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蘇聯最後一任總書記、總統。外文名俄羅斯語: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1931年3月2日出生在前蘇聯-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代表作品《改革與新思維》 《戈爾巴喬夫回憶錄》。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基本信息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俄羅斯人,1931年3月2日生於蘇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普利裏沃利諾耶村,蘇聯最後一任總書記、總統。

1952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55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980年10月,升爲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85年至1991年間,擔任蘇聯總書記、總統,推動蘇聯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等多項領域體制改革。1991年12月25日,宣佈辭去蘇聯總統一職。1993年5月24日,在國際綠十字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爲該組織第一任主席。2000年3月11日,當選爲俄羅斯統一社會民主黨領袖。

1990年10月15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05年6月,德國統一委員會給他頒發“阿爾法檢查站”德國統一獎。2008年9月18日,在美國受頒自由勳章。2012年5月3日,被俄羅斯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授予俄羅斯最高榮譽聖安德烈勳章。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戈爾巴喬夫出生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來自一個切爾尼戈夫的烏克蘭移民與沃羅涅日的俄羅斯人的混合家庭。

1955年,戈爾巴喬夫從莫斯科國立大學的法學專業畢業,並在大學期間遇見了他後來的妻子。他們1953年結婚,並在畢業後搬去了斯塔夫羅波爾。1957年,他們有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孩子。1967年戈爾巴喬夫透過函授課程從斯塔夫羅波爾農業學院獲得農業經濟碩士。戈爾巴喬夫的妻子賴莎·馬克西莫芙娜·戈爾巴喬娃1999年死於白血病。現在,戈爾巴喬夫有兩個孫女和一個曾孫女。

黨內晉升

1961年,戈爾巴喬夫參加了蘇共歷史上有重要意義的二十二大。在會上,赫魯曉夫提出,二十年內蘇聯要在人均產值上超越美國。在此期間,戈爾巴喬夫在地方共青團組織內迅速上升。1963年,他被提拔爲斯塔夫羅波爾農業部門的黨委領導。1970年,戈爾巴喬夫被任命爲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黨委第一書記,成爲蘇聯最年輕的地方黨委領導人之一。在職期間,戈氏努力重組集體農場,重視農民在決策中的意見,擴大他們的自留地,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第2張

  戈爾巴喬夫前往東德巡視一座養豬場,攝於1966年6月10日。

很快,1971年他進入了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三年後的1974年,他成爲蘇聯最高蘇維埃的一名代表和青年事務常委會的主席。緊接着,在曾支持戈爾巴喬夫的 費奧多爾·庫拉科夫 ( 英語 : Fyodor Kulakov ) 因心臟病去世之後,1978年戈爾巴喬夫替代他進入了中央委員會裏的農業祕書處。1979年,戈成爲了政治局候補委員,一年後成爲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員。戈爾巴喬夫將他在黨內的不斷晉升歸功於黨內的意識形態大佬蘇斯洛夫。

在安德羅波夫統治期間(1982至1984年),戈爾巴喬夫已然成爲最活躍的政治局委員之一。同時,近五分之一的頂層人員,包括部長與地方大員,都被換成了年輕人。其中像雷日科夫和 葉戈爾·利加喬夫 ( 英語 : Yegor Ligachev ) 這些被提拔的人,都與戈爾巴喬夫有着密切的工作關係。作爲蘇 共黨 內大員,戈爾巴喬夫自然有許多出國訪問旅行的機會。而這些出國的經歷又深遠地影響到了他的政治觀點和對社會的看法。1972年,他率代表團前往比利時訪問;三年後,他訪問了西德;1983年,戈爾巴喬夫又帶團去了加拿大並會見了總理皮埃爾·特魯多和一些加拿大國會人士;1984年,戈氏赴英旅行,其間又會見了時任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

1984年,蘇共中央總書記安德羅波夫去世。其生前曾表示希望戈爾巴喬夫來繼任總書記一職。然而,繼任者卻是高齡且已重病的契爾年科。很快,這位新任的總書記在下一年又去世了。此時,黨內已開始迫切需要一名年輕的領導。1985年3月11日,僅在契爾年科死後三個小時,戈爾巴喬夫被選爲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此時戈爾巴喬夫僅有54歲,還是當時政治局裏最年輕的成員。他也是首位在前次競爭失敗後成功當選的黨內領導人。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第3張

