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戰國時期,能統一全國的除秦國外還有哪些諸侯國?

在戰國時期,能統一全國的除秦國外還有哪些諸侯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戰國七雄中,秦國剛開始的實力不是最強的,之所以能滅亡六國一統天下,是因爲商鞅變法及其後數代秦國國君,歷經百餘年的奮鬥完成的,秦國在圖強、在奮鬥,那同列戰國七雄的其它六國呢,在幹什麼,它們有沒有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

在戰國時期,能統一全國的除秦國外還有哪些諸侯國?

縱觀整個戰國曆史,首先排除燕國,地處偏遠、弱小國窮,其次韓國,四戰之地、先天不足,最後是楚國,自身原因限制了其統一天下的可能。剩下的趙、魏、齊三國,因各自的優勢和努力,曾經稱霸一時,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惜都霸不長久,再加上條件不成熟,最終被秦國步步蠶食滅亡。接下來以戰國初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來分析具備統一天下實力的魏、齊、趙三國。

先說魏國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戰勝智氏,先是瓜分智氏領地,接着三分晉室,晉國名存實亡,由於剛剛從晉國分離出來,此時的魏氏還未得到周王室和其它各諸侯國的承認。

公元前446年,與趙襄子、韓康子一起三分晉國的魏桓子去世,魏桓子之孫魏斯成爲魏氏新的家主,也就是後來的魏文侯。

三家分晉時,由於趙氏滅智氏出力最大,又是主持,所以趙氏也獲利最多,不但佔有了晉國北部的大片領土,還向東佔據了太行山以東的中牟、邯鄲等地區。而魏、韓則分別佔據了晉國以南的大片領土,魏氏偏西、韓氏偏東,趙氏佔有的智氏領地剛好壓在魏氏的腦門上,使魏氏倍感壓抑。

除了北方要防備趙氏的威脅,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東邊是新興的韓氏,至於南邊越過中條山和黃河是秦、楚、鄭三國正激烈爭奪的陝地,可以說魏氏領地被緊緊地裹在晉西南一隅,很難有向外發展空間,雖然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不鞏固,又與魏氏主邑隔着韓氏,難以建成戰略發展基地。

在地理位置上,魏氏的核心地區是運城谷地,東部是王屋山,西部有黃河天險,北部是呂梁山,南部是中條山還有黃河。整個魏氏領地地勢雖易守難攻,但也很容易被壓制封鎖,險峻的國勢和嚴峻的外部環境,促使剛剛成爲魏氏領袖的魏文侯不得不擔憂魏氏的未來,他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被列強吃掉,然後發奮自強,打破各國封鎖向外發展。

公元前425年,魏文侯二十一年,晉國正卿趙襄子趙無恤去世,魏斯繼任成爲晉國新的執政卿。魏文侯執掌晉國大權後,雄心勃勃,爲了圖謀自強,任用法家代表人物、上郡守李悝在魏氏領地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成爲戰國時期最早推行變法的君主。

他還任用李悝、翟璜爲相,李悝教授法經,依法治國,翟璜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爲將攻略秦國、楚國、齊國和中山國,帶領三晉聯軍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了中山國,向東打敗了齊國大軍,向南攻掠楚國,通過一系列戰爭魏氏不但得以突破封鎖向外延伸,還獲得了大片領土,使魏氏不斷髮展壯大起來。

在戰國時期,能統一全國的除秦國外還有哪些諸侯國? 第2張

魏文侯在位期間,魏氏開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成爲戰國七雄中最先強盛並稱霸的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爲諸侯,魏氏得以正式立國,魏文侯成爲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開創魏國霸業的魏文侯病重去世,太子魏擊繼任爲魏國國君,是爲魏武侯。

