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小威廉·皮特妻子 小威廉·皮特首相

小威廉·皮特妻子 小威廉·皮特首相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威廉·皮特,英國政治家,演說家,生卒時間1759年5月28日-1806年1月23日,24歲擔任首相,是英國曆史上最年輕的首相,推行改革,創出了“新託利主義”。

生平

早年生涯

威廉·皮特,老威廉·皮特次子,生於肯特郡海耶斯宮(Hayes Place)。 和他的父親一樣,皮特的母親海絲特·格倫維爾(Hester Grenville)也來自政治世家,是首相喬治·格倫維爾的姊妹。 據傳記作家約翰·厄爾曼(John Ehrman)記載,皮特像父親一樣,才華橫溢、充滿活力,又像母親,堅定不移、有條不紊。

因爲皮特少時體弱多病,他的父母並無讓他到學校上學,而是請愛德華·威爾遜牧師(Rev. Edward Wilson)到家中教導他。他天資聰慧,很快能流利地使用拉丁文和希臘文。1773年,皮特入讀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修讀政治哲學,古典學,數學,三角學,化學和歷史,時年14。 喬治·普雷蒂曼(George Pretyman)是他的導師,兩人後來成爲密友。皮特擔任首相後,先後任命普雷蒂曼爲林肯主教(Bishop of Lincoln)、溫切斯特主教(Bishop of Winchester),還不斷諮詢他的意見。 威廉·威爾伯福斯是皮特的同窗,兩人後來成爲好友,在國會中互相支持。 深造期間,皮特並不熱衷於交際,很少踏出校園。儘管如此,他還是很平易近人的:據威爾伯福斯回憶,皮特充滿智慧,還有一點幽默,玩樂時完全無拘無束。 1776年,他未進行畢業試就離開了劍橋。當時,皮特收入不高,還受到疾病困擾。1779年,他的父親去世了,因此,他繼承了一筆遺產。後來,他在林肯律師學院(Lincoln' s Inn)攻讀法律,在1780年獲得了律師資格。

初入政壇

在1780年9月的英國大選中,皮特競逐劍橋大學選區國會議員選舉,未取得成功。 落選後,他仍然希望取得國會席位。在同窗查爾斯·曼納,第四代拉特蘭公爵(Charles Manners, 4th Duke of Rutland)的幫助下,他獲得了詹姆斯·勞瑟(James Lowther)的支持。1781年1月,勞瑟在自己控制的阿普爾比選區,通過補選的方式,把皮特送進了下議院。 諷刺的是,在取得國會席位後,他強烈地反對口袋選區。

在國會中,皮特一改以往低調的作風,首次發表了演說。 起初,他向幾個位高權重的輝格黨人(如查爾斯·詹姆斯·福克斯)看齊。和其他輝格黨人一樣,皮特強烈反對父親繼續鎮壓美國革命的意見。他上書諾斯勳爵,建議他和美國媾和。皮特還支持國會改革法令,當中有一項是針對選舉賄選行爲的。他遇上了舊友威爾伯福斯,他已經是赫爾選區議員了,重逢後,兩人常常在下議院的畫廊裏會面。

1782年,諾斯勳爵政府倒臺,輝格黨人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第二代羅金漢侯爵獲任爲新首相。皮特獲邀擔任副愛爾蘭財政大臣(Vice-Treasurer of Ireland)屬下的一個低級職位,考慮到職位級別過低,皮特拒絕了邀請。三個月後,羅金漢勳爵病逝,由另一個輝格黨人威廉·佩蒂,第二代謝爾本伯爵頂替他的職位。羅金漢政府的不少輝格黨大臣(當中包括福克斯)都拒絕加入新政府。然而,皮特很樂意加入謝爾本政府,並獲任爲財政大臣。

福克斯成爲了皮特的終生政敵,並和諾斯勳爵結盟,企圖合力推翻謝爾本政府。1783年,謝爾本勳爵辭職,雖然福克斯從政經驗豐富,享有不小名聲,是首相熱門人選,但是因爲喬治三世十分厭惡他,所以他無緣出任首相。國王邀請皮特出任首相,但皮特明智地拒絕了,因爲他在下議院缺乏支持,如果上任,管治將會舉步維艱。最後,波特蘭公爵出任首相,但實際的權力掌握在福克斯-諾斯聯盟手中。