  戈爾巴喬夫的總書記身份證 (1986-1991)

出任總書記和民主化改革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第4張

  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與美國總統里根合攝於美國白宮圖書館。

契爾年科死後,戈爾巴喬夫於1985年3月11日以54歲之齡,當選爲蘇聯最年輕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爲蘇聯最高領導人。他試圖通過改革和開放來阻止蘇聯共產主義的退化,其開始標誌是1986年2月召開的第27次蘇聯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

20世紀80年代,戈爾巴喬夫開始推行改革。對軍隊的改革從削減軍費開始,進而對其使命任務和體制編制進行調整,主動放棄了對軍隊的領導。

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改革司法制度和建立法治國家的任務。在法治和無罪推定原則指導下,1987年9月蘇共中央政治局建立了一個委員會重審歷史案件。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委員會爲約100萬公民平反。

接着,戈爾巴喬夫又以“公開性”正式地拉開政治體制改革的帷幕。原來被出版檢查打入冷宮的作品紛紛出籠,到1988年底,數千部以前被稱爲特殊作品的著作(包括托洛茨基、李可夫、克倫斯基、鄧尼金等的著作)同讀者見面。

1988年6月,在蘇共中央第19次代表會議上,戈爾巴喬夫首次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概念,實質內容是建立“真正的人民政權制度”,實現社會公正。進而,戈爾巴喬夫提出“黨的地位不應當依靠憲法來強行合法化”,“蘇共要嚴格限制在民主程序範圍內”去爭取執政地位。

同年,戈爾巴喬夫宣佈蘇聯將放棄勃列日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特別是停止武力干預,他的發言人將這個政策稱爲“辛納屈主義”。這個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89年內發生了一系列劇烈的“政治地震”(但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在羅馬尼亞卻發生了暴力事件),史稱爲“東歐劇變”。東歐劇變實際上結束了從二戰以後長達四十五年的全世界範圍內冷戰格局,爲此戈爾巴喬夫於1990年10月15日獲諾貝爾和平獎,隔年戈爾巴喬夫創立並出任蘇聯總統一職。

1989年春天,戈爾巴喬夫在蘇聯第一次實行了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部分差額直接選舉。由電視和無線電現場直播,出現了助選的刊物、集會和電視辯論等新事物。

1990年3月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正式廢除了憲法第六條關於“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是蘇聯社會政治制度以及國家和社會組織的核心”等規定,蘇共不再有法定的領導地位。1990年7月蘇共28大以後,蘇聯正式宣佈“結束政治壟斷”,實行多黨制。

1991年8月19日,一些保守派政治家和一部分軍人趁戈爾巴喬夫在克里米亞度假時發動了“八一九事件”,戈爾巴喬夫被軟禁了三天,被釋放後發現他的聲望已被時任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總統葉利欽蓋過,葉利欽已取代他成爲全國的領袖。

辭職

1991年12月25日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他被迫宣佈辭職,蘇聯正式解體。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第5張

  2013年的戈爾巴喬夫

 重新出山

2008年9月,77歲的戈巴契夫宣佈再度進入政壇。

戈氏於2000年至2001年曾擔任俄羅斯統一社會民主黨領袖、2001年至2007年曾擔任俄羅斯社會民主黨領袖,但是該政黨根據2007年4月俄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被迫解散,當年10月戈巴契夫當選全俄羅斯社會運動“社會民主人士聯盟”主席。戈巴契夫於2009年5月13日在接受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記者採訪時宣佈:“我們得出結論認爲,國家應當有這樣的一個政黨,新政黨成立倡議委員會的工作已經得到了國家許多公民的支持,目前已收到1萬多人的支持信。”2007年11月29日他在接受採訪時候稱支持普丁,但對統一俄羅斯黨無好感。

2011年2月21日,戈巴契夫指責目前的領導人“狂妄自大、輕視選民”。對於麥德維夫和俄總理普丁私下決定在兩人之間選出2012年俄總統大選候選人一事,他認爲這種行爲不僅不尊重選民,而且是“驚人狂妄自大的”表現。“這不是普丁個人的事情,而是由全體民衆通過選舉決定的事情,難道其他人就不能參選了嗎?”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後,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戈巴契夫對此給予積極評價,稱“克里米亞公投是改正歷史錯誤”。

