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揚州白塔“身世之謎” 造白塔的是江春還是馬德昌

揚州白塔“身世之謎” 造白塔的是江春還是馬德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塔是瘦西湖的重要景點,稱爲“白塔晴雲”。而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清鹽商》經過藝術處理,將一夜建成白塔安排在此次乾隆南巡揚州時,其實白塔約20年前早已建成。此外,劇中一夜建成白塔的不是汪朝宗的原型江春,變成了另一位鹽商總商馬德昌。

鹽商江春一夜造成白塔?

揚州流傳着揚州鹽商總商江春“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於《清代述異記》,說“乾隆間,帝南巡至揚州,其時揚州鹽商綱總爲江姓,一切供應皆由江承辦。一日帝幸大虹園,至一處,顧左右曰:‘此處頗似北海之瓊島春蔭,惜無喇嘛塔耳。’綱總聞之,亟以萬金賄帝左右,請圖塔狀,蓋南人未曾見也。既得圖,乃鳩工庀材,一夜而成。”另有傳說,稱白塔用鹽包疊成。而《揚州畫舫錄》只說是“乾隆甲辰重修白塔”,“仿京師萬歲山塔式”。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兩淮鹽商總商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

據揚州學者方曉偉考證,揚州白塔建於乾隆十八年(1753)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間,也就是乾隆第二次南巡之前。

揚州白塔“身世之謎” 造白塔的是江春還是馬德昌

方曉偉研究認爲,王文治在乾隆十八年左右寫《揚州蓮性寺同殷石琴、黃月波訪劉南廬不值》時,沒有看到、寫到蓮性寺白塔,而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84年),楊錫紱爲洪賜仲寫賀壽詩時,楊錫紱筆下已出現了“白塔紅橋侈勝遊”的詩句,應該可以確認,揚州瘦西湖蓮性寺的白塔,建造於乾隆十八年到乾隆二十八年之間。而李鬥又在《揚州畫舫錄》第十四卷裏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蓮花橋建成以後,“兩岸皆建名園”,蓮花橋北有“白塔晴雲”一景,因隔河與蓮性寺白塔相對而得名。據此,瘦西湖白塔應建造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間。

白塔塔身是鹽包堆成的?

而關於白塔傳說的更爲詳細的文字,還有“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之一的《南巡祕記》中《一夜喇瑪塔》一篇。《南巡祕記》爲民國初年許指嚴著,全書以乾隆帝六次南巡爲主線,分數十個專題對相關的祕聞故實作了提示與描述。《一夜喇瑪塔》是其中的第六篇。據作者所述,第一,白塔是一夜之間造成的;第二,白塔是用磚石瓦礫砌成的。據說乾隆帝還爲之命名,叫“飛來喇瑪塔”,以示其建造之神速如憑空飛來一般。

其實關於白塔的更大的謎,是民間一直傳說它是用鹽包堆成的。例如,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揚州民間傳說》和中國民間文學出版社的《揚州民間故事集》裏,都收有同樣的傳說《真假白塔》。大意是說,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揚州,揚州的官員和商人向皇帝大獻殷勤。有太監對揚州的鹽商說,皇上來揚州要在吹臺釣魚,如在湖對岸建一座喇嘛塔,使那裏的景緻像京城裏的北海,那就美了。鹽商們急中生智,竟然想出一法,連夜施行。次日一早,皇上發現湖邊儼然矗立着一座白塔,可昨天這裏還是空空的一片,不禁大驚。太監找了個機會到塔下細看,發現這座白塔原來是假的,塔身系用鹽包堆成,遠看卻同真的一樣。太監找到鹽商,聲稱要告發他們的欺君之罪。鹽商無法,只好賄賂太監五千兩白銀,後來又在假白塔原址興建了一座真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