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少年時經歷的三件事定了韓信終身,是哪三件事呢?

少年時經歷的三件事定了韓信終身,是哪三件事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被劉邦評價爲麾下三位人傑之一,後世以此稱之“漢初三傑”,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爲“兵仙”。在楚漢之戰中,被封爲齊王,一度能與項羽、劉邦爭鋒。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十二歲定終身。

歷史上對韓信的記載,大概就是從他少年時代開始的。少年時的韓信,性情放縱,不拘禮節,整日佩帶一把不知從哪裏來的寶劍,浪跡鄉間,遊手好閒,這樣的形象很容易讓人覺得韓信是一個好逸惡勞、愛慕虛榮、眼高手低的廢物。

因爲沒人瞧得上,又沒有經商謀生之道,少年韓信只得靠四處蹭飯,勉強活下去,日子過得很悲哀,甚至有些厚顏無恥。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下,韓信卻做了一件事,雖然窮得叮噹響,但他還是執意爲亡故的老母親找了一塊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而且還說,他找的這塊墳地可安頓下一萬戶人家。

少年時經歷的三件事定了韓信終身,是哪三件事呢?

從窮困潦倒堅持佩劍,到身無分文要爲亡故的老母親找萬戶墳地,從貶的角度講,韓信這人確實太愛慕虛榮,而如果從不那麼貶的角度講,韓信這人內心有傲氣,有抱負,但他的傲氣、抱負也有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他有強烈的功名慾望。可以說,後來劉邦要殺他,就是因爲他的功名慾望太不可控,雖然在能反的時候沒有反,但他的內心始終是不安分的。

除了爲亡母找墳,少年韓信還有兩件事很有名,一是漂絮老母給他的“一飯之恩”,一是惡少屠夫讓他遭受的“胯下之辱”。

漂絮老母的“一飯之恩”,韓信終生銘記,並且在衣錦還鄉後隆重地謝了這“一飯之恩”。雖說人傑記恩是常態,但此事發生在韓信身上還是極具宿命的意味。韓信的發跡之路不像那些一路拼殺的亂世梟雄,他是攜天才之姿一夜成名,並且在一夜成名後一發而不可收拾。相比那些歷經磨難而成功的梟雄,韓信的發跡之路太順,太簡單,太乾淨,因而他對人性的洞察並不深刻。如果他天生是個心狠手辣的人,倒還好說,關鍵他是個看重“一飯之恩”的性情中人,而劉邦何嘗又不是另一個給他“功名一飯”的恩主呢,所以後來叫他反劉邦,他做不到,總是寄希望於人性的善與義,但作爲開國帝王,劉邦是皇權至上,一切有可能威脅他大漢皇權的都必須毫不留情地剪除。

內心有着強烈的功名慾望,但又有着一味講恩情、講善義的單純性情,如此矛盾的韓信一旦陷入險惡的政治漩渦,怎可能會有好下場。

少年時經歷的三件事定了韓信終身,是哪三件事呢? 第2張

說到“胯下之辱”,在韓信身上,此事值得仰視,但也讓人警視。

先來說仰視,百年罕見的天才,卻能夠忍受常人難忍的“胯下之辱”,想不通的話,這事的確讓人感覺糾結,也會讓一些人發出困惑的疑問,如此沒有血性,怎麼就成了後來的天才。

關於“胯下之辱”,司馬遷是很有發言權的,因爲他遭受的腐刑比這更殘酷,但司馬遷最終也選擇了忍受,而不是憤然一死。

爲何呢?

司馬遷在評價另一漢初人傑季布時,曾說出了心聲,這樣的心聲用在韓信身上同樣適用。

司馬遷說,季布在項羽麾下,勇悍異常,他曾多次消滅敵軍,拔取敵人軍旗多次,可算得上是一條好漢了。可是他遭受刑罰,寧願給人做奴僕不肯死去,顯得多麼的卑下啊!

但這樣的偏見是沒讀懂這樣的人!季布是因爲內心有抱負,相信自己的才能,這才蒙受屈辱而不以爲恥,這麼做爲的是以期發揮他未曾施展的才幹,所以他最終成了漢朝的名將。

此時忍受屈辱,恰恰能說明他的賢能,因爲他真正能看重自己的死,而那些奴婢、姬妾、低賤的人,往往會因爲感憤而自殺,這樣的人算不得勇敢,因爲他們認爲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所以纔會這麼做。

少年時經歷的三件事定了韓信終身,是哪三件事呢? 第3張

由司馬遷所言,再看韓信的“胯下之辱”,那是因爲心中有雄心壯志的人,頭頂始終有一片天,而在苦難中所遭受到的屈辱是根本壓不垮他的,相反,越是這樣,他越懂得低下頭來,惜命而爲,蓄勢待發。

這正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要義。

現如今,很多人認同這句話,但很多時候卻做不來,原因不在這句話上,而在於沒有真正地看重自己,相信自己。

然而,如果從警視的角度看韓信的“胯下之辱”,依舊不妙。

比如劉邦看韓信,昔日他能受胯下之辱,如今羞辱他、貶低他,會不會到頭來又一次成就了他的蓄勢待發呢?

所以,對這樣一個韌性十足的天才,讓他消失纔是最放心的選擇。

韓信的一生,可贊可嘆,而他少年時所經歷的三件事,確如老話所言,已定了他的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