爲政舉措

 經濟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第6張

戈爾巴喬夫在聯合國演講戈爾巴喬夫時期的經濟政策主要圍繞計劃與市場孰輕孰重的博弈,前期,戈爾巴喬夫仍然延續着斯大林體制的路線,採取以計劃爲主的經濟模式,而在後期矛盾突出的情況下,不得不採取措施放開市場,實行經濟體制改革。

1985年4月23日召開的蘇共中央全會上,戈爾巴喬夫談到“加速戰略”時指出決定國民經濟發展主要方向的,首先應當是計劃。同時,應當對計劃工作採取新的態度,積極採用經濟槓桿,爲發揮勞動集體的主動性提供廣闊天地。蘇共二十七大制定的1986~1990年第十二個五年計劃與以往的計劃相似,核心仍是重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業。

1987年6月25-26日,蘇共中央召開六月全會的核心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學家與政府成員一起制訂了經濟改革構想,總思路是:擴大企業自主權,加強對勞動的刺激,提高利潤的作用。獲得自主權的企業迅速提高了職工的工資,1988年工資增長8%,1989年增長達13%。1988年年中,通過了允許開辦私人企業的法令。

1990年,在經濟發生嚴重危機的情況下,戈爾巴喬夫不得不考慮向市場經濟過渡。3月6日,通過了《蘇聯所有制法》,承認了各種所有制形式平等。7月27日,以葉利欽和西拉耶夫爲一方,以戈爾巴喬夫和雷日科夫爲另一方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擬定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計劃。但最終卻形成了兩個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計劃,雙方都不妥協,戈爾巴喬夫進行了調和。10月中旬,戈爾巴喬夫向總統委員會和聯邦委員會遞交了“統一方案”,葉利欽等人從中看到的是對己方計劃的否定,是戈爾巴喬夫拒絕與俄羅斯領導人一道向市場經濟過渡。俄羅斯決定獨立行事,實施自己的500天計劃。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再次走上了對抗,蘇聯經濟只能靠慣性運行——到蘇聯解體前夕,蘇聯經濟實際上已經崩潰,難以爲繼。

政治

蘇共二十八大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是以“公開性”拉開帷幕的。1986年2月,在戈爾巴喬夫、雅科夫列夫積極謀劃下,蘇共二十七大正式提出“公開性”的問題。在這次大會上,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改革司法制度和建立法制國家的任務,指出公正審判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民主原則,保護國家與每個公民利益的其它保障等,應當得到最嚴格的遵循。

1988年2月,蘇共中央二月全會召開,戈爾巴喬夫提出必須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中心是解決黨政職能分開問題,使蘇維埃成爲“國家權力和管理的中心”,提出應重新劃分聯盟與加盟共和國的權限。1988年6月,蘇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會議的召開,標誌着戈爾巴喬夫正式把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棄之一邊,專事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發展。在這次大會上,戈爾巴喬夫首次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概念,實質內容是建立真正的人民政權制度”,實現社會公正。

1989年5~6月,蘇聯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誌着蘇聯改變了國家權力結構,正式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制。人民代表大會成爲最高國家代表權力機關,最高蘇維埃成爲常設機關──議會。1990年,戈爾巴喬夫促使通過了廢除書刊檢查制度的法律,並開展了爲政治迫害受害者大規模平反的運動。 解除了輿論統制和輿論一律,在蘇聯歷史上出現了從未有過的言論自由和社會輿論,蘇聯社會的政治禁錮由此被打破。一批揭露斯大林體制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歷史著作、以及一大批遭到迫害流亡國外的思想家的著作得到開禁,蘇聯人民第一次有可能瞭解自己國家的真實歷史。

