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宮刑

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宮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著成《史記》的司馬遷是個怎樣的人?宮刑後,對司馬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第一,宮刑改變了司馬遷的思想,影響了《史記》的深度。

在宮刑以前,司馬遷是一個地位不高但也不算太低的士大夫,博覽羣書,學富五車,繼承父志,以修青史,可以說活得還是比較舒服甚至自豪的。更何況,武帝時期雖有窮兵黷武之嫌,但畢竟是漢王朝最強盛的時期,整個國家的面貌昂揚向上、開拓進取。作爲一個情感豐富的文人,司馬遷必然爲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而感到榮幸。加之漢武帝是他的頂頭上司,所以雖然史無明文記錄司馬遷這時的心態,但我們不難想象:此時的司馬遷內心對漢武帝肯定是崇敬的。

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宮刑

  漢武帝

然而,宮刑一事,讓司馬遷親眼看到並親身感受到:君主淫威、王權勢力之強大有多麼可怕,他可以僅僅因爲一句話不順耳,就馬上讓你的人生軌跡發生扭曲,而且這是在司馬遷本人毫無惡意的情況下。從這種切膚之痛出發,司馬遷的思想更加深邃,他開始對整個王權制度、社會運行規則乃至經濟、文化、民族、外交等方方面面進行思考,他的思維已經探觸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最底部。用一句或許有點“階級鬥爭”色彩的話來說,司馬遷此後的思想確實是更加貼近勞動人民了(在世家中列入孔子和陳勝,在本紀裏寫項羽、呂后而不寫惠帝,對“俠以武犯禁”的刺客持褒揚態度,爲匈奴和經濟作傳......等等,都顯現出司馬遷非凡的眼光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復旦大學章培恆、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有這樣一段話,我以爲的論:

司馬相如的賦和司馬遷的《史記》,在表現時代意識方面有共同之處,但這並不意味兩者在思想、藝術方面處於同樣高度。作爲宮廷文學侍從的司馬相如爲迎合君主趣味而寫作的賦,與雖作爲王朝的史官卻保持相對獨立的學者立場的司馬遷所創作的《史記》,兩者之間不言而喻存在顯著差別。

《史記》不僅具有雄偉的氣魄,而且反映出不斷強化的君主專制對於社會思想文化的巨大壓迫,意識到這個時代的複雜的社會矛盾,體現了對人類社會歷史的深刻思考,這些是漢賦不可能具有的。事實上,《史記》不僅是漢代最偉大的著作,也是整個中國文化史上少數幾部最偉大的著作之一。

確實如此,《史記》當得起整個中國文化史上少數幾部最偉大的著作之一這樣的殊榮。而這樣的殊榮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她的思想深度,而這種深度,與司馬遷遭遇的巨大人生創傷是絕對分不開的。沒有真正經歷過苦難的人,很難真正深刻起來。

第二,宮刑改變了司馬遷的情感,影響了《史記》的色彩。

毫無疑問,宮刑是司馬遷人生的奇恥大辱和莫大冤屈,這對司馬遷的情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報任安書》寫得很明白),產生了對他的創作和後世文史創作影響極大的“發憤著書”說,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把自己的滿腔悲憤化入紙筆,從而流傳後世。(司馬遷本來就是個情感豐富、喜歡新奇的文人,揚雄謂之“子長多愛,愛奇也”)

事實上,古人對創作類型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們甚至連文章或文集的題目都沒有(大多是後人加的),只是把自己的觀點想法寫出來,就完了。更別提像我們今天把文史哲分得這麼細,還分小說、詩歌、散文等等,散文還可以分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報告文學等等……他們根本沒有。所以我們今天看《史記》毫無疑問是一部史書,但在作者司馬遷看來,恐怕未必,他很可能把自己的這部大作看成一部史實和自身情感、思想的綜合體,甚至後者更爲主要。請看《報任安書》:

