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商鞅除了會變法,還有隱藏的軍事才能

商鞅除了會變法,還有隱藏的軍事才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戰國時代商鞅的故事。

商鞅(?-公元前338年),衛國宗室出身,所以他被稱作“衛鞅”;他所屬的支脈以公孫爲氏,所以又叫“公孫鞅”。那“商鞅”的叫法怎麼來的呢?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公孫鞅因軍功受封爲徹侯(秦國的最高爵位,漢朝時避漢武帝劉徹諱,改名“列侯”),封地在鄔(今陝西商洛市境內),爲了表示對公孫鞅的尊崇,秦孝公特意將“鄔”改名叫“商”。

華夏族有一種由來已久的觀念,那就是功成名就之後衣錦還鄉,項羽曾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所以把封君本人的家鄉封給他,顯示着一種特殊的恩寵。公孫鞅老家在衛國,當年周武王把商王朝的故都封給了衛國,也就是說公孫鞅老家是商朝故地,所以秦孝公將公孫鞅的封地改名叫“商”。此後,人們就稱公孫鞅爲“商鞅”了,或者尊稱之爲“商君”,《史記》纔會有《商君列傳》。

追隨公叔痤和由魏入秦

商鞅除了會變法,還有隱藏的軍事才能

商鞅早年追隨魏國重臣公叔痤,在公叔痤家擔任中庶子(一說爲“御庶子”)一職,相當於隨從兼參謀。魏國在魏文侯時代經歷了李悝的政治改革和吳起的軍事整頓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商鞅長期追隨公叔痤,對於富國強兵等問題自然會有很深刻和獨到的認識。

商鞅還從公叔痤那學到了很多軍事知識和爲人處世的道理。從時間和年齡推斷,公叔痤應該和名將吳起共事過,甚至可能曾在吳起麾下任職,所以深得吳起治軍之法。魏惠王八年(前362年),公叔痤帶兵大破韓、趙聯軍於澮水(今山西澮河)之北,擒獲聯軍主將樂祚。追隨公叔痤那些年所獲得的學識,可以說是商鞅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多重角色的施展與拜相封侯

戰國時期,君主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臣下舉薦,商鞅能夠見到秦孝公是通過寵臣景監的舉薦。這位景監可不是太監,是楚國貴族,昭、屈、景是戰國時期楚國最強盛的三大家族,楚國貴族爲何會在秦國當官?因爲秦、楚兩國世代聯姻,直到秦始皇時,還有大批楚國貴族在秦國任職。

通過結交景監,商鞅還抱上了楚國這棵大樹,在出土文獻中,秦家嘴楚簡有“秦客公孫鞅聘於楚之歲”、天星觀楚簡有“秦客公孫鞅問王於戚郢之歲”這樣的記載,說明商鞅可能不止一次造訪楚國,商鞅最終的封地也選在了秦、楚交界的鄔城,不得不說商鞅的這一做法頗具縱橫家狡兔三窟的特點。

秦國的變法其實在秦孝公之父秦獻公時就已經開始了,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禁止用活人殉葬)”;二年,遷都櫟陽,削弱舊貴族的地域影響力;六年,開始在部分地區推行縣制,打破舊有的宗族組織;七年,“初行爲市”,進行經濟改革;十年,“爲戶籍相伍”,也就是戶籍改革,讓國家直接掌控人口。

秦孝公初年商鞅的改革也是陸續展開的,最初變法的阻力可能不太大,而且收效很顯著,所以秦孝公十年(前352年)商鞅升任“大良造庶長”,相當於相國。也就在這一年,商鞅開始發揮他的軍事才能。

當時,魏軍主力正在東方對陣趙、齊、宋、衛等國,商鞅決定抓住時機,給魏國一記猛拳。公元前352年,商鞅率軍直指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運城市境內)。魏軍膠着於東方戰場,無力西顧,安邑守軍最終投降。要知道,魏惠王把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才十年(公元前361年遷都)而已,安邑依然是魏國政治、經濟名城,人口和財富聚集之處,還是魏國歷代先君陵寢之所在,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商鞅除了會變法,還有隱藏的軍事才能 第2張