1990年3月,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規定蘇共不再有法定的領導地位。大會還通過了《關於設立蘇聯總統職位和蘇聯憲法(根本法)修改補充法》,決定設立蘇聯總統,從而改變了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集體行使蘇聯國家元首職權的制度,戈爾巴喬夫被選爲第一任蘇聯總統。1990年7月蘇共28大以後,蘇聯正式宣佈實行多黨制。原因是戈爾巴喬夫大力提倡意見多元化、政治多元化,逐漸放鬆了蘇共對社會團體的領導,到後來基本上對各種羣衆性團體和組織採取放任自流的政策,爲多黨制局面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社會

在蘇聯酗酒的人很多,戈爾巴喬夫發動了反酗酒運動,以“整頓國民精神秩序”。他決定逐年減少烈性酒生產,至1988年完全停止生產以水果爲原料的酒類,商店限量供應酒類

民族

1985年,戈爾巴喬夫剛上任,就果敢地撤換衆多加盟共和國領導幹部,其意圖是爲了把那些“阻撓執行新任務的人調開”,以推動改革,但他對民族因素考慮不周,實際上爲引發民族矛盾埋下火種。

1986年2月25日,蘇共召開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戈爾巴喬夫代表中央委員會作了總結報告,肯定了蘇聯已經形成了各民族的新的歷史共同體──蘇聯人民的理論,蘇聯民族關係問題已得到比較圓滿的解決。這樣一來,戈爾巴喬夫一心銳意改革,卻忽視了敏感和複雜的民族關係問題,結果在他推行的錯誤改革方針政策的誘發下,長期潛伏的民族矛盾和問題迅速爆發出來,使蘇聯陷入空前未有的民族關係危機之中。

1988年2月,最突出的民族衝突——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民族仇殺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發生。戈爾巴喬夫同意國防部長亞佐夫下達命令,迅速把軍校學員和其他部隊派進蘇姆蓋特,同時還空運來了3000多名警察,在蘇姆蓋特實行了宵禁。蘇軍的出動暫時制止了事態的擴大。爲了避免衝突演變成武裝對抗,蘇共中央和最高蘇維埃決定自1988年7月26日起,在納-卡自治州實行中央直接治理,並任命阿爾卡季·沃爾斯基爲派駐斯捷潘納科特的“全權代表”。9月18日~21日,納-卡地區發生阿塞拜疆人和亞美尼亞人之間的武裝衝突,蘇聯政府不得不在一些地區實行緊急狀態。

軍事

軍隊改革

20世紀80年代,戈爾巴喬夫從削減軍費開始經濟體制改革,進而對軍隊使命任務和體制編制進行調整,主動放棄了對軍隊的領導。在組織上,蘇共在軍隊削減了各級政治機關和約8萬名政治軍官,撤銷總政治部,並規定蘇共組織及其機構不得干預軍事指揮機關的工作。特別是《關於設立蘇聯總統和蘇聯憲法修改補充法》,從法律上剝奪了蘇共領導和指揮軍隊的最高權力。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第7張

  戈爾巴喬夫與里根(右)簽署核裁軍協議

核裁軍

二戰後,美蘇展開了四十多年的軍備競賽,到80年代中期雙方已分別擁有25000枚左右的核彈頭。

1985年3月11日,戈爾巴喬夫在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後即發表講話, 表示希望同美國停止軍備競賽,凍結核武庫和停止部署導彈。3月12日,雙方開始在日內瓦舉行新的軍控談判。在談判之初,蘇聯堅持要求把消除中程導彈、削減戰略核武器和禁止太空武器試驗掛鉤,力圖打掉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但美國拒不放棄該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戈爾巴喬夫作出重大讓步,不再堅持要美國放棄"星球大戰"計劃,同時在歐洲中導問題上接受了美國的在全球範圍內消除陸基中程導彈的建議。這樣,雙方在1987年達成並簽署了全部銷燬陸基中程導彈的條約,在1990年6月達成了削減戰略核武器的框架協議。戈爾巴喬夫在限制軍備談判中作出重大讓步,於1991年和美國總統里根簽署《全面消除中導條約》和《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這兩項條約的達成與簽訂大大降低了美蘇覈對抗的水平,是兩國在覈裁軍問題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阿富汗撤軍