隨着謝爾本政府的倒臺,皮特失去了財相職位,轉爲反對黨。他重提國會改革問題,意圖離間福克斯-諾斯聯盟,因爲聯盟中包含了改革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重提改革會使他們之間再起爭端。他不主張擴大選民範圍,但要求廢除口袋及腐敗選區。雖然他的提案未獲通過,但是卻使得不少福克斯的支持者轉而投向自己。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英國獲敗,北美殖民地成功獨立,英國舉國震驚。戰爭顯露出英國的幾個問題:籌備軍費的能力有限、在國際上孤立無援、過分依賴漫長脆弱的大西洋航線。而且,這是英國百多年來首次同時面對新教、舊教敵人。各種紛爭越演越烈,廢奴呼聲日益高漲。國會所憂慮的問題已經由過於強大的王權改爲選舉腐敗、財政赤字。改革支持者希望能剷除病入膏肓的體制。1783年,巴黎和約簽訂,美國獨立戰爭告終,英國對美禁運亦隨之結束,國內經濟開始復甦。同年末,在喬治三世的干預下,福克斯-諾斯聯盟倒臺,皮特獲任爲首相。歷史學家認爲,英國從失去北美殖民地的失敗中得到了教訓,所以能夠更好地應對即將爆發的法國大革命。

取得權力

1783年末,福克斯-諾斯聯盟政府提出改革東印度公司的印度草案,在國王的阻撓下未獲通過,而聯盟政府亦隨之倒臺。福克斯稱草案十分重要,因爲它可以避免東印度公司破產。皮特則迴應到:“………必須承認自己侵犯了他人自由。這是暴君之間的爭執、奴隸的信條。” 喬治三世反對草案。雖然下議院通過了草案,但是上議院在國王的威脅下否決了草案。未幾,喬治三世解散聯盟政府,委任皮特爲新首相。

此時,一場憲政危機爆發了。在國會裏,大部分議員都是敵視皮特的,皮特處處受到制約。一些歷史學家認爲,他出任首相,不可避免的給予王權決定性的意義。另一些歷史學家則認爲,喬治三世把賭注押在了皮特身上。

皮特上任時年24,時至今日仍是英國曆史上最年輕的首相。當時有一篇流行的短詩,把皮特出任首相一事諷刺爲:“把國家託付給一個學童”。當時不少人認爲,喬治三世委任皮特爲首相只是一個權宜之計,皮特的最終會被更有經驗的政治家取代。然而,新政府並沒有像時人預測那樣迅速被取代,更維持了17年之久。

爲削弱反對黨的,皮特邀請福克斯派加入內閣,企圖和他們結盟,卻遭到拒絕。新政府一組成,就舉步維艱,在1784年1月,國會更通過了一個不信任動議。然而,皮特拒絕因而辭職(史無前例)。他繼續保持和國王的關係,以獲得支持。皮特更加爭取到上議院的支持,後者通過了一個動議,以表示對他的支持。在全國層面上,不少人已請願的形式,希望一些議員能夠轉向支持皮特。

同時,他獲倫敦市授予“自由市民”榮譽。當皮特從慶典歸來時,興奮的民衆把皮特的座駕拉到了他家。當皮特的座駕經過輝格黨俱樂部時,一羣人試圖襲擊他的座駕。當這一消息傳開去時,人們認爲,這是福克斯及其黨徒不擇手段,企圖拉皮特下臺的表現。

皮特在公衆間獲得了“誠實的比利”的美譽,和不誠實、貪污和缺乏原則的上屆政府相反。雖然皮特在國會屢遭挫折,卻仍未辭職。聯盟的實力在不斷減少,因爲不少成員離開了反對黨。

1784年3月,喬治三世解散國會,大選因而開始。在國王的支持下,皮特在大選中立於不敗之地。財政部甚至撥款賄賂選民,使他們傾向執政黨,執政黨迅速得到大衆支持。在大部分熱門選區,都是皮特派和福克斯派的正面交鋒。一開始,民衆似乎在兩派之間搖擺,但到了最後,很多反對黨成員既沒有轉槍頭又沒有退休更沒有求和,甚至沒有參選。

