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百科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一般指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俄羅斯作家,外文名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生卒時間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代表作品《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古拉格羣島》《癌病房》《莫要靠謊言過日子》。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百科

簡介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1918~2008),是俄羅斯作家,二戰時的蘇聯炮兵連長,因勇敢獲得兩枚勳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薩克8年,此段經歷後來成爲他作品的主題。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營生活的作品,被吸收進作協,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無法在國內出版而在境外發表,被開除出作協,隨後獲得1970年諾貝爾獎,而後因出版描寫極權主義的鉅著《古拉格羣島》被驅逐出國,到美國後毫不留情地批評自由主義,蘇聯解體後又大罵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毀了俄羅斯,立場讓左右兩派都無法與之相處。他死後,被譽爲“俄羅斯的良心”。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百科 第2張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

生平

成長時期

亞歷克山大·索爾仁尼琴於1918年12月1日生於高加索克里斯洛沃茨克,是一個遺腹子,自小由擔任中學老師的母親獨立撫養長大,擔任炮兵軍官的父親在他出生前6個月就已去世。

1939年索爾仁尼琴考入國立羅斯托夫大學(The Rostov State University,現改名爲南部聯邦大學,Southern Federal University)物理和數學系,同時又考入莫斯科文史哲函授學院學習俄羅斯語言與文學,在學期間成績優異,曾獲斯大林獎學金。1941年畢業後隨即應徵入伍,1942年官拜中尉連長赴前線作戰,1944年因勇敢作戰獲得兩枚勳章並晉升爲上尉。

監禁與流放時期

1945年,索爾仁尼琴因私人信函被截獲,因信中戲稱斯大林爲“八字鬍的傢伙”(man with mustache),在東普魯士前線被逮捕,遭蘇聯當局以“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爲罪名判刑8年。

獄中索爾仁尼琴曾被診斷罹患胃癌,醫生預言他只能活三個星期,但是索爾仁尼琴最終竟然完全康復。

1953年,索爾仁尼琴刑滿後再度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直到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後才獲得平反,隔年恢復名譽。

1956年,索爾仁尼琴被蘇聯政府解除流放。1957年,蘇聯政府宣佈索爾仁尼琴“無犯罪事實”,恢復名譽,後在梁贊市中學當數學老師。

反蘇時期

1962年赫魯曉夫爲了利用索爾仁尼琴的作品打倒斯大林體制,在赫魯曉夫的鼓勵和親筆批准之下,描寫勞改營生活的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Denisovich)在《新世界》(Novy Mir)雜誌上發表,一時之間,“一個籍籍無名爲勞獄與絕症折磨幾死的索爾仁尼琴就這樣在一夜之間變成了蘇聯文壇的新慧星”。

官方爲了拉攏一夕成名的索爾仁尼琴,吸收他加入了勢力龐大的“蘇聯作家協會”,然而,好景不常,赫魯曉夫旋即倒臺,作爲反斯大林運動工具的索爾仁尼琴的作品被禁止在蘇聯境內出版,但手抄式文稿仍然以地下刊物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並且流向了國外。

在1967年給蘇聯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的代表們散發對本國書刊檢查制度的“公開信”,抗議蘇聯的報刊檢查制度,要求“取消對文藝創作的一切公開的和祕密的檢查制度”,而作家大會通過了譴責他是蘇聯作家的叛徒的決議。

1968年寫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個政治犯特別收容所的中篇小說《第一圈》及敘述蘇聯集中營歷史和現狀的長篇小說《癌症病房》,均未獲準出版。1968年《癌症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歐發表。

1968年《第一圈》(The First Circle)和《癌症病房》(Cancer Ward)在國外出版,索爾仁尼琴聲名大噪,但卻因此遭到蘇聯官方和御用文人的批判。70年代後,他實際上已成爲與物理學家薩哈羅夫齊名的蘇聯持不同政見者。

1970年7月,世界藝術與進步協會的50餘名活動家聯名向瑞典皇家學院提名索爾仁尼琴申報諾貝爾文學獎。蘇共中央在獲悉這一消息後,通過官方渠道向瑞典政府施加了外交壓力。諾貝爾獎金評獎委員會不顧蘇聯的干擾,於1970年10月8日通過授予索爾仁尼琴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他在發揚俄羅斯文學的寶貴傳統方面所顯示的美學力量。”

儘管索爾仁尼琴有前去領獎的意願,由於蘇聯當局拒絕承諾他領獎後還能返回蘇聯,他的瑞典領獎之旅未能成行。在此前後,他原在國內未獲出版的作品及長篇歷史小說《一九一四年八月》(August, 1914)在西方國家先後問世。

1969年他被開除出蘇聯作家協會,這引起了國際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薩特的抗議。該年4月,他和川端康成一起被選爲美國藝術文藝學會的名譽會員。

