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北魏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他又是如何遷都的?

北魏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他又是如何遷都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漢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北魏拓跋斯建國前的大部分時間裏,鮮卑拓跋氏對聯盟各部的支配權非常有限。鮮卑貴族勢力一直存在,通過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鹹文帝四個朝代,牢牢控制了北魏王朝。

一、孝文帝的改革與遷都

1、重定祖宗廟號

孝文帝完全掌握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後,爲擺脫統治困境,加強皇權,對舊貴族影響最大的就是孝文帝在改革中實行的“分工”原則。所謂“分工”,就是在處理政務中強調按職責辦事,不再容忍貴族作爲“國民”隨意干涉。孝文帝堅持讓王瞻參與,強調“行使董事會、表揚引導”是王瞻的職責,必須參與。元望本人能夠參加大典,是因爲身爲太尉的職責,與他是不是“國大姓”無關。一方面,說明鮮卑貴族袁步拒絕了韓王戰;另一方面,這也表明孝文帝不喜歡貴族作爲“國民”隨意干涉政務。他所尋求的“職責分工”就是試圖打破這種職責規則。

北魏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他又是如何遷都的?

2、孝文帝遷都的條件

拓跋推寅帶領拓跋鮮卑的先民從密林中走出,積極與以匈奴人爲代表的各族羣通婚,學習各族羣先進的生產方式。獻帝拓跋鄰在遷徙到匈奴故地的前夕,分定宗族十姓,宣佈十姓內百世不通婚。這無疑規定了拓跋氏及其旁支必須與十姓以外的各部通婚,更進一步促進了與匈奴等族的交流。這表現出拓跋鮮卑人及其祖先對待各族的開放性特點。正是這種開放性,讓拓跋鮮卑逐步形成並壯大,到力微時期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之後,拓跋鮮卑逐漸走上了漢化的道路。拓跋

鮮卑的祖先在對待與匈奴關係上的方式,與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權後採取的對待漢族的處理方式上具有明顯的一脈相承的特點。這就是北魏一系列漢化措施乃至孝文帝遷都的內在合理性。到孝文帝時代,削弱舊貴族的權力,進一步漢化成爲歷史的必然。孝文帝採取了一系列諸如服飾改革、重定廟號、官制改革等措施。最終在西郊祭天儀式的改革上觸動了舊貴族本己脆弱的權力神經,導致他們的集體反對。故而是否離開舊貴族勢力盤根錯節的平城,成爲決定孝文帝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

北魏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他又是如何遷都的? 第2張

二、孝文帝遷都

1、孝文帝遷都的實力保障

遷都成功的關鍵是孝文帝對遷都進行的周密安排。遷都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得到了北魏朝中年輕力量的支持。孝文帝遷都的實力保障的直接來源在於北魏軍事上發生的變化及部分官員對漢化的認同上。論其根源,則是北魏不斷漢化的結果。從此種意義上說,孝文帝遷都的結果,是對北魏前期漢化改革的總結和發展。此外,漢族軍官開始掌握禁軍的指揮權,成爲孝文帝遷都計劃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北魏前期的征戰中,軍隊由鮮卑貴族統領。而到了孝文帝遷都前夕,漢族也有人開始掌握軍權。

2、孝文帝遷都後的短期政治

孝文帝遷都的意義時,普遍認同的說法是通過遷都,促進了鮮卑族

進一步漢化,促進了民族融合,維護了北魏的統治等。筆者以爲,遷都作爲孝文帝改革與漢化的繼承和發展,除卻產生上述長遠影響外,其短期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包括更選羽林虎責、行政區劃變更、征戰將領的更換等在內的直接影響,讓孝文帝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舊勢力的束縛,大大加強了作爲封建君主的獨斷權力。這些可以預見的直接政治影響,成爲孝文帝甘願冒險遷都的直接動力。孝文帝遷都後,因爲舊勢力的存在,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協。比如准許“難於移徙”的舊貴族“冬則居南,夏便居北”、在服飾改革中對“不達新式”的元聖來取容忍的態度、在語言改革中准許三十歲以上的鮮卑人仍然說鮮卑語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妥協都是暫時的。不僅如此,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在征戰將領的選擇上也做出了改變。以南伐爲例,漢人李崇、邢巒等人成爲經常帶兵的將領,而以鮮卑人爲代表的舊貴族則降至次要地位。

