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犀牛歷史 犀牛歷史百科

犀牛歷史 犀牛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犀牛,犀科動物的統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也是僅次於大象體型大的陸地動物。

犀牛歷史 犀牛歷史百科

起源

犀牛在地質時代中的第三紀時已在全球廣泛地分佈。

第三紀

始新世(距今5500-3600萬年前)

至今爲止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犀牛化石是在始新世早期的地層中挖掘出來的 ,此種犀牛的祖先與現代貘類的大小差不多,犀牛祖先之一種森林犀牛在歐洲曾廣泛存在過,個體很小而且善於奔跑。

漸新世(約距今3600萬-2500萬年前)

現代在亞洲的蘇門達臘犀牛之祖先在漸新世出現。 另外在漸新世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陸生哺乳動物——巨犀,它體格健壯和高大,體長約8米,身高5米。不過雖然巨犀和犀牛同屬奇蹄目,但並不屬於犀牛科。

中新世(距今2500萬~1200萬年前)

中新世的後期,出現了獨角犀牛的祖先。目前,獨角犀牛僅存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均分佈在亞洲。在中新世以後出現的犀牛體型與現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脣比上脣略大些的大脣犀,下頜有兩顆大牙向前伸出,生活在沼澤地帶,以水中的植物爲食。

上新世(530萬~180萬年前)

上新世後期(約300萬年前),雙角犀牛出現。而現今的雙角犀牛有蘇門達臘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

第四紀(180萬年前~今天)

第四紀時期人類已經出現,早期的犀牛以板齒犀、披毛犀爲代表。

板齒犀個體巨大,5米長,身披厚甲,在額部生有大角,約2米長,牙齒的齒冠高,呈方柱狀,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時期在中國華北的及歐洲等地曾有板齒犀生活;

犀牛歷史 犀牛歷史百科 第2張

  漢諾威動物園內的犀牛

披毛犀和猛獁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體及長着粗毛的厚皮可以抵禦寒冷,長鼻上有一對巨角,前面一支最長可達1米,生活在寒冷地帶。這兩種犀類先後在不同的時期都已經滅絕了。

現存的犀牛

在犀類的後代中,現僅殘存有犀牛科的4屬5種,主要分佈在亞洲和非洲,其中分佈在亞洲的犀牛已經瀕臨絕種,非洲犀牛因爲還有保護措施尚有族羣。主要是因爲犀牛角作爲藥材(但其實犀牛角跟指甲是一樣的構造)獲利不菲,現行非洲犀牛角主要由養殖者所提供。南非養殖者會將犀牛角砍下,等待約一年半後再度收成,而部分盜獵者會將犀牛直接殺死取角,隨盜獵導致數量減少,現在也不容易買到真正的犀牛角,現在商販還懂得以牛羊的蛋白質部位替代來獲利,甚至用相似成分的貓狗爪磨成假貨變換充數。

特徵與習性

現存犀牛的特徵是蹄有3短趾,趾尖有寬而鈍的趾甲。除耳尖及耳緣外,犀幾乎其他部分無毛。犀牛多呈灰色或褐色,其中白犀牛的顏色較淡。犀牛視覺差,但嗅覺與聽覺靈敏。犀牛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犀牛的身體就像一個大盔甲,最長達超過4米,重達6噸。犀牛是有蹄動物,前腳和後腳都有3個趾頭。一般來說犀牛都是灰色或棕色,而且大部分犀牛都沒有毛髮。

犀牛多數生存於開闊的草地,稀樹草原,灌木林或沼澤地,其中蘇門答臘犀牛現代只能在森林深處找到,一般以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爲食物。犀牛用尿與糞推區分領域範圍。

犀牛多獨居,個體之間很少接觸,只有白犀牛以約10只的數目羣居。多數時候都會避開人類,但在交配季節時期的 雄犀牛,或帶領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會攻擊任何目標,包括人類。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氣比較壞者,會主動攻擊任何陌生的氣味或聲音,黑犀牛跑的速度很快,即使在荊棘中也可達到45公里/小時的速度,在沒有擊中目標時,轉身的速度也很快。

種類

白犀牛

白犀牛有兩個亞種:南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和北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在2007年,南方亞種野生種羣數量有17480頭(IUCN2008),其中16266頭來自南非,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犀牛亞種。然而,北方亞種是極度瀕危,分佈在非洲東部和中部的烏干達和尼羅河上游,在野外已經完全滅絕。而人工飼養的北白犀只餘3只,僅僅位在肯亞的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Ol Pejeta Conservancy),其中唯一一隻公白犀已經因爲年老而不能再繁殖。。

黑犀牛

黑犀牛原產於非洲東部和中部,包括肯尼亞,坦桑尼亞,喀麥隆,南非,納米比亞,津巴布韋和安哥拉。雖然被稱爲黑犀牛,但它的顏色是褐色及灰色的。黑犀牛8個亞種中,已有3個亞種絕滅,根據2003年的資料顯示,黑犀的數量已有回升,約3,610頭。黑犀的主要威脅是偷獵和棲息地的減少。

印度犀牛

印度犀牛分佈在整個印度恆河平原範圍以及尼泊爾,但過度的獵殺減少了他們的數量。今天有超過3000只犀牛生活在野外。2014年,印度阿薩姆邦就發現2,544只,自2006年以來增長了27%,在20世紀初,阿薩姆邦只有大約200只犀牛。印度犀牛是犀牛中第二大的,僅次於白犀牛,最重可達4000公斤。1910年,印度禁止所有狩獵犀牛,並設立印度犀牛保護區。

爪哇犀牛

爪哇犀牛是世界上最瀕危的大型哺乳動物。根據2002年的估算,只有大約60只依然存在,只分布在印尼爪哇最西端烏戎庫隆國家公園,而越南最後野生個體被槍殺於2010年。 爪哇犀牛也是最不爲人所知的犀牛物種,它們主要威脅是因爲獵人偷獵它們的角。爪哇犀牛比印度犀牛小,大小接近黑犀。體長(包括其頭部)的可達2至4米(6.6至13.1英尺),高度可達到1.4-1.7米(4.6-5.8英尺),重量900-2300公斤。

蘇門答臘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是最小的現存犀牛物種。它分佈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高海拔地區。由於棲息地喪失和偷獵,其數量已經下降,數量只剩餘200只以下。 成年的蘇門答臘犀牛肩高大約130釐米,體長約240-315釐米,體重約600-950公斤。 蘇門答臘犀牛曾經廣佈於印度、不丹、孟加拉國、緬甸、老撾、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與沼澤中。在中國,蘇門犀曾經廣佈於華南地區,尤其是在四川。1916年在中國滅絕。現在野外僅存6個種羣,其中4個在蘇門答臘,另外兩個分別在婆羅洲與馬來半島,並可能分佈緬甸的茂密山林中。縱使蘇門答臘犀牛數量多於爪哇犀牛,但過去15年在野外只捕獲一隻雌性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