舊都淪陷,這對魏國軍民士氣的巨大打擊可想而知。《史記·魏世家》記載這一年魏國“築長城,塞固陽(未詳在今何地,但肯定是戰略要地)”,加強防守。結果,第二年(前351年),商鞅又帶兵包圍了固陽,固陽守軍投降。局勢似乎一片大好,然而,就在這一年,魏國開始了絕地反擊。

魏國畢竟是老牌強國,家底豐厚。魏惠王和韓國結盟,迅速解決了東方問題,把齊國打得“築防以爲長城”(《竹書紀年》);隨後,揮師西向,不僅收復了失地,還包圍了定陽(今陝西延安東南)。《戰國策》說這時的秦孝公“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令於境內,盡堞中爲戰具,竟爲守備,爲死士置將,以待魏氏”。

危難之際,商鞅自告奮勇前往遊說魏惠王,對魏惠王說:“現在聽命於您的,都是宋、衛、鄒、魯等小國,您若想成就王業,一定要讓齊、楚、趙、秦、韓、燕這六個大國聽命。有秦國的支持您一定能夠成就王業,您不如先穿上王服再去討伐齊、楚。”商鞅的這套說辭讓魏惠王很受用,當時只有楚國在幾百年前就稱王了,齊、趙、魏、韓都是侯爵,秦、燕是伯爵,“王”這個稱號對中原各國來說是個巨大的誘惑。

而且在魏惠王看來,韓、趙已經和魏國結盟,若是再有秦國的支持,魏國似乎真的離王業不遠了。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今陝西華縣南)會盟,雙方罷兵。

商鞅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將“禍水東引”,《竹書紀年》記載此後魏國曾聯合趙國北伐燕國,南聯韓國攻取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魏惠王還擴建宮室,車架儀仗全部和周天子等同,擺足了要稱王的架勢。秦國則積極配合魏國,魏惠王召開逢澤之會,率諸侯朝天子,秦國都主動參加。

在爲秦國爭取到了較爲寬鬆的外部環境後,商鞅的角色又從縱橫家轉換成法家,公元前350年,商鞅開始大規模的變法改革,將全國規劃爲三十一縣,“爲田開阡陌封疆”,重新分配田地,統一度量衡一系列措施同時展開。

但是這次改革觸及到太多人的利益,反對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太子甚至直接觸犯新法,商鞅採用雷霆手段,“刑其(指太子)傅公子虔,黥(在臉上刺字)其師公孫賈”;幾年後,公子虔又一次以身試法,商鞅果斷將其處以劓刑(割掉鼻子)。數以千計的秦國人議論新政的得失,商鞅說這些都是“亂化之民”,全部發配邊城,一時輿論肅然。商鞅的做法不一定都妥當,但他的法令確實得到了深入貫徹和執行,並對秦國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當年商鞅“禍水東引”的策略在公元前342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這一年,魏國十萬大軍在馬陵之戰中全軍覆沒,元氣大傷。《竹書紀年》記載第二年“五月,齊田朌伐我(指魏國)東鄙;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指趙國)伐我北鄙;王攻衛鞅,我師敗績”,年近花甲的魏惠王慘敗在了對他俯首聽命了十年的秦國手中,真不知心中是何滋味。

商鞅除了會變法,還有隱藏的軍事才能 第3張

公元前340年,商鞅繼續統軍伐魏,魏惠王派遣公子卬迎戰。商鞅當年在魏國時和公子卬關係很好,於是心生一計,派人送信給公子卬,說你我關係這麼好,就不要打仗了,你勸魏君罷兵,我勸秦君罷兵。然後秦軍真的就拔營起寨開始撤退,商鞅可能還弄來了秦君撤軍的詔令,公子卬也就信了。商鞅又說臨走前老朋友敘敘舊吧,公子卬天真地來赴會,結果被商鞅設伏兵給擒獲了。

隨後,商鞅趁着魏軍主帥被俘、人心浮動之機一舉將之擊潰。正所謂“兵以詐立”,商鞅的軍事才能也得到了後世的認可,《荀子·議兵》說:“故齊之田單,楚之莊蹻,秦之衛鞅,燕之繆蟣,是皆世俗所謂善用兵者也。”商鞅也因爲這場勝利受封爲徹侯,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