北魏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他又是如何遷都的? 第3張

三、孝文帝定都洛陽的緣由

1、北魏門閥體制

到馮太后統治時期,漢族士人地位有所提高,出身趙郡李氏的李敷、李奕兄弟,出身隴西李氏的李衝,出身太原王氏的王靚,先後受到重用。馮太后利用漢族勢力,制衡鮮卑貴族勢力,也試圖緩解胡漢矛盾,減少叛亂。重用漢人使得馮太后所代表的皇權脫離鮮卑貴族的束縛,獲得獨立運轉的能力。而孝文帝掌權後所要做的,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對北魏皇權體制進行重構。從此種意義上說,孝文帝在馮太后死後採取的爵位調整、廢除軍號世襲等措施,都是在爲他最後的分定姓族作準備。孝文帝分定姓族,是北朝門閥體制建成的重要標誌。孝文帝遷都的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擺脫鮮卑舊勢力的掣肘,加強皇權。他依靠鮮卑貴族反感的門閥制度,達到了伸張皇權的目的。但門閥大族的過渡伸張,也會阻礙寒門晉升的道路,甚至影響皇權。東晉南朝的教訓歷歷在目,這是孝文帝不能不顧忌的。他要建成的,實際是在皇權控制下的門閥制度。

2、北魏歷史上鄴城的遷都之議

魏初在地方實行宗主督護制,借各地強宗大族進行統治,其統治力有限。而鄴城位於河北南部,其地大族林立。倘若遷都於此,將困於各宗族勢力。此外,還有赫連夏、柔然的外在威脅,這顯然都是明元

帝所顧忌的。因此,遷都計劃被擱置下來。對於孝文帝來說,他固然看重鄴城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在自己打算推動建立門閥政治的意志之下,以鮮卑穆、陸、賀、劉、稽、於、樓、尉八姓爲第一等士族後,與漢族大姓崔、盧、李、鄭、王的聯姻是大勢所趨。一旦兩者相互聯合,遷都鄴城之後,自己苦苦經營的擺脫舊勢力的遷都之策,難免淪爲“剛脫虎口,又入狼窩”的結局。擺在孝文帝面前的,是對皇權體制的重構。一方面,孝文帝面臨維持統治、維護君主權威,以及擺脫舊勢力栓桔的任務;另一方面,也試圖更進一步,與南朝爭奪漢室正統。所以孝文帝發出了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的感嘆。洛陽的文化優勢,也成爲孝文帝決定以洛陽爲都的依據。鄴城雖然是後

趙、前燕的舊都,但兩國從疆域上說是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而北魏疆域廣大,在孝文帝曾祖太武帝時代,就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太武帝之後,北魏佔據青、齊諸地,邊境不斷擴大。此時,作爲小國舊都的“鄴城”己不能滿足孝文帝的政治理想。他理想的都城,當能定鼎河洛,以圖謀天下。

北魏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他又是如何遷都的? 第4張

結語

拓跋鮮卑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不斷漢化,成爲孝文帝進一步改革,乃至最後促成遷都的重要動力。拓跋鮮卑早期的遷都經歷,爲孝文帝的遷都行動提供了先例。而宿衛禁軍成分發生的變化表明,漢族軍官開始掌握禁軍的領導及對外征戰的指揮權。這就表示,孝文帝遷都有了相應的軍事支持。而孝文帝可以預見,在遷都之後就能擺脫舊勢力束縛、進一步加強自己的權力、清除改革障礙,這成爲孝文帝甘願冒着被貴族勢力羣起圍攻的風險,毅然決然離開平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