全國最大的選區之一,威斯敏斯特選區是少有的例外。這個選區的其中一個席位先前由福克斯佔據。兩黨投入在這個選區的經費,估計佔全國經費的四分之一。爲取得該區兩個國會席位,福克斯要和兩個皮特黨人苦戰。選舉結束後,其結果又受到質疑,相關人員要一張張地驗證所有選票,其結果一年後仍未公佈。福克斯無奈之下唯有買下蒂茵自治市的口袋選區議席。不少人認爲,是皮特在暗中拖延選舉結果公佈。最後,有關方面放棄了驗票,宣佈福克斯當選威斯敏斯特區國會議員。皮特則在他一直爭取的劍橋大學選區勝出,從此,這個選區一直由皮特代表,直到他去世。

初任首相

皮特第一次內閣

在國會得到了多數派支持後,皮特有了引入新法令的機會。他任內首個重大立法是1784年印度法令,將重整東印度公司,監控公司職員,以免他們作出貪污行爲。按照法令,將會有一個新的委員會監管東印度公司,和福克斯未獲通過的印度草案不同,委員會成員將會由英皇任命。 法令通過後,皮特獲選入委員會,而主席一職則由悉尼勳爵(Lord Sydney)出任。 爲加強英國政府對印度的統治,孟買、馬德拉斯兩地總督的自主權遭到削減,而印度總督查爾斯·康沃利斯的權力則得到加強。1786年,悉尼勳爵進一步增強了總督的權力。

在內政方面,得到先前經驗的皮特擔憂自己能否成功改革國會。1785年,皮特引入一個廢除26個腐敗選區、輕微擴大選民範圍的法令。 雖然皮特、福克斯都支持這個法令,但是這個法令仍然被下議院否決。 從此,皮特就再未提出過國會改革的法令。

小威廉·皮特妻子 小威廉·皮特首相

  在詹姆斯·吉爾雷的諷刺漫畫“償還國債的新方法”裏面,喬治三世和夏洛特皇后用國庫的錢償還王室債務,而小皮特還遞上一個錢袋。

皮特憂慮的另一個國內問題是國債問題,政府債務因美國革命而大幅增加。爲償還債務,他開徵新稅、打擊走私行爲。1786年,他又引入償債基金(Sinking fund)削減債務。每年超過預算的一百萬英鎊將會撥入一個基金,以累計利息,這筆基金最終會用在還債的用途上。考慮到政府最近舉的債,這個系統在1792年得到了擴張。

爲減少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力,皮特尋求和歐洲大陸國家締結聯盟。1788年,英國和普魯士、荷蘭結爲三頭同盟(Triple Alliance)。在1790年爆發的努特卡危機(Nootka Crisis)期間,皮特憑藉着同盟的支持,迫使西班牙放棄對美洲西岸的領土主張。但這是同盟對英國的唯一好處。

1788年,喬治三世突然病倒,無法自控,病因不明。 如果君主無法執行他在憲法中的責任,國會可以選出一位攝政王。各派都一致認爲,只有喬治三世的長子威爾士親王喬治王子殿下適宜擔任攝政王。然而,喬治王子是福克斯的支持者,如果他被宣佈爲攝政王,他肯定會罷免皮特。不過,喬治王子並沒有擔任攝政王的機會 ,國會把兩個月的時間花在討論一些技術性的問題,結果,喬治三世在1789年2月回覆正常,剛剛獲得通過的攝政法令(Regency Bill)頓時毫無作用。

1790年大選後,執政黨仍然在國會內佔多數,皮特連任首相。1791年,皮特着手解決隨着加拿大人口增長而來的問題。他引入了1791年構成法(Constitutional Act of 1791),將魁北克省一分爲二,即主要爲法國人居住的下加拿大和主要爲英國人居住的上加拿大。1792年8月,喬治三世任命皮特爲榮譽性質的虛職五港總督(Lord Warden of the Cinque Ports),在一年之前,國王曾詢問過他,是否接受嘉德勳章,他婉拒了,推薦國王將勳章頒給長兄,約翰·皮特,第二代查塔姆伯爵。