魏武侯剛即位,按照父親魏文侯和李悝制定的國策、律法治理魏國,對外延續三晉同盟,率領三晉聯軍南征北戰,相繼大敗鄭國、秦國和楚國,鞏固了魏國霸權。

公元前389年(魏武侯七年),秦、魏兩國“陰晉之戰”爆發,魏武侯親往前線犒勞軍隊,魏軍上下士氣高昂,上將軍吳起率領五萬大軍,包括戰車五百乘、騎兵三千趁機反擊秦軍。魏軍因有吳起爲將,再加上魏武卒作戰勇猛,悍不畏死,個個以一當十,於陰晉城外大敗秦軍,取得輝煌的戰果,此戰之後秦國無力抵抗,吳起率軍勢如破竹地攻入關中平原,橫掃河西,佔領了河西的大片領土,使魏國版圖得以極大擴展,魏國霸業達到巔峯,諸侯各國震懼不敢與魏國爲敵。

然而,魏武侯雖在作戰指揮上不遜其父魏文侯,但在用人和國家戰略上沒有眼光且非常短視,這一致命缺陷導致魏國霸業開始走向衰落。

魏文侯在位時,魏國人才濟濟,文有李悝、翟璜、西門豹、段幹木等,武有樂羊、吳起等人,文武相濟,開疆拓土,魏國大治盛極一時,國勢不斷上升。到了魏武侯時,一改文侯任人唯賢的原則,重新回到任人唯親、任人爲貴的老路,致使朝中老臣和人才紛紛流失,去往它國,尤其他聽信丞相公叔痤讒言,懷疑吳起的忠心(吳起出身寒微),最終逼得大將吳起逃離了魏國。

魏武侯還目光短淺,爲了小利與趙國決裂,導致三晉同盟瓦解,已被佔領的中山國由於失去控制力也重新復國,魏國徹底失去了對趙國的影響和控制,同時在對外發動大規模擴張戰爭時,不得不擔心趙國趁虛而入,魏國自然也失去了擴展、強大的空間,這是魏武侯外交戰略上的最大敗筆。

之後,魏武侯在對外戰爭中更是毫無戰略眼光,魏國本處在中原各國的包圍中,只有按照魏文侯規劃的戰略才能不斷髮展壯大,而魏武侯先是放棄了與趙國的同盟關係,拆解了三晉同盟,使中山國脫離了魏國的統治,接着又四處樹敵,先後發動與秦、楚、齊幾大強國的戰爭,可國勢卻未能取得實質性的戰略進展,反而使魏國陷入四面受敵的窘境,其霸權地位也開始受到齊、楚、秦、趙等國的挑戰,魏文侯留下的大好局面漸漸變成了死局。

到了魏武侯的兒子魏惠王時期,魏國繼續以霸主自居,但由於先前結仇於各諸侯,所以魏國一直處於各大國的夾擊之中,再加上魏惠王本人昏庸,完全繼承了魏武侯時代的一些錯誤國策和戰略,不重視人才,頻繁發動戰爭,尤其是兩敗於齊國的桂陵、馬陵之戰,使魏國國力衰竭從此一蹶不振,魏國霸業終結,一步步走向衰落。

魏國作爲“戰國七雄”中最早實行變法圖強的國家,在戰國初期迅速崛起成爲中原霸主,爲了強大魏國和維持其霸主地位,魏文侯制定了一系列國策和戰略,可惜魏武侯、魏惠王並沒有蕭規曹隨,將原本一局好棋徹底毀壞了,魏國百年霸業也一步步走向終結。試想如果魏武侯、魏惠王及後代君王能堅持執行魏文侯時期的國策和戰略,重用吳起、商鞅、張儀、范雎等這些魏國流失的人才,憑着魏國的實力最後一統天下會很難嗎?

其次說齊國

公元前386年,齊太公田和被周安王冊封爲諸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齊國,仍然沿用齊國國號,這是“戰國七雄”之一田氏齊國的由來,田和是田齊的開國之君。

齊太公田和之後,又歷經齊侯田剡、齊桓公田午,齊桓公田午在位時,正是魏國獨霸中原時期,新生的田氏齊國面對強大的魏國屢戰屢敗。爲了擺脫戰敗危境,齊桓公田午在齊國都城臨淄設立稷下學宮,廣攬各國賢才,淳于髡、鄒忌、段幹綸等名士紛紛前往齊國,稷下學宮後來發展成爲齊國的人才市場,同時整頓吏治,這些都爲後來齊國崛起,齊威王、齊宣王稱霸諸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戰國時期,能統一全國的除秦國外還有哪些諸侯國? 第3張

