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子產的治國思想方略介紹 子產是怎麼死的

子產的治國思想方略介紹 子產是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子產爲政也是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在魯襄公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43年,子產在鄭國當了執政大臣,他推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整頓國家政治秩序,在當時是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的,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對,但經過一段時間後,證明了政策是正確的,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子產也受到人們的稱讚。  

子產的治國思想方略介紹 子產是怎麼死的

故事是這樣的,故事是這樣的,子產同鄉裏的人蔘加聚會,議論公共設施的好壞,鄭國大夫對他說:拆掉鄉校怎麼樣?子產說不能毀掉,人們幹完活回來在這裏聚下,商量一些事情是很好的事情啊,爲什麼要拆掉呢。不能因爲統治者喜歡什麼我們就推行什麼,統治者作威作福是不能長久的,也不會從根本上阻止老百姓的議論,百姓敢怒不敢言危害更大。接下來他用了一連串的生動比喻來比喻民主存在的好處,比如要防止人們的議論就好比堵住河水一樣危害很大,等到河水決堤就一發不可收拾了,還不如開個下口慢慢對它進行疏導。

鄭國的子皮想讓尹何掌管掌管自己的封地,子產告訴他說子皮太年輕了不行的。還不如讓他先去學習爲官之道,這樣才能真正的愛護他。範宣子當權的時候,國家向晉國進貢的負擔很大,鄭國上下都很憂愁。子產便給他寫了封信,在信中說:你在晉國執政,諸侯的進貢負擔很重,這樣是不利於的名聲的,君子掌管國家最重要的是名聲。名聲是德行的基礎,德行纔是國家的根基,只要大家一起向這方面努力,國家纔會長治久安。範宣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減輕了諸侯的進貢。

子產執政推行井田制,主張上下有序。在他的政策下城鄉有區別,社會有等級秩序,土地也有了界限,他主張戒奢從簡,按照法律程序辦事。子產讓百姓的生活逐步提高,他也受到人們的歌頌。田界的普遍劃分,使得國家能對土地有了系統的管理。從而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國家的統治。

 子產治鄭

子產治鄭,當然就是子產治理鄭國,子產名字叫公孫僑,春秋時期鄭國人,官職做到了宰相,那麼子產治鄭到底怎麼樣呢?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子產的治國思想方略介紹 子產是怎麼死的 第2張

原文是這樣的: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人不忍欺。西門豹治鄴,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意思是:子產在治理鄭國的時候,人民不能欺騙他,子賤治理單父,百姓不忍心欺騙他。西門豹治理鄴,百姓不敢欺騙他。這三個人的才能哪個最好最賢明呢?當然只有懂得治理國家的人才能分辨它們之間的區別。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子產治理鄭國,百姓都不能欺騙他呢?只要瞭解了子產的生平和他執政的措施就不難明白了。子產在鄭國執政的時期,他可謂是兢兢業業,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爲,真的做到了明察秋毫。他主張百姓參與政事的議論,劃定田界以確保百姓都能有飯吃,能安心過日子,他還制定了成文法律,提倡按照法律規範辦事。他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措施使得鄭國百姓能安居樂業,國家政權也得到了一定的穩固,在他執政的二十多年禮,基本沒有大的兵禍出現。可以說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所以所有百姓都感念他的政策,在他死後,人們悲痛萬分。這麼好的執政者,作爲受益者的百姓又怎麼能欺騙他呢。所以就是民不能欺。

其實子產、子賤、西門豹治理國家的這“三不欺”只不過是行事方法不同而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他們都採取了最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政策,也都使得國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子產相鄭

子產相鄭,看字面意思是說子產做鄭國的宰相。子產是春秋時期的鄭國人,是鄭國貴族官職做到了國卿相當於宰相,故叫子產相鄭,子產在鄭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措施,做出了相當大貢獻。那麼這背後是否也有社麼歷史故事呢?  

子產的治國思想方略介紹 子產是怎麼死的 第3張

子產相鄭的確是一篇歷史故事,出自《左傳》,原文如下:

臧孫行猛政,子貢非之臧孫行猛政,子貢非之,曰:“獨不聞子產之相鄭乎?推賢舉能,抑惡揚善;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虛。子產卒,國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聞竽琴之音。其生也見愛,死也可悲!”

這到底說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吧,意思是說臧孫實行比較嚴苛的發令政策,子貢不贊同他的做法,就對他說:你難道沒聽說過子產在鄭國做丞相的事蹟嗎?他推舉任用有才能的人,遠離壞人表揚好人,有能之士不在乎他的短處,也不去說他的小缺點。所以他的口碑都很好,這樣治理國家就會使得國家越來越好,百姓能自給自足,牢房裏面沒有犯人。子產去世後,所有的百姓都流淚了,幾個月內都聽不到娛樂琴聲,這就足以說明子產的政策是非常好的,是非常受到百姓愛戴的。

其實,子產相鄭反映了子產作爲一個政治家思想家出衆的政治智慧,他作爲一個國家的的執政人物,表現出了選賢任能,知人善任的智慧,以及勤政愛民,讓更多的人蔘與到政治當中去的民主思想。

子產鑄刑書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時期,社會也發生許多巨大變化。子產,又名公孫僑,字子美,他是鄭國貴族。公元前543年以後,子產在鄭國執政期間,順應歷史潮流,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法律的改革措施。在政治經濟等重大改革之後,子產又在鄭國實行了一個重大改革那就是鑄刑書,頒佈法律。  

子產的治國思想方略介紹 子產是怎麼死的 第4張

刑書就是法律條文,鑄刑書就是把法律條文鑄造在金屬器具,比如鼎上面。情況和羅馬銅表法相似,雖然子產不是第一個制定刑書的,在夏商周時就有了。雖然具體內容尚不可考證,但根據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可以知道,子產頒佈的法律條文有損當時王室貴族的利益,但是基本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歷史發展的需要。

子產鑄刑書衝破了貴族階層濫用私刑的傳統,使得國家法律有了一個較爲統一的標準。另外子產的立法思想相對比較折中,介於禮和法之間,他還將德、刑、法統一起來看待,認爲刑法也是禮的一部分。子產在執法過程中主張寬嚴相濟,將寬厚的政策和嚴厲的政策相互結合起來使用。

子產還主張在執法過程中,量刑要有依據,要根據法律條文行事,但又不能僅僅拘泥於此,要靈活運用。

鄭國在經歷子產的政治經濟和刑法等重大改革後,百姓生活比較安定富足,鄭國也在這二十多年中沒有大的兵禍戰亂,可以說子產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同時也給別的國家做出一定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