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南北朝以後“冕”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 帝王纔可戴冕

南北朝以後“冕”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 帝王纔可戴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冕,是古代漢族冠飾之一。這個字的本義是用帶子繫於下巴的古代禮帽。後專指天子、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冠,而冕旒是指古代帝王禮冠前後的玉串。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會戴大禮冠。這大禮冠即爲冕,外黑色,裏硃紅色。冕頂有長方板,前圓後方,蓋謂天圓地方,稱爲延。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貫以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但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爲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羣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冕用12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從那時起“冕”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

南北朝以後“冕”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 帝王纔可戴冕

瞧瞧,一個旒就有如此多的講究,但在《雲中歌》裏就啥也不講究了,皇上都戴上有13旒的冕了!而且就在第23集中,皇宮舉行除夕慶典的時候,劉弗陵又戴上了後面有8旒,前面有9旒的龍冕。好吧,道具,是你把這個冕上掉下來的一旒給那個應該有12旒的冕縫上了吧!

其實一般情況下,皇帝是着便裝的,因爲戴冕有很多講究,冕旒垂在冕冠前,正好擋住了戴冠者的視線,表示君主目不視邪,不視不正之物,即使看到也當沒看到,所以由此衍生出“視而不見”的成語。所以皇上戴冕時要求旒不可抖動,以示皇帝不偏聽偏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