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孫子兵法》的軍事倫理思想源泉,是孫子對時代問題的直接感受與自得

《孫子兵法》的軍事倫理思想源泉,是孫子對時代問題的直接感受與自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或《吳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爲“兵學聖典”。現存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爲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關於《孫子兵法》軍事倫理思想的淵源,要做到有徵有信,要有所澄清。首先是與孫子同時或略早於孫子的,就思想學說的系統性而言,主要是老子、孔子,因此就淵源而言,主要是指《周易》、《老子》等經典,至於與儒家學派的關係,應該說相互影響的成分比較多。

其次,就先秦時期思想界的整體狀況而言,墨家、法家等的思想的成熟皆晚於孫子,比如墨子就屬於戰國時期人了,法家屬於道家之別子。第三,先秦時期盛行的某些理論觀點、概念是爲當時的人共同所持的,只能說是相互影響,只是具體含義因各自的主旨不同而有別,比如說“道”“義”“利”“勇”等。

綜言之,《孫子兵法》主要淵源於孫子對時代問題的直接感受與自得,同時也受到作爲羣經之首的《易經》的影響和啓發,也有來自於《老子》的智慧,特別是《老子》所提供的一些哲學範疇和辯證思維方式。

《孫子兵法》的軍事倫理思想源泉,是孫子對時代問題的直接感受與自得

一、“春秋無義戰”的時代問題

1.老子的影響

春秋時代社會“變亂”無序的問題是當時思想家們共同的問題意識,也是他們思考那個時代、試圖給時代問題找出路的思想發生域,用戰國時代孟子的概括性說法,那就是“春秋無義戰”。

相較於戰國時期的孟子而言,老子、孔子、孫子等對時代問題的感受來得更直接,儘管觀察角度各異,根本的應答與解決之道也頗爲不同,但戰爭的論題是誰也繞不開的。

在老子的觀察中,時代問題的癥結在於上層的胡亂作爲和慾望,慾望產生爭鬥,所以老子開出了無爲清靜自化的藥方,反對一切戰爭和仁義道德教化,“夫觟美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欲者不處。”

《孫子兵法》的軍事倫理思想源泉,是孫子對時代問題的直接感受與自得 第2張

“雖有舟輿,無所陳之。”要建立起小國寡民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和平社會。但老子也不得不承認戰爭的現實,所以老子也提出了“柔弱勝剛強”、“正復爲奇”的軍事戰略原則,基於此,後世也有許多注家把《老子》當兵書看待,如果結合老子所處的時代來看,“反戰”與致勝之道並不矛盾。

2.孔子的角度

在孔子的觀察中,時代的錯亂表現爲“禮樂崩壞”。按周制,“禮樂征伐”的權力在周天子手中,可隨着周室衰微,禮樂制度失去了約束力,諸侯、大夫的禮制已經亂了。

“征伐”也只有象徵意義,失去作爲,而諸侯“問鼎”的衝動和彼此的爭霸,把這套禮樂文明衝擊得七零八落。所以,孔子認爲時代之壞在於禮樂的崩壞,救世之道在於恢復周禮、教化人心、重建人倫秩序。

《孫子兵法》就產生在那個“無義戰”的時代,那是一個充滿戰亂與權力更替的時代,“《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從《孫子兵法》中,儘管我們不能看到孫子對戰地實景的具體描繪,但我們可以隱約看到“破國”、“破城”的慘烈和“五事七計”中所需要的鉅額軍事耗費,所以孫子纔會提出“上兵伐謀”、“全國爲上,破國次之”的觀點。

所以孫子從倫理角度對戰爭的反思與總結,纔會顯得如此鮮明而強烈,全著充滿了對世事民生的倫理關懷。具體就時代問題的發生域而言,孫子所在的齊地、吳地可謂首當其衝。春秋時期最早的霸業就出現在齊國,管仲襄助齊桓公成就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孔子稱其曰“仁”。

《孫子兵法》的軍事倫理思想源泉,是孫子對時代問題的直接感受與自得 第3張

管仲的作爲觸發了孫子的思考與實踐。齊地的地域軍事文化傳統由來已久,從姜太公呂望受封齊地,到管仲相齊,濃厚的地域軍事文化環境與時代問題相結合,催助了《孫子兵法》兵學的系統集成。

二、《周易》開啓的對戰爭的倫理反思

1.思想的源頭

《易經》中包含豐富的軍事思想,特別是其中的坤卦、師卦、萃卦,對軍事、戰爭有着鮮明的倫理態度,開啓了中華文明對戰爭的倫理反思,給後來者確立了一個倫理文明的高度,《孫子兵法》直接繼承了這一思考方向。

《周易》是《易經》和《易傳》的合稱,被認爲是各門學科的發展源頭,古代兵學也居其中。它被儒家奉爲經典,主要內容多涉及普通大衆的生活,與其他典籍最大的區別並不是文字佶屈聱牙、文意艱深晦澀,而是它通過語言來描述圖案,具有“意象”思維。

