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道德經的歷史影響:該如何評價道德經一書?

道德經的歷史影響:該如何評價道德經一書?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爲治國、齊家、修身、爲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毛澤東對《道德經》的引用

1949年3月13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講到黨委會的工作方法,其中說到要“互通情報,這對於取得共同語言是很重要的”,批評“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所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結果彼此之間就缺乏共同的語言”。“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語出《道德經》第80章,體現的是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後來用來形容彼此不瞭解,不互通音訊。

道德經的歷史影響:該如何評價道德經一書?

1945年4月24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中,在談到面臨的困難和應對的目標時,毛澤東說:“我和國民黨的聯絡參謀也這樣講過,我說咱們的目標:熬頭條,就是老子的哲學,叫做‘不爲全國先’。就是說,咱們不打熬頭槍。”他引用了老子“不敢爲全國先”的名言,意思就是先棄後取,先退後進,先讓後爭,採取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策略。實踐證實,毛澤東的這一戰略計劃是富有遠見的。

1949年8月18日,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夕,美國大使司徒雷登悄然離去。毛澤東寫了《別了,司徒雷登》一文,其中談到:“多一點困難怕什麼。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麼?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反動派,對於我們,不但‘以死懼之’,而且實行叫我們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句引語出自《道德經》第74章,原文是:“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而殺之,孰敢?”毛澤東這裏說的“民”是指有志氣、有骨氣、有能力的中國人民,面對美蔣威脅奮起抗爭。也正是這些中國人民贏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以後,直至晚年,毛澤東依舊常讀《道德經》,在發言、談話、文章中每每引用老子名言,並十分重視對老子思想的研究。

1957年2日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11次擴大會議上,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中談到:“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兩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並舉出了日本侵佔中國最後失敗的例子。老子這句極富哲理的語言包含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即有關對立統一和矛盾轉化的問題,這正是毛澤東極其看重的一點。毛澤東對《道德經》愛不釋手,每到一處必帶《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