1973年,揭露蘇聯整個勞改營內幕的皇皇鉅著《古拉格羣島》(The Gulag Archipelago: 1918-1956)在巴黎出版。但這一作品徹底觸怒了蘇聯當局,1974年2月12日,索爾仁尼琴以叛國罪名被逮捕,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隨即簽署命令,剝奪了索爾仁尼琴的國籍,並強制押上飛機將他驅逐出境,但索爾仁尼琴不服,臨行前立下誓言:“我將活着回來”。

流亡時期

1974年2月13日,他被強行押上飛機,驅逐出境到西德。10月,他聯合一些在西方流亡的蘇聯作家,在西柏林創辦《大陸》文學季刊,作爲發表蘇聯流亡作家作品的陣地,他親自寫了發刊詞。12月起僑居瑞士蘇黎世,後流亡美國。是年,他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取4年後補發的諾貝爾文學獎。12月10日,瑞典國王和多位親王出席了瑞典皇家科學院爲索爾仁尼琴舉行的隆重頒獎儀式。

索爾仁尼琴在頒獎儀式上說:“在這個大廳裏曾經有許多獲獎者在你們面前發表過頒獎演說,然而,大概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給瑞典皇家學院和諾貝爾基金會帶來如此之多的麻煩。”美國政府於1974年授予他“美國榮譽公民”稱號。1975年定居美國。

1978年6月8日他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時,因批評西方社會的實利主義和自由主義,引起一場爭論;流亡期間,他還不斷指責西方社會的道德墮落,甚至批評美國音樂使人難以忍受,並批評新聞媒體不加節制地對個人隱私的侵害。

在此期間他在西方出版的作品,還有《古拉格羣島》、《牛犢頂橡樹》和《1916年10月》、《1917年3月》等 。鉅著《古拉格羣島》由作者的個人經歷,上百人的回憶、報告、書信,以及蘇聯官方和西方的資料組成,分七大部分敘述1918-1956年,特別是斯大林執政期間,蘇聯各地關押迫害數百萬人的(由於是不同時期,分批處決,具體數字難以統計)集中營的情況,書中描述的情況令人髮指。《牛犢頂橡樹》是一部關於蘇聯國內“文學生活的特寫”,其中講到自己作品的遭遇。另兩部均爲長篇小說,與《1914年8月》組成三部曲,名爲《紅輪》。他在這一三部曲中主張“以農業和手工業爲基礎”,依靠東正教,恢復“古老的俄羅斯生活方式”。

1980年代末以後,索爾仁尼琴原來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陸續在國內出版。

反俄時期

歷經20年的深度緘默和隱居,1994年5月27日,索爾仁尼琴結束了20年的流亡生涯,實現了20年前“我將活着回來”的預言,從美國的佛蒙特洲回到了俄羅斯。但仍然不改其敢言的性格,他指責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腐敗和物質主義盛行,也缺乏民主。

在此之前,索爾仁尼琴早已預言蘇聯即將解體,並再次預言俄羅斯的私有化政策必將失敗。在俄羅斯國內,評論界和讀者對他及他的創作褒貶不一,很多人把索爾仁尼琴視爲迴歸祖國的先知。但是波蘭流亡作家康布羅維奇直言索爾仁尼琴浪費了一個作家的生命。

1997年索爾仁尼琴當選爲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他將俄羅斯20世紀過往興衰起浮之經驗傳諸子孫,將之視爲個人的歷史責任。

1998年12月11日,索爾仁尼琴在俄羅斯度過了他80歲生日,爲了表示慶賀,俄羅斯電視臺第一頻道(OPT)播出了描述索爾仁尼琴一生的電視影片,“獨立電視臺”(HTB)連續四天播出了“索爾仁尼琴的一生”專題影片。然而,索爾仁尼琴依然不改他“天生異議者”的本色,就在80大壽當天,他對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要頒給他的、象徵俄羅斯最高榮譽的“聖安德烈勳章”嗤之以鼻,並說:“目睹俄羅斯從歐洲強權的巔峯,墮落到當前如此悲慘的地步,我無法接受任何榮譽。”索爾仁尼琴總是如此令當局尷尬,正如葉爾欽的回憶錄所言:“索爾仁尼琴的筆是受上帝指揮的”,其實應該說,“索爾仁尼琴的筆是以人類之愛爲汁墨的”。面對久違的祖國,面對依然是一邊殘破、貧困另一邊卻是貪腐、奢華的俄羅斯,索爾仁尼琴除了不改他文學悲憫和“天生反對”的性格之外,在這段晚年的迴歸之中,索爾仁尼琴依然故我,他從一個“舊社會”的反叛者變成了“新社會”的反叛者,沒有停止他那種“不受歡迎”的、嘮叨不休的批判。

