七百乘伐陳,車數與城濮之戰晉車之數相等。並且,鄭兵曾與晉、楚和諸侯聯軍開戰,諸侯的兵甚至畏鄭不敢越過鄭境,反被鄭軍所敗。由此,打鐵還需自身硬,楚國和晉國之所以沒能消滅鄭國,原因主要還是鄭國擁有較強的防禦實力。

春秋時期鄭國的地理位置如何?能在晉楚爭霸中支撐靠的是什麼? 第2張

最後,另一方面,除了自身的實力之外,鄭國之所以能在晉國和楚國的夾縫中苦苦支撐,也和鄭國的對外策略存在直接的關係。在春秋時期,面對晉國和楚國這兩大強國,鄭國採用了“朝秦(晉)暮楚”的策略。比如鄭簡公這位君主在位時,鄭國根據當時楚弱於晉的客觀形勢,決定誠意附晉。等到楚國北上進攻鄭國之時,再與楚媾和,誘使晉全力爲鄭擊楚,令楚不敢再侵擾鄭國。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朝秦(晉)暮楚”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對於小國來說,充分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以此獲得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顯然是一個無可厚非的選擇。也即只要晉國和楚國的實力保持平衡,鄭國就可以在晉楚之間左右逢源,以此堅持到晉國滅亡。等到戰國時期,三晉之一的韓國最終歷時多年,從而消滅了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