齊桓公田午在位十幾年,雖沒有使齊國強大起來,卻通過幾次對外戰爭改變了齊國屢戰屢敗的頹勢,國勢安定,順利將齊國的棒子傳遞給下一代齊威王田因齊。

公元前356年,22歲的齊威王即位(此時爲齊侯),連續兩年不理朝政,每日沉湎於酒色歌舞之中,身邊圍着一羣奸佞小人,齊國大夫鄒忌借講琴理談治國方法,指出只有上下團結一致,國家纔會強大昌盛的道理,同時勸諫齊威王不要沉湎酒色、輕信奸佞小人,要廣招人才,發展經濟,操練兵馬。齊威王聽完後幡然醒悟,開始振作起來,親賢臣遠小人,拜鄒忌爲相協助治理國家。

齊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趙國的都城邯鄲被魏軍重重包圍攻打,隨時都有陷落的可能,於是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經過一番爭論,齊威王採取了段幹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等邯鄲城破後再援救趙國,另一路則向南直接攻打魏國的襄陵來疲憊魏軍,此戰的目的不在救趙,而是同時削弱魏、趙兩國。定好方略後,齊威王任命田忌爲主將,孫臏爲軍師,最終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軍,使魏國的霸權地位進一步塌架,而趙國雖然被打殘了,還要感謝齊國的援救之恩,齊國在此戰中收穫巨大,不但向各諸侯國表明了齊國的爭霸之心,同時一舉削弱了魏、趙兩大中原強國。

齊威王六年(前351年),自從打贏了桂陵之戰後,齊威王愈發驕傲自滿起來,又開始貪圖玩樂、不理政事。周邊鄰國見齊國國君昏庸、不理政事,於是都蠢蠢欲動起來,魯國、韓國、趙國、魏國、衛國先後攻打齊國,佔領了齊國不少城池。齊威王九年(前348年),齊威王聽了姬妾虞姬諫言,開始勵精圖治,他重用即墨大夫,烹殺佞臣阿大夫及其它佞臣,大夫牟辛也因舉薦人才不當,被齊威王處死,一時間齊國朝野臣民都稱頌其爲賢君。

公元前341年,魏國又出兵攻打韓國,企圖一統三晉,韓國都城新鄭被圍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救援,卻不馬上出兵,以促使韓國竭力抗魏,借魏國削弱韓國。此次出戰,齊威王依然以田忌爲主將,孫臏爲軍師,率軍直趨魏都大梁,圍魏救趙,迫使魏國大軍回救大梁,以解韓國之圍,同時孫臏在中途設伏,於馬陵道大敗魏軍,殺傷十餘萬,魏軍主將龐涓也被斬殺。

馬陵之戰齊國重創魏國,魏國霸權徹底塌架,由原來的中原霸主一步步淪落爲二流國家,而經申不害變法以來的小霸韓國也被嚴重削弱,且齊國在此戰之後還收穫了韓國的友誼,再加上之前的趙國,使得其威望急劇上升,齊威王挾戰勝之威厚植國力,不久取代魏國稱霸東方,齊國崛起。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相王,田因齊正式由齊侯稱齊王,是田齊第一位稱王的國君。公元前323年,齊威王任用匡章爲主將,在桑丘之戰中大敗入侵的秦國軍隊,三年後,齊威王去世,在位三十六年,享年58歲,留下一個國勢鼎盛的霸主齊國。

公元前320年,齊威王的兒子齊宣王即位,他在位期間沿襲了齊威王時期的國策,繼續光大“稷下學宮”,爲齊國延攬人才,間接導致了戰國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子之內亂”之機,派將軍匡章攻入燕國,攻破燕都,燕王噲、燕太子平及燕相子之相繼被殺,齊軍佔領燕國大片領土,燕國幾乎滅國。之後因齊國士兵軍紀敗壞,燒殺搶掠,掠奪民財,導致燕人紛紛反抗,再加上趙、魏、韓、楚、秦等國的一致要求退兵施壓下,齊軍不得已從燕國撤軍,而齊軍對燕國百姓的暴虐行爲,最終爲後來燕國發起的“五國伐齊”事件埋下伏筆。