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由上可見:司馬遷作《史記》,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抒發自己的情感、思想。本就有這樣的想法,再加上宮刑大禍,導致《史記》的情感色彩尤其是悲憤情感大大地加強了,成爲了一部(甚至可能是唯一一部)洋溢着濃郁情感、始終貫穿着批判和悲憤、愛憎美醜分明的史書,以至於不少人視之爲文學作品(如毛澤東:“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我們在這可以看到刻薄寡恩的商君,流氓成性的劉邦,霸氣而優柔的項羽,質樸善戰但命途多舛的李廣……這些鮮明的形象和情感,都和宮刑對司馬遷情感帶來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更明顯的是,過分濃郁的情感導致了司馬遷對於歷史人物判斷的傾向性,而這種傾向性甚至定型了許多歷史人物在後世的形象,大大影響了後人的判斷:對歷史上的“失敗者”,他往往抱有同情,孔子、項羽、李廣、李陵等人在他筆下莫不栩栩如生,血肉豐滿,具有動人的色彩,而且司馬遷常常不掩飾自己對這些人物的崇敬;而那些以事功聞名者如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衛青、霍去病等,我們決然看不到那種感同身受的情感力量,甚至能讀出冷冷的旁觀姿態和或隱或顯的嘲諷。尤其是對漢武帝,漢武帝刻薄寡恩、窮兵黷武自不必隱諱,但他也無疑是雄才大略、大有貢獻的君主。可是司馬遷的筆下卻對他的這位領導沒有太多好評,毫無疑問這和宮刑有直接的關係(別說“泄私憤”云云,司馬遷是有七情六慾的人而不是神仙,更何況這是剝奪一個男人的肢體健全和尊嚴,擱任何一個正常男人身上都不可能無動於衷)。

平心而論,一部史書不應該有這樣濃郁的感情傾向,但一部交織着血淚愛恨的皇皇大書,其生動性、思想性、文學性又根本不是“史書”“小說”等等框框所能容納的。因此,宮刑大大影響了司馬遷的情感,使《史記》超越了一般史書的藩籬,真正成爲了“整個中國文化史(注意:用的是廣義的“文化史”而不是史學史)上少數幾部最偉大的著作之一。”

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宮刑 第2張

  史記

因此,我的觀點是:毫無疑問,遭遇宮刑是司馬遷人生的大悲劇、大劫難,但對於《史記》、對於中國文化史、對於後世讀者,卻未必是壞事:它改變了司馬遷的思想,使《史記》更加深邃尖銳,成爲不可多得的文化史鉅著;它改變了司馬遷的情感,使《史記》更加蒼茫雄渾,形成了“雄、深、雅、健”的卓越風格,成爲了雖不是純粹文學作品卻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的鉅著。

爲什麼把司馬遷叫史聖,爲什麼《史記》備受後人推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後世君主專制日益加強下的循規蹈矩的史官筆下的東西,很難再具有身處封建制度形成初期、擁有比較獨立人格和意志的司馬公那樣深邃的思想與充沛的情感了。

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宮刑 第3張

  司馬遷

假如司馬遷沒有受腐刑,他創作的《史記》會變成什麼樣的?

1,思想上。可能不會有現在的《史記》那般深刻、老辣,更多的可能是平實敘事,對歷史規律、社會運行、王權制度等的思考或許會少一些、淺一些,甚至歌頌大於批判;

2,情感上。仍然會有比較濃郁的情感色彩,因爲司馬遷本來就是情感豐富、充滿活力的人。但絕不會有現在《史記》這麼濃郁的情感色彩,尤其不會有對歷史人物那麼愛憎鮮明的態度和情感橫溢的評價,評價或許會更客觀公正一點;我們今天能看到的許多好文章(如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傳等)可能會減色不少;全書基調可能不是現有《史記》全書貫穿的悲憤色彩,而可能是比較昂揚進取的;全書更接近純粹歷史記錄而不是豐富的文化文學作品;

3,篇幅上。由於沒有宮刑,司馬遷和武帝的關係基本正常,司馬遷身體沒有遭到損害,壽命估計會更長,《史記》的篇幅和內容應該會更多,或許成書之後就會被作爲國家的正史保存起來(而不是他的外孫楊惲到了昭帝時纔拿出來),保存情況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