去世

2008年8月3日深夜,索爾仁尼琴由於心臟衰竭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9歲。

對俄羅斯政局的看法

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索爾仁尼琴就開始發表對俄羅斯政局的看法,1991年的《我們怎樣建設俄羅斯》(Rebuilding Russia: Reflections and Tentative Proposals),1995年的《20世紀末的俄羅斯問題》(The Russian Question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以及返回蘇聯之後出版的《傾塌的俄羅斯》(Russia in Collapse),流露了索爾仁尼琴返國前後對俄羅斯情勢的憂心與不滿。

索爾仁尼琴堅信,一切的改革必須以人民的生活是否獲得改善來評斷。據此,他強烈反對前蘇聯總理、激進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蓋達爾(Yegor Gaidar)的改革計劃─“休克療法”。索爾仁尼琴把這種“激進市場化”的政策看成是“劫貧濟富”的掠奪主義,是共產主義之後的另一次悲慘的試驗。實際上,蓋達爾不過是葉爾欽的政策打手,“休克療法”的真正主謀是幕後指揮的葉爾欽。

索爾仁尼琴提出了一種類似“農民公社”的土地私有化觀點,試圖扭轉俄羅斯人民生產意願低落和極度貧窮的狀態。1994年10月28日,索爾仁尼琴對“國家杜馬”(俄羅斯聯邦議會下議院)發表演說,指出俄羅斯正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一條通過最曲折、最病態、最荒謬的方式以擺脫共產主義的道路。鑑於長期以來蘇聯中央集權的無能和“泛斯拉夫主義”的流毒,他主張恢復一種“地方自治會”,建立基層人民政權,徹底放給人民自治管理的權利。索爾仁尼琴從根本上否認改革中的俄羅斯正在走向“民主制度”,因爲只要下層民衆不能擁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俄羅斯就依然沉陷在寡頭制度下。

1999年俄羅斯製作了長達200分鐘的紀錄片“對話索爾仁尼琴”。由俄羅斯著名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執導。

2000年索爾仁尼琴猛烈批判葉利欽時稱:“葉利欽時代的結果是,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生活等所有基礎領域都被摧毀或洗劫……我們還要繼續洗劫和摧毀俄羅斯,直到一切蕩然無存嗎?”

2006年,索爾仁尼琴的小說《第一圈》以完整的形式搬上了俄羅斯國家電視臺銀幕。

2007年俄羅斯國慶節那天,索爾仁尼琴獲得2006年度俄羅斯人文領域最高成就獎俄羅斯聯邦國家獎。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37年之後,索爾仁尼琴終於在自己的祖國獲得了肯定。

作品

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1962)

第一圈(1968)

一九一四年八月(《紅輪》的一部分)(1971)

古拉格羣島(1958-1968)

普魯士之夜(詩集)(1951)

牛犢頂橡樹(1975)

列寧在蘇黎世(《紅輪》的一部分)(1976)

1916年11月(《紅輪》的一部分)(1983)

寫作特點

索爾仁尼琴的創作融古典與現代於一體,在創作中注重繼承與創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爲界,可將其創作分爲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成就較高,早期創作有較高的藝術性。他的才華在早期的兩部小說中表現較爲充分。 索爾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說觸及了敏感的政治問題,試圖揭開一頁沉重的歷史。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力圖超越時代,審視現實,鍼砭時弊,反思歷史。而後期則較爲平淡。

索爾仁尼琴力圖以其作品診療時弊,解剖社會,評判歷史。在前蘇聯,他第一個突破思想和文學的禁區,開掘出勞改營主題,爲俄羅斯勞改營文學的濫觴打開了閘門。他以豐碩而深刻的作品成爲蘇聯“迴歸文學”的卓越代表,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創造了一個新的俄羅斯小說體系。他的《一天》和《癌症樓》與俄羅斯文學傳統有血緣關係,幾乎具有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們所有的特點。

索爾仁尼琴的小說取材於現實,他的人物都是蘇維埃時代的人,但其作品內涵遠離蘇聯文學,肖似俄國十九世紀文學,與古典大師托爾斯泰、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們息息相通,一脈相承。

索爾仁尼琴擺脫了蘇聯文學所倡導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羈絆,卻承繼了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傳統。他延續了果戈理們鋒利的批判精神,也繼承了他們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並以此爲武器抨擊社會罪惡,揭露不人道的司法制度戕賊人性,肆意踐踏人的尊嚴,剝奪人的自由,毀掉美好的生命。最終他把許多的罪惡歸咎爲統治者的專制。這一切與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們十分相似。

榮譽

1970年作品《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Denisovich”)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藉着它,他繼承了俄國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for the ethical force with which he has pursued the indispensable traditions of Russian literature”)