在戰國時期,能統一全國的除秦國外還有哪些諸侯國? 第4張

齊宣王在位期間雖然沒有很大的作爲,但基本保持了國勢,齊國也在迅速向前發展,尤其是光大了“稷下學宮”,爲齊國延攬了不少人才,公元前301年,在位十九年的齊宣王去世。

齊國經過齊威王、齊宣王兩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國勢不斷上升,到了齊湣王時期,已然是東方霸主,能夠與之相抗的只有經過商鞅變法日益強大起來的秦國。

齊湣王田地即位後,剛愎自用且無謀好戰,猜忌專權的齊相孟嘗君田文,田文被迫出走它國,田文的下臺使燕國間諜蘇秦得到齊湣王的信任和重用。蘇秦爲了使齊國孤立,以肥沃富裕的宋國爲籌碼,鼓動齊湣王攻打自己昔日的盟國,齊國與韓、趙的關係破裂。

公元前288年,齊湣王和秦昭襄王互尊爲東、西二帝,讓各諸侯國分別朝見,此舉讓齊國在列國中成爲衆矢之地,雖然後來取消了,但隔閡已經形成。之後,齊、趙、魏爲了奪取宋國的控制權接連發生大戰,趙、魏兩國不敵撤軍,齊國緊接着第三次攻打宋國,宋國因爲孤立無援,最終被齊國吞併,富裕肥沃的宋國的滅亡讓中原各大強國紛紛側目,擔心成爲下一個被滅亡的國家,於是聯合在一起對抗齊國,齊國四處樹敵,終於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趙、韓五國聯軍以燕相樂毅爲統帥大舉進攻齊國。面對各國聯軍,齊湣王急於求勝,又賞罰不明,導致士氣低落,燕國上將軍樂毅率領燕國軍隊一舉攻破齊都臨淄,燕軍進城之後爲了復仇到處燒殺搶掠,將之前齊軍對燕國百姓所做的一切重複了一遍,臨淄瞬間猶如地獄,而傲慢自大的齊湣王在逃亡途中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

齊湣王被殺後,齊國除了莒城、即墨等少數城池之外,幾乎全部被燕國軍隊佔領,其中齊國所佔的淮北之地被楚國奪走。之後齊將田單以即墨爲基地,以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齊國之前失去的領土全部收復,田單扶持齊湣王之子田法章繼位,是爲齊襄王,齊國復國。

齊國雖然復國,但經此一役已元氣大傷,徹底丟掉了東方霸主的地位,逐漸淪爲弱國,再也無力與列國爭雄,進而一統天下。事實上,齊國在今後的四、五十年裏,改變國策一心發展商業,不理會各國之間的戰爭,也不參與合縱伐秦,坐看秦國一步步蠶食各國,最終不戰投降秦國,成爲六國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

最後說趙國

“三家分晉”時,趙氏原本是三家中獲利最多、實力最強的一家,可自趙襄子無恤去世之後,趙氏宗室內部爲了爭權奪勢,多次發生內亂,導致趙氏在脫離晉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未能好好鞏固和發展趙氏領地,且上下不能團結一致,整個趙氏出現很明顯的疲軟狀態,而同時期的魏國卻在魏文侯的帶領下,勵精圖治,實現變法圖強,逐漸走上稱霸中原的道路。

趙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趙、魏、韓三國的諸侯地位,趙氏正式成爲諸侯國,趙烈侯成爲戰國時期趙國的開國君主。趙烈侯在位期間施王道仁政,舉賢任能,曾聯合魏文侯打退中山國騎兵的入侵,維持趙國的穩定,公元前400年,趙烈侯去世。

之後趙國又經歷了趙武公、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四位國君,幾乎每一代國君即位,趙國都發生爭位事件進而引發內亂,這在一定程度上牽扯了國家精力,且歷代趙國國君雖多次參與對外擴張戰爭,但由於沒有明確的戰略規劃和目標,國勢沒有明顯的起色。

