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面對15萬清軍90多萬南明軍隊爲何會集體投降

面對15萬清軍90多萬南明軍隊爲何會集體投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領20多萬農民軍包圍了明帝國的首都北京。辛勞了17年的崇禎皇帝已經無路可退,最後他在煤山自縊殉國。很多人都認爲明朝在這一刻就結束了,其實並得如此,明朝的北方地區已經在李自成和滿清的控制之下。但是南方卻仍在明朝的控制之中,當時所有人都沒人認爲明朝就此會滅亡。但是事情的發展卻讓人十分無奈,坐擁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王朝僅僅持續了一年的時間便土崩瓦解。

面對15萬清軍90多萬南明軍隊爲何會集體投降

一、北方淪陷之後,史可法爲南京設立了三道屏障

崇禎皇帝在煤山殉國的消息傳到南京之後,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較量,福王朱由崧成爲了南明第一位皇帝。此時的南明面對着一系列的對手,首先是剛剛敗退的李自成,隨後還有虎視眈眈的多爾袞。當時清軍的兵力並不多,滿洲八旗、漢八旗、蒙八旗加上吳三桂的降軍,總數也就15萬左右。不過爲了防止清軍南下,史可法在安徽、江蘇佈置了三道防線。守衛這三道防線的是著名的江淮四鎮,這四鎮軍隊加在一起不亞於40萬。但由於朝廷已經沒有多餘錢老供養這麼一支龐大的軍隊,雖然江南地區是明朝的財富中心。但在此之前,這片地區的賦稅全部都要上繳到北京,南京只不過是一個擺設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明朝廷被迫同意各鎮可以在自己的駐地徵收賦稅。

面對15萬清軍90多萬南明軍隊爲何會集體投降 第2張

如果說要把從歷史上找一個與此相似的例子的話,那就是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明朝的江淮四鎮不僅擁有在駐紮地徵收賦稅的權力,而且還可以負責當地的民政。這就逐步形成了一個個半獨立王國,他們名義上是南明的官員,但實際上是一個個利益集團。他們手裏的40多萬軍隊從名義上說是明朝軍隊,但是從現實中說,他們更像各個軍閥手裏的私兵。在那短短的一年時間中,同爲江淮四鎮將領的黃得功和高傑還發生了內訌。這個情況幾乎與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是一個德行。如果說,他們能夠聽從中央的命令,那南京方面也就什麼都忍了。但是最要命的是這些軍閥開始公開要挾中央政府,但沒有絲毫要與中央出力的意思。

面對15萬清軍90多萬南明軍隊爲何會集體投降 第3張

二、時間越長對南明越不利,1年時間已經註定了一切

1644年,剛剛設立江淮四鎮時,這些軍閥出於對朝廷的敬畏,多少還是服從中央命令的。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問題就越來越嚴重了。清軍剛剛佔領北京時,南明方面判斷不好清軍下一步的進軍方向,爲了以防萬一,佈置了江淮四鎮。此時的江淮四鎮剛剛進入自己的轄區,根本無力與朝廷討價還價。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此時清軍選擇先進攻南明,那麼這一時期的江淮四鎮會在朝廷的嚴令下拼死抵抗。依靠清軍那麼點家底,想進入南京城則根本不可能。這樣一來,即便是朱由崧不爭氣,那保證半壁江山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回到現實的歷史之中,清軍選擇先進攻陝西的李自成。有人認爲這給了南明王朝喘息的機會,其實並不是這樣,這一年的時間給了各鎮軍閥壯大自己的機會。

面對15萬清軍90多萬南明軍隊爲何會集體投降 第4張

各鎮軍閥到達自己的駐地之後,顯然成了一個土皇帝。隨着時間的增長,他們的勢力也會越來越大。到了清軍擊敗李自成時,這些軍閥已經不再聽從中央的命令。負責在江北督師的史可法怒氣衝衝的說:“斬四鎮之頭,懸於國門。”很明顯史可法已經對這些軍閥失去了最後的耐心,這些軍閥已經成爲了南明政權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左良玉東征是導致南明弘光政權迅速瓦解的直接原因,其實左良玉所謂的東征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爲了躲避李自成殘部,第二爲了贏得更多的財富。但是爲了師出有名,他提出了清君側的口號。他對弘光皇帝朱由崧是絕對不敢動的,他只是想殺掉馬士英和阮大鋮。

面對15萬清軍90多萬南明軍隊爲何會集體投降 第5張

三、江淮四鎮的調動給了清軍可乘之機

左良玉調動自己的大軍東進之後,馬士英不顧北方清廷的威脅,調動江淮地區的軍隊主力向西迎戰左良玉。其實這時馬士英之所以還能夠調動江淮四鎮,並不是朝廷的權力由多大,而是出於江淮四鎮自己的因素。從江淮四鎮的角度來看,左良玉的到來純屬搶自己的飯碗。所以在接到朝廷的命令之後,江淮四鎮西進截擊左良玉。但這給北方的清廷極佳的機會,多爾袞命令清軍主力南下。此時面對清軍情況又變了,面對左良玉最多是搶地盤的問題,而清軍卻是來滅國的。已經形成了一個個利益集團的軍閥自然不會爲了所謂的朝廷,去拼光自己的老本。所以清軍南下之後,除了黃得功之外,其餘三個軍閥全部投降。黃得功戰死之後,他的屬下也選擇了投降。左良玉這時已經病死,他的兒子左夢庚也率軍向清軍投降。至此南明弘光政權已經喪失了自己所有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