2007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向索爾仁尼琴頒發人文領域傑出成就獎。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百科 第3張

  索爾仁尼琴

評價和影響

索爾仁尼琴不僅僅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詩人,更是一位歷史學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畢生追求公平與正義,給俄羅斯留下了豐厚的思想和文學遺產,在有生之年被譽爲“俄羅斯的良心”。

普京在唁電中表示: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的逝世是對全俄羅斯的沉重打擊。他堅強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內在人格魅力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他的創作活動和社會活動,以及漫長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將成爲我們的學習榜樣。

索爾仁尼琴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堪與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並列的偉大作家。他的作品爲加速前蘇聯的民主化、“公開性”進程,推動歷史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百科 第4張

  索爾仁尼琴

索爾仁尼琴比蘇聯多活了17年,這個曾經被他抨擊、開除他的公民資格並將他驅逐出境的超級系統,已於1991年宣告解體。有人說“索爾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後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羅斯的良知,而他的一生飽經磨難,卻足以燭照未來。

很多西方人視其爲與蘇聯當權者鬥爭的偉大文學家與英雄,但索爾仁尼琴又抨擊所有的民主派,資本家,個人消費者,自由主義者等,在他們眼中索爾仁尼琴是個難以理解和麪對的人。

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在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流亡的1970年代警告總統福特不要接見索爾仁尼琴,並於備忘錄上寫道:“索爾仁尼琴是個著名作家,但他的政治主張是一件令追隨他的異見者都覺得尷尬難堪的事。接見他不僅會得罪蘇聯,還會因其政治主張在美國及各盟國中引起論戰。”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歷史百科 第5張

  索爾仁尼琴

對於這樣一位追求自由的作家的逝世,總統非常悲痛,他向索爾仁尼琴的家屬表達了哀悼。——白宮發言人戈登·約翰德羅代表布什總統對索爾仁尼琴逝世表示哀悼

(索爾仁尼琴是)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良心之一,是異議的化身。索爾仁尼琴的不屈不撓、個人理想以及長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爲繼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後的一代傳奇人物。他完全有資格進入世界偉人殿堂,我對他表示深深的緬懷。——法國總統薩科齊

直到他(索爾仁尼琴)生命最後的時光,他依然在奮戰。——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

在俄羅斯國內,評論界和讀者對他及他的創作褒貶不一,蘇聯另外一個作家葉夫圖申科在考察了索爾仁尼琴的創作道路後指出,這位作家的出現,從一開始就主要是政治事件,而不是文學事件;他的“藝術潛力”曾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閃現”過,但是後來“在走出文學的圈子後就沒有能再回到文學中來”。這種看法爲俄羅斯文學界相當多的人所認同。

他辭世以後,美國《時代》週刊是這樣蓋棺定論的:“對於西方世界來說,索爾仁尼琴是自由的象徵,但他並沒有回饋這些被賦予的身份的尊重。作爲擁有強烈基督教信仰的人,他認爲西方精神世界惡化,他對西方民主的極端批判有時候甚至讓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一樣感到困惑。”索爾仁尼琴既不像東方學者,同時也不像西方學者,他是美國的“俄羅斯古董”,他更像是一個永遠的挑戰者,並被套上意識形態的外殼,站在國家之間關係的風口浪尖上。

人物軼事

索爾仁尼琴曾批評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政治幼稚、缺乏經驗和缺乏對自己國家責任感”,但戈爾巴喬夫在接受國際文傳電訊社採訪時卻對索爾仁尼琴作出高度評價。他說:“直到他(索爾仁尼琴)生命最後的時光,他依然在奮戰。”

2002年,索爾仁尼琴批評普京在打擊寡頭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

索爾仁尼琴2005年6月接受國家電視臺採訪時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急切的改革令這個國家損失15年時間,“我們需要變得更好,所以我們需要慢點走”。

就在逝世前一年,索爾仁尼琴接受德國《明鏡》週刊採訪,在採訪中對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和普京的政治活動進行了評價。他認爲戈爾巴喬夫缺乏經驗,他推行的政治路線驚人地幼稚和不負責任;而葉利欽政權對俄羅斯人民同樣地不負責任,急切草率地推行私有化,結果造成少數人對社會財富的公開掠奪。此外,葉利欽爲了換取地方政權對聯邦中央的支持,默許或鼓勵分離主義勢力擡頭,事實上瓦解了俄羅斯國。

索爾仁尼琴認爲,普京接手的是一個被洗劫一空、打倒在地的俄羅斯,社會道德敗壞,大多數民衆生活在赤貧之中。普京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逐漸恢復了俄羅斯的國力,但普京的努力沒有馬上獲得重視和認可。索爾仁尼琴解釋說,當一個堡壘從內部開始重建的時候,是不可能獲得外部的讚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