在戰國時期,能統一全國的除秦國外還有哪些諸侯國? 第5張

尤其是趙肅侯,自公元前350年即位到他去世,在位二十四年戎馬一生,與各諸侯國幾乎年年征戰,雖然勉強穩住了局勢,保全了趙國的基業,但也疲憊了趙國國力,且在戰爭中四面樹敵,爲後來繼位的趙武靈王留下了爛攤子。然而其一生的果敢與武略還是值得肯定的,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帶着難以完成的雄心壯志和不甘去世,其子趙雍,也就是後來的趙武靈王即位。

趙肅侯剛去世,趙國新君年幼,魏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名義各派精銳軍隊萬人,俟機圖謀趙國。這對年僅十五歲的少年國君趙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一旦應對出錯很可能有亡國之危。

趙雍面對危機沉着冷靜,決定採取針鋒相對的強硬應對措施,來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使者,對內他命令趙國軍隊進入一級戒備,隨時準備戰鬥;對外他聯合韓國和宋國,同時重賄越王和婁煩王牽制楚國和燕國,剩下魏、齊、秦集團對陣趙、韓、宋集團,再加上趙國早有準備,想要趁機佔趙國便宜已然不可能了。

趙武靈王佈置妥當後,命令五國會葬的軍隊不得進入趙國境內,只允許五國使者攜帶各國國君的弔唁之物入境,否則視爲侵國,果然五國軍隊在趙國邊境乖乖停住,不敢向前一步,就這樣一場由魏惠王發起的五國圖趙陰謀被瓦解,而趙雍剛即位就以他非凡的勇氣和才幹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趙武靈王在位初期以趙國貧弱,徒有王之名,而無王之實,且容易四面樹敵,拒絕參與魏國首倡的“五國相王”運動,五國即魏國、趙國、韓國、燕國、中山國。而緩稱王,既可以避免樹大招風帶來的麻煩,又可以積蓄實力,爲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贏得時間。

待國勢穩定後,趙武靈王一改趙肅侯時期南下爭霸國策,而是積極北向攻略,他先是與韓國聯姻,然後與宋國結成同盟,讓它們牽制魏國、齊國,穩定南面形勢;接着說服中山國乘着燕國內亂之機攻打燕國,佔領燕國數十座城池,使中山國大部分軍隊陷於燕、中山邊境;然後又趁燕國動亂插手燕政,迎立在韓爲質的燕公子職回國繼位,就是後來的燕昭王,這樣不但拆解了燕、韓同盟對趙國的威脅,同時又多了燕國這個盟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蕩在周王畿舉鼎絕臏而死,各公子爭奪王位秦國一片混亂,對秦國局勢密切關注的趙武靈王又俟機插手秦政,扶持、護送在燕國爲質的秦公子嬴稷回國繼位,這樣趙國又與秦國成爲了天然的盟友。

正當秦、楚、齊、韓、魏、越等國處於連續混戰的狀態,燕昭王剛即位,燕國正在築黃金臺招賢納士、變革圖強時,趙武靈王也順利完成了外圍大勢,開始着手趙國領土擴張和“胡服騎射”改革。

經過多年的準備及對趙國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趙國的軍事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直以來中山國都是趙國的腹心之患,滅亡中山國更是趙國幾代國君的願望,但由於齊、魏等國的干涉,每次攻打都沒有成功,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6年),趙武靈王親自率軍攻打中山國,趙軍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中山國的都城靈壽附近,徹底控制了戰略要地太行山井陘地區。

在戰國時期,能統一全國的除秦國外還有哪些諸侯國? 第6張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再次大舉進攻中山國,中山王投降,中山國滅亡,這個春秋初期就已存在的白狄建立的國家,歷經數次復國滅國,最終被趙武靈王所滅,中山國的滅亡不但使趙國領土瞬間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使趙國南北真正融合在一起,成爲統一的國家。

