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白虎觀會議時間 白虎觀會議內容

白虎觀會議時間 白虎觀會議內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虎觀會議,指的是東漢章帝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

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逐漸成爲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支柱。但是由於當時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對於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雖然漢宣帝時曾召開“石渠閣會議”加以統一,但是經歷王莽新朝的戰亂之後,各家的歧異再次擡頭。漢光武帝劉秀於中元元年(公元56),宣佈圖讖於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爲官方的統治思想。

爲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白虎觀於當時乃是朝廷修繕儒學之所。

白虎觀會議時間 白虎觀會議內容

  漢章帝

會議背景

讖緯之學

漢光武帝劉秀於中元元年(公元56),“宣佈圖讖於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爲官方的統治思想。所謂讖是當作神靈啓示人們的一種預言。讖與緯連稱,是一種長期的發展結果。讖緯即總集過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質的預言,而用以解釋一般性質的儒家經典,使那些預言與儒家經典相交織,使聖人的教條與神靈的啓示合二爲一。這樣,聖經變成了天書,孔子就變成了神人。

 儒家思想

賈逵自西漢初年叔孫通制禮作樂以來,儒家思想漸漸開始得到重視,漢武帝時期,採納經學大師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崇儒術,經義爲漢治法,攻讀儒經成了經師們榮顯的專門行道。但漢武帝採取兼容幷蓄的態度,對當時有名的儒家學派,皆爲其在大學設一講座,謂之學官。充學官者,並不只是《詩》《書》《易》《禮》《春秋》五經。然而,自此以後,儒家學說經政府的倡導,獲得了廣泛的傳播,越傳越多,越傳越繁瑣。

白虎觀會議時間 白虎觀會議內容 第2張

  賈逵

《漢書·儒林傳贊》稱:“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寢盛,支葉藩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衆至千餘人,蓋利祿之路然也。”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鑑於當時諸經分派分支太多,對經義的解釋也各有差異的狀況,宣帝乃“詔諸儒講五經同異,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臨制決”史稱石渠閣(未央殿北藏祕書的地方)奏議,這成了封建政權第一套完整的法典。

西漢末年,哀、平之際,儒家哲學內部發生經今,古文派之爭,劉歆於皇家圖書館祕室中發現的古字體《春秋左氏傳》《毛詩》《易禮》等在王莽時代被立爲學官。自此以後,經今、古文二派鬥爭激烈,你消我長。

東漢初年,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門戶之見日益加深,各派內部因師承不同,對儒家經典的解說不一,章句歧異。

章帝建初四年詔引光武中元元年詔書雲:五經章句繁多,議欲省減。至永平元年,長水校尉倏樊奏以,先帝大業當以施行。於是,章帝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集會白虎觀,講義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于恭奏,章帝親臨現場,裁定對錯,決定取捨。

 會議情況

漢章帝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依議郎楊終奏議,仿西漢石渠閣會議的辦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次會議由章帝親自主持,參加者有魏應、淳于恭、賈逵、班固、楊終等。會議由五官中郎將魏應秉承皇帝旨意發問,侍中淳于恭代表諸儒作答,章帝親自裁決。

這樣考詳同異,連月始罷。當年冬十一月壬戌,章帝邀集名儒、諸王集於白虎觀,由五官中郎將魏應代表皇帝發問,其後各家儒生加以討論,形成共識後由侍中淳于恭加以回答,此後章帝再親自決定對此答案是否滿意。

在白虎觀會議上,涉及性的話題也不少,比如,經過羣臣和名儒鄭重討論,最後由皇帝拍板,規定了人們應該和未滿50歲的妾同房多少次。“辟雍”一節講到貴族子弟在學宮裏的課程安排,除禮儀、音樂、舞蹈、誦詩、寫作、射箭、騎馬、駕車外,居然也有性教育。這可能是因爲貴族子弟從10歲到20歲都在學校過集體生活,這個問題需要重視。

會議總結

會議連續舉行了一個多月,會後,班固奉旨對會議內容加以總結,寫成《白虎通義》四卷(《白虎通義》實際就是這次會議的記錄。作爲這次歷史性會議結果的集中體現者,是《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德論》《白虎通》等。《舊唐書·經籍志》說它是漢章帝撰,《新唐書·藝文志》說它是班固撰。實則是班固作爲史臣對當時的白虎奏議加以系統整理的結果)。

全書共分4卷,書中除徵引六經傳記外,雜以讖緯,將今文經學與讖緯糅合一起,體現出東漢統治思想的特點。從《白虎通義》所引的經傳來看,它是盡其雜糅混合之能事,將《易》《詩》《書》《春秋》(包括各家的《序傳》)、《禮》《樂》《論語》《孝經》以及各種逸文,和圖書讖緯混合在一起。

 會議影響

這次會議肯定了“三綱六紀”,並將“君爲臣綱”列爲三綱之首,使封建綱常倫理系統化、絕對化,同時還把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與儒家經典糅合爲一,使儒家思想進一步神學化。

歷史評價

欽定的奏議,賦予了光武以來儒家經典與讖緯迷信相結合的神學性與國教化性質。白虎觀會議把讖緯學說和今文經學混合在一起,使儒學進一步神學化,作爲解釋封建社會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的依據。

《後漢書·章帝紀》:“(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清曹寅《哭東山修撰》詩:“輝煌白虎觀,滅沒青藜枝。”清昭槤《嘯亭續錄·石經》:“漢靈帝時,立‘五經’石碑於白虎觀,蔡邕等爲之校刊。”

白虎觀會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高規格的學術會議,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成爲中國倡導學術自由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