法國大革命

小威廉·皮特妻子 小威廉·皮特首相 第2張

  威廉·皮特

法國大革命爆發,促使自1785年皮特改革法令被否決後就再無提及的國會改革被再度提出。但改革支持者卻很快被扣上激進主義者和法國革命黨同謀的帽子。爲打壓激進主義運動,在1794年,皮特政府更控訴三人犯有叛國罪,卻均未成功。國會着手立法,禁言改革支持者。編寫誹謗國家的出版物的個人會遭到處罰,在1794年,人身保護令被暫停。其他打壓激進主義運動的措施有煽動性集會法令(Seditious Meetings Act,限制個人在公衆場合集會的權利)、1799年結社法(Combination Act 1799,限制支持國會改革的黨社規模)。而皇家海軍人手不足的問題,皮特則在1795年引入了名額制(Quota System)應對,作爲對現行的強徵制(Impressment)的補充。

對法戰爭使得軍費日益高昂,影響了英國經濟。和後來的拿破崙時期不同,當時英國只有規模很小的陸軍,只能通過海軍和盟國的陸軍抗衡法國。1797年,爲免國庫藏金量進一步下跌,皮特被迫禁止個人將紙幣兌換爲金幣。英國在接下來的20年裏,都在使用紙幣。皮特更首次在英國開徵所得稅。新稅彌補了間接稅的損失,卻打擊了貿易。儘管他作出了種種努力,法國仍在戰爭中擊敗了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其他成員,同盟在1798年破裂。不久後,第二次反法同盟組成,成員包括英國、奧地利、俄羅斯和奧斯曼,再次未能擊敗法國。在1800年6月14日爆發的馬倫哥戰役中,法國險勝奧地利,同盟再次解散,英國被迫單獨對抗法國。

辭任首相

法國大革命引致由英國統治的愛爾蘭王國出現了宗教和政治問題。1798年,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更揭竿而起,認爲法國人會幫助他們推翻英國統治。 皮特深信,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是大不列顛合併愛爾蘭爲一個國家。在平定叛亂後,他進一步開展工作。1800年,聯合法令獲通過,兩國合併。爲確保愛爾蘭國會會通過法令,英國政府賄賂了一些議員,讓他們投贊成票。1801年1月1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正式合併爲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小威廉·皮特妻子 小威廉·皮特首相 第3張

  吉爾雷的“光明磊落的辭職!”諷刺了皮特辭職一事。(繪於1801年)

皮特希望能通過消除政治上對天主教徒的各種限制,解放天主教,鞏固統治。然而,喬治三世堅決反對解放天主教,還說這樣做會違揹他加冕時保護國教會的誓言。皮特無法說服他,在1801年1月16日辭職, 由他的政治盟友亨利·阿丁頓接替他,出任政府首腦。適逢喬治三世舊病復發,因此,阿丁頓不能獲得正式任命。儘管皮特已經辭職,但是他仍暫代首相一職。1801年2月18日,皮特提出了年度預算。同年3月14日,喬治三世康復,皮特將權力交給阿丁頓。

皮特支持新政府,但並不積極。他經常缺席國會會議,住在五港總督(Lord Warden of the Cinque Ports)的官邸沃爾默堡裏。以前,他只會在夏末到沃爾默居住,辭職後他由春至夏都在沃爾默居住。

小威廉·皮特妻子 小威廉·皮特首相 第4張

  在吉爾雷的諷刺漫畫“在死亡和醫生之間的不列顛尼亞”(繪於1804年)中,皮特醫生把阿丁頓醫生踢出不列顛尼亞的病房。

在沃爾默期間,他參與了組織地方民兵的工作,以防法軍入侵,被Trinity House任命爲一個營的上校,同時兼任Trinity House(英格蘭、威爾士等地一個管理燈塔的機構)的局長。除此之外,皮特還參與了修建圓型炮塔(Martello tower)、在羅姆尼溼地(Romney Marsh)開鑿皇家軍事運河(Royal Military Canal)。他租用了鄰近的農地,在上面開闢小徑,道邊排上樹木。皮特的甥女赫斯特·斯坦霍普貴女(Lady Hester Stanhope),幫他打點花園,是沃爾默的女主人。