曹魏時期王弼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這種結構體式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對孫子尤爲明顯。

孫子繼承了《周易》的意思表達方式,摒棄了敘事和對話的文學體例,建立了一套獨有的源於《周易》的概念體系,“一是重要概念取自《周易》,二是概念構成源於《周易》,三是概念體系依據《周易》。”

而最爲寶貴的是,《周易》開啓了從倫理角度認識和反思戰爭的優良傳統,所以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兵兇戰危有深刻的體驗和反思,都主張不輕啓戰端,對爭霸戰爭極爲反感,對窮兵黷武譴責甚嚴。

《孫子兵法》的軍事倫理思想源泉,是孫子對時代問題的直接感受與自得 第4張

首先,《易經》開啓了關於戰爭的“以道觀之”的傳統。即並不是在戰言戰,在軍言軍的純軍事觀點,而是要站在宇宙運行(“乾坤之道”)規律的高度來認識。《周易·坤卦》雲:“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說的正是春秋上下交戰的不義狀況。這種不義之戰同時又意味着轉機,道窮則變現,要促進事物向着合乎規律的方向發展,即促使戰爭朝着正義性質方向的轉變。

其次,《周易·師卦》開啓了統御軍隊的貞正之道——天下歸心。師卦是《易經》的第七卦,整個卦講的是如何統御軍隊、“師出以律”的事。《師卦》的彖辭說:“‘師’衆也。‘貞’正也。能以衆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意思就是說,以貞正之道來王天下,貞正就是上下一心,反映了《周易》對軍事與民心的統一纔是貞正之道的深刻體認。第三,《周易·萃卦》開啓了預防和避免戰爭以維護和平正義的軍事倫理傳統。萃卦是《易經》的第四十五卦,發揮了師卦“剛中而應”的義理。萃即“聚”也,就是說要謹防變亂的發生,“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這裏麪包含着一個極爲高明的捍衛正義的智慧,那就是不是空洞地反戰、反對侵略戰爭,好戰矜功,而是要立足於自身的軍事整修,以震懾羣邪,使之不敢作亂,這纔是維護倫理文明的高明方式。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就有這方面的道理,故孔子認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孫子兵法》的軍事倫理思想源泉,是孫子對時代問題的直接感受與自得 第5張

2.《老子》提供的基本範疇與方法

老子比孫子略早,他的一生都在思考什麼是“道”,從倫理學角度來看,老子的“道”是行爲準則,而“德”是行爲準則的體現。圍繞這個“道”,產生了他一系列的軍事倫理思想,他的戰爭觀是“兵者不祥之器”,提醒了孫子要謹慎對待戰爭。

他的利益觀是“不爭”,使孫子反思了戰爭的正義性。他的政治觀是“無爲”,孫子理解爲“不消耗”,由此產生了“非利不動,非危不戰”的實踐理性。老子對軍事倫理貢獻最多的是爲後人提供了“正-奇”、“無”、“赤子”等範疇和“柔弱勝剛強”、“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上善若水”等“水”的柔性思想方法。

《孫子兵法》對《老子》中的概念和方法借鑑良多,並豐富和發展了這些概念和方法。老子提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孫子直接使用“正與奇”的概念,提出了奇正相生、正合奇勝的命題,孫子從軍事學角度提出的“勢”也有《老子》的“奇正變化”概念的影子。

孫子把老子提出的“無”的範疇具體化爲軍事中的“無形”和“能而示之不能”的思想,提出“勝於無形”的命題;孫子還發揮了老子“復歸於嬰兒”、“含德之厚比如赤子”的“赤子”概念的內涵,使之應用於軍事管理,作爲統帥之方、將兵之仁。

老子哲學對“水”德有着系統深刻的闡發,對“水”有獨特的感悟,形成了“柔弱勝剛強”、“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方法。“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孫子兵法》的軍事倫理思想源泉,是孫子對時代問題的直接感受與自得 第6張

這是對“水”的德性最高明的論述,孫子對這一思想方法頗爲推崇,孫子說“兵形像水”,希望人能夠效法水,以“不爭”來約束自己的言行,以“善下”來剋制爭霸慾望。“爲而不爭”使孫子想到了“必以全爭天下”的論斷。

結語

古人說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有所合謂之智,《孫子兵法》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來到今天,歷經了戰火、也沐浴過和平,立足當下,它的人本思想、愛國思想、保民思想無疑對理政治國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它的慎戰思想、備戰思想、速戰思想是現代軍事戰略方針的充分指導;它的全國思想、全軍思想、全利思想爲利益走向道德鋪架了橋樑;它的追求知識、追求實踐、追求善境的理智德性彌補了空泛主義的不足。

《孫子兵法》不是成功學說,它的倫理思想給那些懵懵懂懂的政治家帶來了警示,給那些耀武揚威的軍事家帶來了謙抑,給那些虛張聲勢的指揮官帶來了鑑戒。它提出了制勝謀略,也留下了至善情懷,它崇尚勢態哲學,也突顯明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