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兩德統一時間 兩德統一影響

兩德統一時間 兩德統一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兩德統一,又叫做德國重新統一,發生時間1990年10月3日,指的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通過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方式完成德國的統一。

東西德的分裂

兩德統一時間 兩德統一影響

  1949年德國的分界。後來的西德由美、英、法佔領區組成(未包括法國治下的薩爾,於1957年併入),東德由蘇聯成立(不包括西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戰敗,德國全境被西方盟軍和蘇軍分別佔領。根據波茨坦會議中英、美、法、蘇四國的協議,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爲四,分別由四個戰勝國佔領,併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制理事會”來治理德國事務。由於理念上的差異,在戰後以美國爲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爲主的共產陣營逐漸疏遠。1948年2月至6月,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召開倫敦外長會議,提出所謂的“倫敦建議”,內容爲法佔德區與英美佔德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管制對外貿易,並共同制憲,成立西德國家,以西德爲中心復興歐洲。6月18日,美英法三國宣佈由6月21日起西佔區實行單方的新貨幣改革,即發行有B記號之馬克。

蘇聯得知後,於6月19日提出抗議,軍事長官索洛科夫斯基發表《告德國民衆書》,認爲英美法三國欲分解德國。6月22日,蘇聯佔區也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的D記號馬克,於6月24日全面切斷西佔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及貨運,只保留從西德往柏林三條走廊通道,史稱柏林封鎖。1948年中開始,蘇聯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爲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鎖解除。同年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佈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10月7日宣佈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一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德國正式分裂成兩部分。

統一過程

兩德統一時間 兩德統一影響 第2張

  1989年12月22日,東德人民警察等待勃蘭登堡門的開放

兩德統一時間 兩德統一影響 第3張

  1990年10月3日,柏林牆,牆上寫着大字:“謝謝,戈比!(指戈爾巴喬夫)”

自1945年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由於很多德國人對東德的社會主義政權不滿,有大批東德人逃亡到西德。對此,東德實行的政策嚴格控制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在1961年8月13日東德開始建造柏林牆。東德稱此圍牆爲“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實際上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禁止東德人逃入西柏林。1989年3月28日,東德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從而直接引發了一定規模的逃亡潮,在此後的不到一年間,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通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形成第三次東德居民出逃浪潮。1989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更寬鬆的邊境管理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發羣衆集會和遊行,要求東德當局發揚民主,實行改革,改善經濟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制。

兩德統一時間 兩德統一影響 第4張

在所有曾因德國國內邊界(東德與西德邊界)而遭分隔的道路上,都可找到這個告示:‘在此處,德國與歐洲曾處於分裂狀態,直至1989年12月10日上午10時15分’ (注:因各路口開放時間不一,其記載的時間日期也可能不同)

1989年9月下旬,同屬東歐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發生變化,開始民主化改革,東德遂停止了其與捷克斯洛伐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同時爲了平息國內的抗議活動,東德政府在10月初重新收緊了一度放開的邊境管制,再次禁止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不僅沒有平息抗議浪潮,反而火上加油。

1989年10月7日是東德的40週年國慶,東德各大城市包括萊比錫、德累斯頓、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發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在首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7000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爆發了衝突,數百人被捕。此後羣衆抗議活動不斷升級,抗爭的內容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爭取旅行自由,放寬新聞控制,逐漸轉變爲要求反對派組織合法化、要求多黨制和自由選舉等,這種全國性大規模的羣衆抗議活動是東德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幾乎同時,匈牙利和波蘭的政局發生鉅變,兩國政府相繼宣佈不再遣返出逃到該國的東德公民。

1989年10月1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埃裏希·昂納克宣佈因爲健康原因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選舉埃貢·克倫茨接替昂納克出任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克倫茨上臺後隨即宣佈實行“徹底改革”,宣佈赦免所有外逃和參與遊行的人,並與西德政府正式接觸。但是昂納克的辭職和新政策都沒有平息民衆的抗議聲浪,東德各地的遊行依舊進行。

