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考古專家學者齊聚四川 探討唐蕃古道遺存和保護

考古專家學者齊聚四川 探討唐蕃古道遺存和保護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新網石渠7月18日電 (記者 劉忠俊)7月15至18日,“唐蕃古道暨石刻文化論壇”在四川藏區石渠縣舉行,來自北京、四川以及美國的相關研究人員和學者就“吐蕃時期石刻”和“唐蕃古道”相關問題展開了探討,尤其是對石渠吐蕃時期石刻圖像研究、石刻遺存與唐蕃古道的關係、歷史背景、交通線路等遺存的研究和保護建言獻策。

四川石渠縣地處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邊陲,川青藏三省(區)結合部,藏語稱爲“扎溪卡”,意爲“居住在雅礱江邊的遊牧部落”。其境內有世界上最長的石經牆、最爲遠古神奇的石經城、保存完好的唐蕃摩崖石刻(羣)、神祕的利山巨石羣,康巴藏區保存最爲完好的土司官寨,康巴藏區第一個建在寺廟裏的博物館,原始古樸的查加部落,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格薩爾王傳》也發祥於此。

考古專家學者齊聚四川 探討唐蕃古道遺存和保護

據瞭解,由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故宮博物院聯合開展的石渠縣吐蕃時期石刻羣調查,獲得“中國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發現保存完好的唐蕃摩崖石刻(羣)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也是四川藏區25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首次發現大規模吐蕃時期遺存。”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婷女士稱,石渠發現吐蕃時期石刻羣數量多、題材豐富、價值高、保存狀況良好,成爲中國現存已發現的吐蕃時期石刻分佈密集、數量較多的縣之一。同時爲唐蕃古道走向、路線考證提供了新資料,填補了青藏高原東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環節的資料空白。

論壇期間,專家們對石渠境內吐蕃時期石刻遺存進行了現場考察,與會專家學者以“吐蕃時期石刻”和“唐蕃古道”爲切入點展開了精彩的發言,同時探討了石渠吐蕃時期石刻圖像研究,石刻遺存與唐蕃古道的關係,唐蕃古道的歷史背景、交通線路情況,以及唐蕃古道與文化線路遺產保護的關係,吐蕃時期其它區域的關聯遺存等問題。

“正是因爲一次考古新發現爲我們的研究提出了更多問題,才更能真正說明其發現的重要性。”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季先生稱,對於唐蕃古道走向的共識一般認爲由西安經西寧經清水河經那區至拉薩。近年來學術界對唐蕃古道走向的研究開始關注玉樹地區以及藏東地區,尤其關注這兩個區域保存豐富的吐蕃時期石刻遺存。

過去的30年間,考古學家們陸續發現了一批有重要意義的吐蕃時期的摩崖石刻,它們主要分佈在青海玉樹、西藏江達縣、察雅縣、芒康縣、四川甘孜石渠縣等地,基本沿金沙江兩岸分佈。“學者們的研究視角始終鎖定於金沙江流域與唐蕃古道的關係。但是由於存在資料空白,對於唐蕃古道的具體走向,學術界還存在着爭議。”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先生表示,此次的發現再次強化了金沙江東畔洛須鎮在唐蕃交流中的重要性,長沙幹馬鄉須巴神山摩崖石刻羣的發現更是將這條路線的方向指向雅礱江上游,暗示這條唐蕃古道很可能是從洛須渡過金沙江,然後沿着高山臺地往東,抵達雅礱江上游。“這是此前學術界較少關注過的一條新線路。”羅文華稱,石渠等地發現的吐蕃時期摩崖石刻整體藝術呈現出吐蕃樣、尼泊爾-印度樣與漢式樣的混合,其尼泊爾-印度樣、吐蕃樣的藝術風格與河西地區(敦煌)似乎並無直接之關係,應當是西藏本土傳來。

考古專家學者齊聚四川 探討唐蕃古道遺存和保護 第2張

按2010年統計,中國現存的19處吐蕃時期石刻分佈在西藏昌都、青海、四川等地,其中四川的5處就有1處是石渠縣境內的照阿拉姆石刻。石渠地區新發現的須巴神山石刻羣是現存吐蕃時期時代較早的石刻遺存。“煙角村石刻大日如來像與須巴神山石刻羣、照阿拉姆石刻風格上有諸多相似之處,應是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作品。”王婷在發言中稱,雅礱江沿岸首次發現吐蕃石刻,把唐蕃古道的走向擴展到了雅礱江流域,除了爲學術界提供新的線索外,還對研究吐蕃歷史、佛教史、佛教藝術史、唐蕃關係史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