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西漢大肆分封諸侯王的弊端是什麼?

西漢大肆分封諸侯王的弊端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漢大肆分封諸侯王的弊端是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秦末二世暴政,天下大亂,前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有劉邦項羽爭奪帝位,垓下城破,西楚霸王自刎江東,漢高祖劉邦稱帝,在大肆分封諸侯王的同時又繼承秦制,於是漢土郡國並行。劉邦封王,一方面是答謝賢臣良將的追隨,一方面是拱衛王室,漢初雖無事發生,但任何的政治制度都有其致命的缺點,西漢時的郡國並行制,也有其弊端。

一、分封只有一時之利,君臣猜忌諸侯無善終

周武王伐紂,收天下之土而分給親族、功臣、舊貴族後代,周武王何其聰明,知道功高震主,“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如若分封的都是王室子孫,世世代代擁立天子,自然可以以逸待勞,武王的想法是好的,周朝也存國長久,然而東周時諸侯並起,戰國時周天子已經是名不副實,拱衛王室的人,卻拿着手裏的利刃,刺向了天子。

秦的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秦地,周平王遷都時秦襄公護送有功,受封諸侯,周室的手段一直都是封侯而守衛王室,但可惜卻被自己的利刃所傷。秦始皇即位後吸取教訓,將全國分爲36郡,900多縣,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沒有諸侯了。沒有兵器了,六國遺族還能舉兵反秦?然而自陳勝吳廣起義以來,不出三年而暴秦亡,爲何?不只是暴秦苛政,同樣是因爲封疆大將手握重兵而沒有回援,王室子孫、地方縣令無兵可用,中央政權缺乏拱衛,“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西漢大肆分封諸侯王的弊端是什麼?

既然分封、郡縣都行不通,那不如合起來用吧,漢承秦制,在郡縣的基礎上加封諸侯王,不僅滿足了手底下人的封王拜侯的想法,還能贏得他們的“忠心”。可惜好景不長,人的野心是沒有辦法滿足的,既然當了王,誰又不想當皇帝呢?君臣相互猜忌,楚王韓信本是忠心耿耿,結果被劉邦懷疑有反叛之心,被誅,接着韓王信反、樑王彭越反、淮南王英布反、燕王臧荼,趙王張傲被順手剪除,只有長沙王吳芮低調行事,劉邦屢次試探無果,放過了他。所謂“人心隔肚皮”,君臣猜忌的結果,無外乎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二、分封隱患之大,禍及子孫後世

剪除了異姓諸侯王,劉邦的心也不好受,“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但人家好歹是皇帝,一邊談笑風生滅了身邊的“不定時炸彈”,一邊又不免“兔死狐悲”,感嘆沒有忠臣能夠鎮守邊疆,於是殺白馬,立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又大封同姓王,看似高枕無憂,但同姓王卻因此做大做強。高祖在時,天下尊之,但到了文帝,諸侯王國勢力過大,甚至出現了第一例同姓王國反抗漢廷的濟北王叛亂,三年後文帝的弟弟淮南王舉起了叛旗。到了漢景帝,皇帝與諸侯王徹底撕破臉皮,景帝削藩,諸王不服,爆發了七國之亂。漢高祖看到的只是同姓宗族對自己的敬畏,至於自己的兒子,沒有功績得不到同姓王的認可,爲了加強皇權而極大影響了這些王的利益,如何不反?

三、封國實數無奈之舉,諸侯之阻攔必除之

劉邦之前本就是一個秦縣的亭長,說難聽點就是一個地痞流氓的出身,卻屢敗屢戰,一步一步成爲了可以和項羽一爭天下的梟雄,他的逆襲之路,其身邊的助手是功不可沒的,而爲了得到他們的幫助,自己只能開些空頭支票。當他奪得帝位之日,就是兌現這些支票的時候,到了漢景帝時期,諸侯王成了最大的阻攔,爲了加強中央集權,七國之亂鬧得很大,卻也正中景帝下懷,正好一併除掉。

周室分封天下,諸侯林立,周天子勢衰而諸侯強;秦始皇立郡縣,推行秦法,暴秦天下共擊,兩者都有弊端,因此漢高祖取兩者之精華,獨創“郡國並行制”,然而好景不長,高祖在時尚無憂慮,然而自己的子孫文帝、景帝卻受到極大影響,不得不與同宗開戰,此外郡國並行使得各國做大做強,比起中央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央的政令到不了郡縣,封國百姓只知王而不知皇帝,由此可見,郡國並行制有存在的原因,但筆者認爲還是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