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何說蜀漢亡於劉備和諸葛亮之手,而不是劉禪之手?

爲何說蜀漢亡於劉備和諸葛亮之手,而不是劉禪之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鄧艾偷渡陰平,爲何劉禪選擇投降,只有北地王劉諶選擇以死殉國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任何時候,都是性格決定命運。劉禪自小就在父親和那些將領的保護下,承擔着蜀漢的命運。可是他並沒有出衆的能力,過重的負擔使得他難以承受。而他的父親劉備長年征戰在外,對他也很少照看。我們看劉備的遺囑,完全是一種婆婆媽媽的嘮叨。所謂的“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這些只是一個人做人的準則,與君主何干?至於說諸葛亮的教育,更是失敗。他的《出師表》裏面可以看到,完全是一種說教,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東西。他爲劉禪打造了一隻搖籃,讓劉禪始終睡在裏面,永遠也長不大。

爲何說蜀漢亡於劉備和諸葛亮之手,而不是劉禪之手?

這種環境,養成了劉禪沒有自己的主見,依賴強者的性格。這種性格,在諸葛亮的時代,對蜀漢政權是有益的。這使得蜀漢君臣和諧,內部團結,劉禪可以安於本分,諸葛亮可以施展才華。但是,當諸葛亮一去世,劉禪就失去了主心骨。諸葛亮爲了蜀漢政權的延續,在去世前指定了接班人,制訂了未來的國策。這使得蜀漢成功實現了政權交替,讓蜀漢又穩定了三十年。

但是,一旦諸葛亮的繼承人陸續死去後,劉禪就不知道該如何理政了。在外有姜維窮兵黷武,內有黃皓弄權的情況下,蜀漢政權每況愈下。到曹魏伐蜀的時候,蜀漢政權已經到了民窮財盡的地步。再加上姜維的軍事指揮錯誤,使得漢中輕易丟失。姜維的軍隊主力被鍾會牽制在劍閣,使得鄧艾的軍隊鑽了空子,偷渡陰平,打到了成都城下。

在這種情況下,劉禪在譙周的勸說下,決定對鄧艾投降。其實,劉禪的本意還是不想向鄧艾投降的。可是他自己沒有主見,而手下有主見的大臣,比如黃崇已經跟隨諸葛瞻堵截鄧艾,戰死在了綿竹。他和手下那羣庸才商議,也想不出什麼辦法。

當時,大家商議,或者去南中,或者去東吳避難,以便東山再起。可是,這些意見都受到了譙周的反對。譙周的意見是向鄧艾投降。最可笑的是,滿朝君臣居然都說不過譙周,讓譙周佔了上風

爲何說蜀漢亡於劉備和諸葛亮之手,而不是劉禪之手? 第2張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禪還是想逃往南中。這是譙周再次向劉禪闡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說的意見主要是南中不是避難的地方,如果劉禪去南中避難,那裏的人肯定會造反。而且,譙周還威脅說,如果劉禪想要去南中,估計半路上就會讓背叛他的手下活捉送給鄧艾了。劉禪完全被譙周的言論嚇住,居然同意了譙周的意見,向鄧艾投降了。

我們看劉禪投降的這一段歷史,就可以看到,譙周在當時意見圖窮匕見了。爲了脅迫劉禪投降,譙周竟然說出了威脅劉禪的話。其實,劉禪離開成都,將成都完整地交到鄧艾的手中,又對譙周一夥有什麼危害呢?譙周竟然說出了要以武力在半路劫持劉禪的話來。

這是因爲譙周並不是僅僅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個勢力在說話。這個實力已經不願意繼續支持劉禪,只想保全自己的家庭財產。他們不願意將戰爭繼續下去,只想趕快結束戰爭,而結束戰爭的最快途徑,就是脅迫劉禪投降。在這個關鍵時刻,劉禪骨子裏的性格起了作用。他只得依附強勢的一方,向譙周低下了頭。

在這裏,我們可以將劉禪和當年的孫權做一個比較。都是被託孤長大的君主,性格則完全不同。孫權被託孤給張昭,在赤壁之戰前,張昭力主迎降曹操,給孫權施加了巨大的壓力。當時張昭提出的投降的利用也是十分充分。但是,孫權就是不低頭,在最後,孫權拔出寶刀砍斷面前的書案,說再有說要投降的人如同此案。正是孫權的果斷決絕,纔有了火燒赤壁的戰役,纔有了後來的天下三分。

爲何說蜀漢亡於劉備和諸葛亮之手,而不是劉禪之手? 第3張

而我們再看劉禪,在他的一生中,很少做過決斷。在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決斷都是別人替他做出的。這使得他的沒有主見的性格,遇到譙周的強勢勸降時,竟然連孫權的百分之一都不如。這隻能說是劉備、諸葛亮對他培養的失敗。

但是,劉備是一代梟雄,他的血脈雖然有劉禪這樣懦弱的人,也有剛強的人。這個人就是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劉諶的意見是和譙周相反的,他的意見是和鄧艾背城一戰。劉諶向劉禪建議,說如果真的理窮力屈,那麼肯定禍敗就會到來。如果這樣,我們父子應該背城一戰,一起爲社稷而死,這樣也好見先帝於地下。更何況鄧艾遠來疲憊,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可惜,劉諶的建議被劉禪否決了。

劉諶的建議,其實是一種寧死不屈的建議。在當時,整個蜀漢朝廷,只有劉諶一個人提出這樣的建議,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蜀漢朝廷已經變成了何等模樣。在當時的成都,諸葛瞻去綿竹的時候,已經將大部分的兵力帶走了,剩下的兵力難以抵擋鄧艾的進攻。

而蜀漢當時唯一有戰鬥力的大軍團姜維的軍隊,則還在彷徨之中。姜維得知鄧艾偷渡陰平的消息,不是率領軍隊晝夜兼程趕往成都,而是猶豫不決。當姜維走到半路的時候,劉禪讓他投降的命令也傳達到了。姜維的部下都十分憤怒,可也沒有辦法。這不能單方面指責劉禪,姜維手握重兵,當成都方向上發生鉅變,依然動作遲緩,沒有決斷,使得成都的劉禪喪失了最後的一線希望。

因此說,劉諶背城一戰的建議,是很難成功的。劉禪知道,想要背城一戰,就必須要有姜維的裏應外合。可是姜維的行動證明了這種希望是渺茫的。那麼如果按照劉諶的建議行事,最後的結局就是父子同死社稷。可是,劉禪根本就不想死,他還想苟且偷生。劉禪最終還是沒有聽從劉諶的建議,向鄧艾屈膝投降了。

在整個蜀漢朝廷跟隨劉禪投降的同時,不願意投降的劉諶則選擇了自己的道路。他來到昭烈廟向劉備的英靈痛哭祭拜,先殺妻子,然後自殺,了卻了自己的一生。劉諶的死,洗刷了劉備子孫的恥辱,總算對得起劉備的英靈。相比起那些在後來兵亂中難逃一死的蜀漢臣子,太子宗族來說,劉諶之死要強過他們百倍。

蜀漢亡在劉禪之手,實際上是亡於劉備和諸葛亮之手。他們對於劉禪沒有盡到應有的教育責任。劉禪始終沒有機會去受到鍛鍊,得到好的教益。這使得劉禪在關鍵時刻,完全失去了判斷能力,只能聽從強者的擺佈。可是令人諷刺的是,這樣一個庸碌無爲的君主卻活了大歲數,讓劉諶這樣的兒子至死也沒有施展的機會。最終,劉諶以一死洗刷了自己身上的恥辱。爲劉備挽回了一分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