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使用的是哪種貨幣?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使用的是哪種貨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使用的是哪種貨幣?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早期的中國對外貿易主要是以物易物,到了唐、宋、元時代的對外貿易,在東亞文化圈用銅錢,中華文化圈以外則主要用銀。唐代曾多次禁止銅錢外流,宋代一度因之,但禁而不止,日本、越南、那個啥半島國以及部分由蒙古人建立的中亞政權也仿效中國製造了自己的銅錢,並用這種銅錢購買中國商品,對此中國政府是歡迎的,因爲外國銅錢流入可以增加中國的銅儲備。清朝初年浙江、福建地方官曾發現一種“寬永通寶”,因爲中國沒有“寬永”這個年號,地方官如臨大敵,擔心是反清勢力鑄造的“僞錢”,幸虧有博學者指出,這是從通商口岸流入的日本錢,才避免了一場騷動。外國銅錢流入漸多,到了道光、咸豐年間,江浙閩粵許多普通知識分子已能辨認同樣的“永樂通寶”,色澤金黃的是日本鑄造,偏青的是明朝制錢,也能給各種越南銅錢“色偏赤”的外觀概括。

鐵錢,交子、會子一類紙幣無法使用在國際貿易中,因爲鐵錢的流通價值依賴官方行政命令,出境則無效,而交子、會子不但有和鐵錢一樣的問題,而且還有流通期限限制,過期就成爲一張廢紙。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使用的是哪種貨幣?

越南銅錢。新錢的色彩據說是赤紅色的

明、清(指鴉片戰爭前)的情況除沿襲宋、元舊制外,最突出的變化是有“番銀”即外國機制銀元的介入。“番銀”早期主要是西班牙鑄造的“佛頭洋”(銀元上有皇冠或西班牙國徽造型,中國人誤以爲是佛頭),後來又有墨西哥鑄造的“鷹洋”(銀元上有一隻鷹),因爲銀元有固定面值,且各國通用,即便有所磨損也不影響其價值,既不像銅錢不爲東亞以外商人所接受,也不像紋銀那樣要折色、切割、定火耗,逐漸後來居上,成爲中外貿易的主要交易貨幣。

至於傳統的物物貿易,主要體現在官方與官方之間以“貢-賜”爲名的大宗貿易上,這種貿易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或戰略物資交換的目的,因此並非如一般商品貿易那樣在意具體交易的得失,因此很難在民間貿易中普及,事實上中外民間貿易中物物貿易的比例是逐漸下降的,到了清中葉“十三行時代”,基本上外國“大班”和中國買辦、中國買辦和中國商人間,都只認“現洋錢”了。

至於通脹,中國古已有之。

古代中國的貨幣主要是貴金屬(金銀)、銅錢和紙幣(宋代開始),除了貴金屬外都可能發生通脹。

唐代以前,銅錢都是按重量來標記價值的,比如秦半兩、漢五銖,都是重量單位,但官府和民間都習慣窖藏銅錢,並以重量輕的剪邊、僞造銅錢或其它代用品來充數,漢武帝曾經用白鹿皮替代銅錢流通,造成中國古代史上有確切記載的第一次通脹,而十六國時期因爲各國競相發行劣質錢,通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唐宋以後,銅錢的價值逐漸和重量脫鉤,改爲由官府賦予標價,但這樣一來政府經常會藉此便利發行溢價錢,比如“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的銅錢,標明價值是普通銅錢的十倍、百倍、千倍,而實際重量還不到普通銅錢的兩倍,這樣一來銅錢發行量等於擴充了幾十倍甚至上千倍,而購買力自然銳減,惡性通脹就此難以避免。這種因爲溢價錢導致的通脹,最早可追溯到王莽時代,而最晚則是晚清咸豐時,因太平天國之役而濫發當千銅錢導致惡性通脹,因當時已有許多外國人在華而被廣泛報道。

紙幣實際上是用紙製造的溢價錢,如果發行者不加節制,通脹效果會比當千銅錢更甚,南宋末年的交子、元代的會子都因爲超過限額增發和“越界”(原本規定有失效時限但後來取消,後續紙幣卻照樣發行,等於發行量增加一倍)而變得宛如廢紙,明代甚至一度出現士兵拒絕接受使用“大明寶鈔”支付的賞賜,和官員寧可要實物工資也不要“寶鈔”的例子。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使用的是哪種貨幣? 第2張

大明通行寶鈔的銅製印版

明代開始,國家徵收的賦稅(田賦、地丁銀、人頭稅等)不再收銅錢,而改收折色銀,這是爲了確保官方財政收入的穩定,但也等於把通脹風險轉嫁給民間。清道光末年鴉片戰爭失敗外加鴉片流入,清朝白銀大量流失導致銀價暴漲,銀、銅錢比價從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的1兩兌制錢1000,一路漲到咸豐元年(1851年)的1兩兌換制錢1670,而用白銀計價的稅率依然不變,這不僅造成民衆負擔大增,激發了太平天國之役,也讓中國陷入沉重惡性通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