法國分別在1799年和1801年迫使俄羅斯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承認法蘭西共和國,而英國則和法國簽署了亞眠條約,法國大革命戰爭結束。1803年,英國和拿破崙法蘭西帝國再起爭端。儘管阿丁頓邀請了皮特加入內閣,但是皮特卻改變初衷,轉而加入反對黨。執政黨遭到皮特派和福克斯派的反對,失去多數地位。1804年4月末,阿丁頓見大勢已去,決定辭去首相一職。

再任首相

小威廉·皮特妻子 小威廉·皮特首相 第5張

  中年皮特

小威廉·皮特妻子 小威廉·皮特首相 第6張

  在吉爾雷的諷刺漫畫“陳年雪莉酒開瓶”(繪於1805年)中,皮特開了一瓶“謝里登酒”,空氣中隨即浮現出各種有惡意的字。

1804年5月10日,皮特再度任相。他原計劃邀請福克斯加入政府。但是,計劃遭到喬治三世反對,因此,皮特沒有按照原計劃行事。然而,不少以前支持皮特的人,包括阿丁頓,都加入了反對黨。所以,他的第二次內閣,並沒有第一那麼強勢。

在皮特的努力下,英國加入了第三次反法同盟,除英國外,同盟的成員還包括奧地利、俄羅斯和瑞典。1805年10月,英國海軍中將霍雷肖·納爾遜,第一代納爾遜子爵在特拉法加戰役中重創法西聯合艦隊,確立了此後英國海軍的霸主地位。在倫敦市長的一場年度宴會上,與會者向皮特敬酒,稱他爲“歐洲救世主”,皮特則迴應到:“感謝各位讚譽。但單獨一個人是拯救不了歐洲的。英國憑着自身努力及信念自救,而我相信,英國將會以她的表率拯救歐洲。”

經過兩場大敗(分別爲1805年10月的烏爾姆戰役和同年12月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後,反法同盟再次破裂。皮特聽到奧軍在奧斯特里茨大敗的消息後說:“捲起這幅歐洲地圖吧,十年內它不會再有用了。”

任內逝世

奧軍慘敗的消息打擊了皮特的健康。他自幼體弱多病,患有痛風,而他的病情更因酗酒惡化。他酗酒這個惡習,是自15歲起,遵照醫囑,每天喝一瓶波特酒造成的。 1806年1月23日,皮特逝世,死因疑似是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他終身未婚,並無子女。

皮特身後欠下四萬英鎊債務,但國會同意以他的名義,替他還清。國會更通過了一個動議,公開安葬皮特,併爲他修建紀念碑。皮特生前的政敵福克斯也贊成這個動議。2月22日,他的遺體葬於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接替皮特的是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第一代格倫維爾男爵,後者促成了賢能內閣(閣員包括福克斯)。

後世評價

小威廉·皮特是一位有能力的首相,能夠統領內閣。儘管他有時會受到內閣閣員反對,但他確立了首相在政府裏的角色:各部門間的協調者及監管者。然而,因爲喬治三世權傾朝野,所以皮特在政府裏的影響力不是非常大。皮特之所以能夠當上首相,全靠喬治三世支持,而不是靠民意和下議院支持。

皮特的成就之一是改善了政府自美國獨立戰爭後,每況愈下的財政狀況。他整理了國債,又改革稅制,提高了徵稅效率。

小威廉·皮特妻子 小威廉·皮特首相 第7張

  愛丁堡喬治街皮特像

皮特的另一些內政計劃沒有成功。他未能改革國會、解放天主教,也未能禁止奴隸貿易(在他去世一年後,國會通過了1807年奴隸貿易法令(Slave Trade Act 1807),禁止了奴隸貿易)。曾爲皮特作傳的英國政治家夏偉林認爲,未能禁止奴隸貿易是皮特政治生涯中最大的遺憾。海牙注意到,在皮特政治生涯末期,政治情勢是容許提出廢奴法令的。海牙覺得,皮特之所以錯事良機,是因爲他已經是“強弩之末”。海牙以爲皮特的首相任期“測試了首相任期可以有多長。1783年至1792年間,每當皮特遇到了難題,他都能巧妙地解決問題。1793年後,皮特雖有決心,但仍顯露出一點猶豫。1804年後,皮特被一系列的戰爭和反對聲音拖垮了...”