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不僅是對國際法的公然踐踏,同時也形成蘇聯直逼波斯灣和包圍中國的戰略態勢,因此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1985年4月,戈爾巴喬夫上臺僅一個月, 即下令對阿富汗的形勢進行"紮實的和不帶偏見的分析"。1986年2月,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二十七大上表示指出,一旦達成政治解決辦法,能夠保證實際停止和保證不恢復對阿富汗內政的外來武裝干涉,就將同阿方商定分階段撤出蘇軍的期限。7月, 戈爾巴喬夫在海參崴發表的講話中提出蘇將分階段從阿撤軍的打算,表示年底之前先撤回6個團。之後經過多次談判, 1988年4月14日在聯合國祕書長德奎利亞爾主持下,蘇聯、美國、 巴基斯坦、阿富汗四國代表在日內瓦簽署了政治解決阿富汗的協議。5月15日, 蘇聯宣佈開始從阿撤軍,9個月後蘇在阿的12萬軍隊全部撤出。

外交

與西方關係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第8張

  戈爾巴喬夫與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右)

戈爾巴喬夫繼任蘇共最高領導以後,在外交政策上,常以和平和裁減軍備的倡導者的面目出現在世界政治舞臺之上,並以積極的姿態與美國對話,不時地提出一些新的建議,但美蘇關係上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他極力反對美國總統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

1984年12月,戈爾巴喬夫訪英,正是在這次訪問中,他第一次闡述了他的“新思維”。“新思維”最初只是一種緩和與西方矛盾的外交思維,後來才擴充到其他領域。在英國議員們面前演講以及與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會談時,戈爾巴喬夫都充分表達了裁軍的意願。這種關注全球核安全、主動思考覈裁軍的態度和此前蘇共領導人拼命增加核武器、動輒向西方叫板的姿態完全不同,爲結束冷戰做出了貢獻。

1988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並宣佈蘇聯將放棄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教條,放棄干涉東歐國家內政,允許東歐國家民主化。他將這個政策戲稱爲“辛那屈教條”。這個政策在東歐於1989年內導致了一系列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只有在羅馬尼亞發生了暴力事件。這實際上結束了冷戰,爲此戈爾巴喬夫於1990年10月15日獲諾貝爾和平獎。

與德國關係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第9張

  參加柏林牆倒塌紀念25週年的戈爾巴喬夫(2014年)

1989-1990年,柏林牆倒塌之後,東德社會政治形勢頓時危機四伏,德國問題成爲蘇聯外交的中心內容。當這個問題已經不得不提上議事日 程時,無論戈爾巴喬夫及操縱政治的領袖們,還是蘇聯全體公民,對此都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直到1990年1月26日,戈爾巴喬夫才召集會議商議德國問題,推出了“六駕馬車”的方案,即由四個戰勝國(蘇美英法)加兩德組成專門的談判機構,就德國統一問題進行談判,基本上得到了科爾的贊同。蘇聯的立場是:第一,不動用軍事力量阻撓德國統一。第二,不同意統一後的德國加入北約。第三,蘇聯努力避免同東德關係惡化,並繼續同西德接近以確定夥伴關係。而美國爲首的西方明確不贊同德國中立,德國應該成爲北約的成員國。

隨着形勢的發展,蘇聯的態度發生了轉變。第一,東德的社會政治危機迅速加深。第二,西德政府積極推進統一步伐,使統一形勢越發不可逆轉。第三 ,美國對德國迅速統一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第四,1989~1990年不顧社會基礎開始的政治改革,使蘇聯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極大地限制了對外政策策略的多種可能性,戈爾巴喬夫處理國際事務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1990年2月21日,戈爾巴喬夫闡述了蘇聯關於德國問題的立場,標誌着戈爾巴喬夫已轉向了西方的“2 + 4”方案。

經過多次“六駕馬車”談判(“2 + 4”會議),蘇聯同意德國全面加入北約,統一後的德國擁有完全主權。西德保證,在東德領土上不容納北約的外國軍隊和核武器、不允許運載裝置。統一後的德國軍隊數量限制在37萬左右。同時西德答應,蘇軍從東德撤出後給予財政援助。蘇聯在德國統一問題上的許多讓步,使科爾同蘇聯簽署了睦鄰友好、夥伴和合作關係的條約,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多年夢想的結果。關於德國統一問題的最後文本條約(“2 + 4”條約)於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簽署,由此而誕生了統一的德國,德國問題劃上句號。