隨着新東德領導人的上臺,東德境內原本非法的反對派組織開始獲准公開活動,在這些反對派組織的協調下,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不斷升級,11月4日柏林爆發50萬人參與的大遊行,6日萊比錫50萬市民上街遊行。在強大的壓力下,民主德國政府於7日宣佈集體辭職,1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集體辭職,同日選出以克倫茨爲首的新政治局。9日民主德國宣佈其公民無需申報特殊理由即可辦理護照,東德居民獲得遷徙的自由,不久東德居民開始翻越柏林牆前往西德,此後柏林牆形同虛設,兩德居民實現了自由遷移。

11月13日東德民主黨派德國農民民主黨主席京特·馬洛伊達當選東德人民議會主席。17日東德成立了聯合政府,在聯合政府的26名內閣成員中,統一社會黨人只佔15位。新政府上臺後提出與西德建立契約共同體的構想。12月1日東德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刪去了憲法中國家受工人階級及其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領導的條款;3日,由克倫茨繼任總書記併爲首的統一社會黨政治局再次全體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特別會議決定,驅除包括昂納克內的中央領導人出黨;7日包括統一社會黨、民主黨派、反對派在內的各東德政黨,在柏林召開圓桌會議,會議決定建立東德新憲法,遣散祕密警察部隊,於1990年5月6日舉行大選,逮捕和調查包括昂納克在內的德共領導人當政時的犯罪行爲。

12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特別大會,選舉了黨的新領導人,並宣佈更名爲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德國實行多黨制,建設民主社會主義。11日,東德政府宣佈解散負責柏林牆防務的工人階級戰鬥軍。25日聖誕節期間,數十萬西德居民涌入東德旅遊,28日,一家東德公司開始出售柏林牆的碎塊。

1990年3月18日,東德大選,東德基民盟成爲第一大黨,東德社民黨成爲第二大黨,民主社會主義黨爲第三大黨。4月12日東德基民盟和東德社民黨宣佈聯合組閣,民主社會主義黨第一次成爲在野黨。

兩德統一時間 兩德統一影響 第5張

  1990年8月31日簽署的統一條約的兩份原本,由西德內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和東德國務祕書京特·克勞斯簽署。

5月18日東德新政府與西德簽署國家條約,條約規定了兩德將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7月1日條約生效,東德馬克退出流通(之前東德居民限量以2:1的比例將東德馬克兌換成西德馬克),自7月2日開始西德馬克成爲兩德統一共同的貨幣。7月6日兩德開始就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條約規定了兩德統一的原則、方式和時間,以及兩德統一後的政治制度等。最終在1990年8月31日簽署了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東德恢復1952年行政區劃調整以前的五個州,這五個州遵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23條集體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五個州實行三權分立的多黨制議會民主制度。

兩德統一時間 兩德統一影響 第6張

  1990年,德國人在國會大廈前慶祝統一。

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西德接收了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佈統一。原屬東德的五個州——勃蘭登堡、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和圖林根——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當時有兩個統一方式選擇:一是純粹修改西德基本法(Grundgesetz)把其權力擴展到這五個州從而於憲制上成爲同一個國家;二是把統一過程當成是東西兩個德國的正式合併,產生一個新德國並重寫憲法。其中前者並非創設了一個新的德國,而是以西德吸收東德的方式統一,程序也比較簡單,亦是當時德國選擇的方式,可是因爲這方式沒有視東德爲對等主權國,讓東德有一些被“舊聯邦共和國”佔領的情緒,或是認爲自己只是西德的一個附屬。

爲了讓統一更順利和讓其他國家消除疑慮,德國對基本法作了一些修改:第146條條款的修改,讓當時憲法內第23條款能用於統一。在上述五個州加入聯邦德國之後,基本法再度被修改,並說明: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不過,此憲法仍可在未來被修訂,它仍容許德國人接納另一部新的憲法。

1990年11月14日,德國政府與波蘭簽訂一項條約,最終確認兩國現在的奧德尼斯線。故此,德國放棄對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但澤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要求。12月,舉行了1933年以來第一次全德自由公正的選舉。結果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領導的聯合政府比上次選舉贏得更多議席,以更強的大多數姿態領導新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