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遷自己提出宮刑是怎麼回事?司馬遷爲什麼這麼做?

司馬遷自己提出宮刑是怎麼回事?司馬遷爲什麼這麼做?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遷受宮刑是誰提出的?今天的文章會顛覆你的認知!

很多人可能都以爲,司馬遷所遭受的宮刑,其實是漢武帝下的命令,當司馬遷提出對李陵事件的異議之後,就被處以宮刑了。但是實際上,司馬遷的宮刑其實是司馬遷自己提出來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司馬遷爲什麼會主動要求要宮刑,漢武帝當時是想要如何懲治司馬遷呢?這背後到底還有着怎樣不爲人知的事情?

司馬遷自己提出宮刑是怎麼回事?司馬遷爲什麼這麼做?

1.司馬遷爲何主動要求宮刑

公元前99年,漢朝和匈奴之間戰爭不斷。最後李陵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對李陵投降之事異常憤怒,但內心深處可能又有些認同李陵是迫於無奈才投降,抱着這個矛盾心理,所以他反覆點名詢問大小臣工,也問到司馬遷頭上,讓其說說對此事看法。

司馬遷的性格非常正直,絲毫不會做恭維保全自身之言,他站在事實的角度,客觀公正的分析李陵投降的原因,認爲李他原本就不是貪生怕死之輩,沒有選擇戰死成仁,而投降於匈奴,其心中肯定有計劃,希望漢武帝能給他一些時間。漢武帝聽了大怒,認爲司馬遷乃是一個小吏,卻膽敢包庇李陵,所以將司馬遷打入監獄,被判了死刑。

其實西漢被判死刑,並不就意味着一定會被處死,一般的被判死刑之罪是有緩和的餘地:其一,憑先祖之功免除死刑;其二,花錢買命,只要出足夠的錢就可以免死;其三,申請宮刑代替死刑,當然,接受宮刑需要有一定的心裏準備,受刑人會終身擡不起頭,也會有受刑後感染而死的風險。

司馬遷祖上無殊榮,家中又無錢,前兩種免死方法都達不成,但他認爲自己修史的使命未完,還不能死,所以他請求以宮刑代替死刑,救了自己一命。

司馬遷被處以宮刑之後,忍受常人所不能體會之苦楚,堅韌不拔,寫下千古絕唱之《史記》。所以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司馬遷自己提出宮刑是怎麼回事?司馬遷爲什麼這麼做? 第2張

2.李陵事件

事件背景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然後投降,司馬遷爲其說情,被判宮刑。

事件經過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爲李陵辯護。他認爲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範。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

司馬遷對漢武帝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自己提出宮刑是怎麼回事?司馬遷爲什麼這麼做? 第3張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貳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爲他是在爲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覆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爲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事件結果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爲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司馬遷自己提出宮刑是怎麼回事?司馬遷爲什麼這麼做? 第4張

3.對司馬遷的評價

魯迅在《漢文學史納要》一書中有專篇介紹司馬遷。魯迅認爲:“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司馬遷寫文章“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爲文”,因而《史記》不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的評價成爲《史記》評論中的不朽名言。

毛澤東在《爲人民服務》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爲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對司馬遷很佩服,認爲“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崑崙,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郭沫若特別讚賞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司馬遷這位史學大師實在值得我們誇耀,他的一部《史記》不啻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古代的史詩,或者說它是一部歷史小說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爲司馬祠題寫的碑文中對司馬遷有“文章曠代雄”、“功業追尼父”的讚語。由此可見,郭沫若認爲《史記》的文學成就是極高的。

翦伯贊認爲司馬遷是中國歷史學的開山祖師,《史記》是一部以社會爲中心的歷史。他說:“中國的歷史學之成爲一種獨立的學問,是從西漢起,這種學問之開山祖師是大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是中國歷史學出發點上一座不朽的紀念碑。”他還說:“《史記》雖系紀傳體,卻是一部以社會爲中心的歷史。”司馬遷“幾乎注意到歷史上社會之每一個階層,每一個角落,每一方面的動態,而皆予以具體生動的描寫。所以我以爲,《史記》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社會史”。

鄭振鐸認爲:自司馬遷以來,便視歷史爲時代的百科全書,所以司馬遷取的材料,範圍極廣,自政治以至經濟,自戰爭以至學術,無不包括在內,其所網絡的範圍是極其廣大的。所謂“文學史”也常常被網絡在這個無所不包的“時代的百科全書”之中。

杜鵬程在《韓城市志》序中說:“韓城素稱文史之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的故里,一向文化較爲發達。歷朝各代,名人輩出,其中以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最爲著名,其宏偉鉅著《史記》聞名中外,影響深遠。”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