由於趙國北部邊境靠近草原胡人部落,因此經常受到胡人騎兵的進犯掠奪,爲了有效對抗胡人騎兵,趙武靈王決定在趙國境內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下令全國人民穿胡服、吃胡餅等,淘汰舊式戰車,改習騎馬射箭,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通過對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的大改革,趙國不但建立起以騎兵爲主的強大軍隊,而且從此國勢大盛,成爲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趙國又奪取了林胡和樓煩的大片領土,建立了雁門郡和雲中郡,迫使草原胡人大幅度向北遷移,之後趙武靈王派人在河套以北修築了長城,以阻擋胡人南下侵擾。此次對胡作戰不但使趙國的領土增加了一倍,對秦國北部地區構成威壓之勢,而且還得到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區,使趙國有了長久、廣闊的軍馬草場。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正當趙國國勢蒸蒸日上,列國紛紛朝見之時,趙武靈王爲了專心軍國大事,在四十二歲盛年之際將王位禪讓給了兒子趙何,自己則稱“趙主父”。他的本意是自己管軍,兒子趙王何管政,互不干涉,一方面是趙主父經常親自率軍征戰,恐有不測之憂,擔心趙國因無主發生內亂,另一方面太子趙何年紀太小,扶他一程,畢竟趙國先前數代新君繼位都發生過動亂。

想法是很好的,但最終引起的後果卻是趙武靈王沒有想到的。趙武靈王在禪位後不久就後悔了,因不甘心失去王權,不惜分裂國家,挑撥二子相鬥,最終釀成“沙丘宮變”慘劇,長子公子章被殺,自己也被圍困沙丘宮中整整三個月,活活餓死,終年四十五歲。

趙武靈王是趙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在位期間使趙國由一個四面樹敵的弱國,一躍成爲與齊、秦並列的大國、強國,成爲戰國七雄之一。趙武靈王目光深遠,認爲各諸侯國中只有秦國纔是趙國未來統一天下的最大競爭對手,爲此他曾孤身犯險祕訪秦國,考察秦國軍事、民政,爲將來進攻秦國做好準備,可惜趙武靈王還沒來得及對秦採取行動,就在自己親手造成的內亂中死去。

到了趙惠文王趙何時期,由於趙武靈王打下的堅實基礎,再加上趙國肥義、樓緩、虞卿、趙奢、藺相如、廉頗、趙勝、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趙國迅速成爲戰國中後期北方的軍事強國,其崛起速度之快令其它六國震驚,在魏、齊、楚三大強國相繼衰落之後,戰國進入秦、趙爭霸時期。

在戰國時期,能統一全國的除秦國外還有哪些諸侯國? 第7張

年輕的趙惠文王對陣老練的秦昭襄王,兩國之間在政治、外交等方面相互試探、暗中較勁,秦昭襄王橫掃列國威震天下,卻在完璧歸趙與澠池相會等會盟中,不得不向趙國讓步,可見他心有顧忌,這從側面證實了趙國的強大實力。在政治、外交上,由於趙國採取的針鋒相對政策,秦國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而在軍事戰場上,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在閼與之戰中用奇計大敗秦將胡陽,斬首八萬,這是秦昭襄王即位以來前所未有的大敗,此戰之後秦軍數年不敢輕舉妄動。

此時的趙國與秦國在國家實力上旗鼓相當,在軍事上甚至壓秦國一頭,可沒想到幾年之後一場“長平之戰”,徹底改變了趙國的國勢。

公元前262年,趙國新君趙孝成王在位第四年,趙王因貪圖韓國上黨郡,引得秦軍進犯趙國長平,趙、秦長平之戰爆發。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改守爲攻,趙括率領趙軍向秦軍發動全面進攻,不料被秦將白起設計包圍,四十五萬趙軍精銳被圍困直到彈盡糧絕,雖多次突圍都未能成功,之後趙括戰死,數十萬趙軍被坑殺。

趙國之所以戰敗,一方面趙國新君剛即位不久,經驗、威望不足,不是沉穩老練、經驗豐富的秦昭襄王的對手,其次年輕且經驗不足的趙括也不是身經百戰的名將白起對手,這些都導致了趙國的失敗收場。

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兩代國君積累的國勢迅速下滑,之後趙國雖在邯鄲之戰中聯合各諸侯國打敗秦國,卻也改變不了趙國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事實,徹底失去統一天下的實力,也無法獨立抵抗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