與波蘭關係

1987年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國務委員主席雅魯澤爾斯基出訪蘇聯,和戈爾巴喬夫會談,雙方簽署了《波蘇意識形態、科學和文化領域合作宣言》,決定解決兩國關係史上的“空白點”和“懸而未決的問題”。按照這個宣言精神而成立的兩國曆史學家聯合委員會決定對卡廷事件等進行全面的調查。7月11-14日,戈爾巴喬夫訪問波蘭,兩國發表聯合聲明中對查清波蘇歷史遺留下來的“空白點”問題時強調指出“應該加快調查速度,更深入地引用可靠來源的材料,調查兩國關係史的各個方面”。

1990年4月,波蘭總統雅魯澤爾斯基訪問蘇聯,在澄清卡廷事件真相問題上,戈爾巴喬夫向前邁了一步。他承認卡廷慘案是“斯大林主義的罪行”,並向雅魯澤爾斯基轉交了一部分有關卡廷事件的檔案材料。

與中國關係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第10張

  戈爾巴喬夫夫婦與鄧小平

1988年,中蘇關係正常化步伐加快。12月1日至3日,應時任原蘇聯外長的謝瓦爾德納澤邀請,時任中國外長錢其琛對蘇聯進行正式訪問,並與戈爾巴喬夫會見。這是中國外長31年來首次訪問蘇聯,可謂破冰之旅。僅僅兩個月後,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回訪北京,確定了戈爾巴喬夫訪華的具體日期,即1989年5月15日至18日。

1989年,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邀請,戈爾巴喬夫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次訪問是自1959年以來蘇聯最高領導人對中國的第一次訪問。

個人生活

婚姻家庭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歷史百科 第11張

  戈爾巴喬夫與夫人賴莎戈

爾巴喬夫年輕時,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法學並在那裏認識了他後來的妻子賴莎·戈爾巴喬娃(因患白血病於1999年9月去世),賴莎是哲學博士,莫斯科大學的教授。1953年9月他們結婚,1955年戈爾巴喬夫畢業,兩人一同回到戈爾巴喬夫的故鄉。唯一的女兒伊琳娜和女婿都是醫生。

賴莎去世後,伊琳娜賣掉了位於莫斯科鬧市區的房子,在郊外買了一座離父親近一些的房子。但是伊琳娜經常發現,父親只要一回到母親生前住的那個房間,就會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思與哀傷。戈爾巴喬夫有兩個外孫女克謝尼婭和阿納斯塔西婭,二人分別於2003年4月30日和2010年3月結婚。兩人從小就是由外公戈爾巴喬夫和外婆賴莎一手帶大的。

患病住院

戈爾巴喬夫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因健康原因,他2013年未能參加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葬禮,2013年曾兩次住進醫院。2014年夏天,他住院兩週,未能出席格魯吉亞前總統謝瓦爾德納澤的遺體告別儀式。10月9日,戈爾巴喬夫因病住院。10月10日,83歲的戈爾巴喬夫出院。

評價

世人對於戈爾巴喬夫的評價呈兩極分化的趨勢。有人對其敬仰讚美,有人則對其口誅筆伐。實際上在歷史的迷霧尚未散盡之時,試圖“蓋棺定論”爲時過早。對於戈爾巴喬夫和蘇聯解體,或許至少還要再過很多年纔可能有個比較客觀或比較一致的看法。

一部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認爲,戈爾巴喬夫民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正確的,他的“新思維”比斯大林主義更接近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但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措施過於急躁而不是循序漸進,同時也沒能成功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和民族矛盾問題,因此沒能夠挽救住蘇聯。

主要貢獻

獲得榮譽

曾獲三枚列寧勳章,及十月革命勳章和勞動紅旗勳章。

1990年10月15日,在挪威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92年5月4日,被美國前總統里根授予首枚里根自由勳章。

2005年6月,因爲在德國統一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接受德國統一委員會頒發的“阿爾法檢查站”德國統一獎。

2008年9月18日,在美國接受由憲法中心主席、美國前總統老布什頒發的自由勳章。

2012年5月3日,被俄羅斯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授予聖徒安德烈·佩爾沃茲萬內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