皮特私底下是商人、銀行家托馬斯·雷克斯(Thomas Raikes,1741年 - 1813年)的好友。雷克斯是法國大革命時期,英格蘭銀行(英國中央銀行)的行長,爲免銀行的黃金儲備流失,在儲戶取錢時,以紙幣取代黃金。1797年2月26日,英格蘭銀行開始發行面值分別爲一英鎊和兩英鎊的紙幣。

大衆文化

電影及電視劇集

皮特在多部電影及電視劇集出現過。羅伯特·多納特(Robert Donat)在1942年的傳記電影《小皮特先生》(The Young Mr Pitt)中飾演了皮特。 在1994年的電影《瘋狂的喬治王》中,皮特由朱利安·沃德姆(Julian Wadham)飾演。 在2006年的電影《奇妙恩典》(Amazing Grace)中,皮特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扮演,電影描述了皮特和威廉·威爾伯福斯之間的友誼。 在電視處境喜劇《黑爵士》第三季中,皮特被誇張成一個少年首相,由西蒙·奧斯本(Simon Osborne)扮演。 在電視劇《唐寧街10號》(Number 10)中,皮特由傑里米·佈雷特飾演。

地點

1788年,探險家亞瑟·菲利普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條水道,並將之命名爲皮特水道(Pittwater)。 悉尼中央商務區有一條街叫皮特街(Pitt St.)。而在悉尼城外,近溫莎處,有兩個小鎮,一個叫皮特鎮,另一個叫威爾伯福斯鎮。位於威爾士的斯諾多尼亞國家公園(Snowdonia)中,有一塊岩石叫皮特頭(Pitt's Head)。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縣叫皮特縣(Pittsboro),該州還有一個縣以小皮特的父親爲名,叫查塔姆縣。馬來西亞檳城有一條街以他爲名,叫皮特街。在香港九龍,有一條街以他爲名,叫碧街。

參考書籍

Ehrman, John. The Younger Pitt Vol. one: The Years of Acclaim. St Edmundsbury Press. 1984 [1969]. ISBN 0-09-465990-7.

Ennis, r the press-gang: naval impressment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ish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2002. ISBN 978-0-87413-755-2.

Hague, William.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HarperPerennial. 2005. ISBN 978-0-00-714720-5.

Stanhope, Philip Henry Stanhope, 5th Earl. Life of the Right Honourable William Pitt. (4 volumes). John Murray. 1861–62. ; includes many extracts from Pitt’s correspondencevol 1 online;vol 2 online

Turner, Michael. Pitt the younger: a lif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3. ISBN 978-1-85285-377-8.

進階閱讀

Black, Jeremy.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an Age of Revolutions, 1783-93 (1994)

Cooper, William. "William Pitt, Taxation, and the Needs of War,"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Vol. 22, No. 1 (Autumn, 1982), pp. 94–103in JSTOR

Derry, J. Politics in the Age of Fox, Pitt and Liverpool: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1990)

Duffy, Michael. The Younger Pitt (Profiles In Power). Longman. 2000. ISBN 978-0-582-05279-6.

Ehrman, J. P. W., and Anthony Smith. "Pitt, William (1759–1806)",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4);online 2009; accessed 12 Sept 2011

Ehrman, John. The Younger Pitt (3 volumes). Constable & Co. 1969–1996.

Jarrett, Derek. Pitt the Younger.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B002AMOXYK.

Mori, Jennifer.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in R. Eccleshall and G. Walker, ed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Routledge, 1998), pp. 85–94

Mori, Jennifer.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History, April 1998, Vol. 83 Issue 270, pp 234–48

Reilly, Robin. Pitt the Younger 1759–1806. Cassell Publishers. B001OOYKNE.

Richards, Gerda C. "The Creations of Peers Recommended by the Younger Pitt,"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34, No. 1 (Oct., 1928), pp. 47–54in JSTOR

Sack, James J. From Jacobite to Conservative: Reaction and Orthodoxy in Britain c.1760-183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does not see Pitt as a Tory

Sack, James J. The Grenvillites, 1801-29: Party Politics and Factionalism in the Age of Pitt and Liverpool (U. of Illinois Press, 1979)

Wilkinson, D. "The Pitt-Portland Coalition of 1794 and the Origins of the 'Tory' party" History 83 (1998), pp. 249–64

Pitt, William. The speeches of the Right Honourable William Pitt,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1817)online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