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乾隆的一天:當皇帝也是有紀律的!

乾隆的一天:當皇帝也是有紀律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還沒有半點亮的意思,坤寧宮裏傳出的樂聲撕開了籠罩紫禁城的靜謐。樂聲中又響起歌聲,歌聲裏又隱約夾雜着豬的嘶叫。

凌晨四點:皇后朝祭,皇帝起牀

坤寧宮的朝祭每天清晨四時開始。儀式是薩滿教的,拜祭的是滿族的保護神柳葉神,但也供了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和關內漢人的關聖帝君。神樂神歌聲中,主廚太監已備好兩口活豬。皇后是主祭人,皇帝也可能親臨朝祭。

坤寧宮祭神

乾隆的一天:當皇帝也是有紀律的!


每天清晨四時,坤寧宮開始薩滿教的朝祭。(網絡圖片)

明代時候坤寧宮是皇后的居所,清入關後,把瀋陽盛京後宮清寧宮的祭神制度原樣搬到了坤寧宮。

祭神用的神豬必須通體全黑,膘肥肉厚。神豬的四蹄和嘴都用麻繩捆了,薩滿巫師單膝跪地按住神豬,向它耳內灌入清水。如果豬耳抖動,則是神明接受了祭品的吉兆,如果不動,就繼續灌水,怎麼都不動,就要換豬。兩頭神豬都已得了吉兆,就在坤寧宮正殿宰殺放血,燎毛分塊,煮進兩口大鍋。煮肉的湯,據說也是盛京清寧宮的鍋裏舀出來的。

豬煮到七八成熟,取出切幾盤肉片,餘下肉塊和豬頭豬腳在盆裏擺好,供上神位之前。神樂大作,“薩滿太太”高歌而舞。參加朝祭的帝后臣子,隨後要分食半熟而無鹽的肉片——從殺豬到煮肉出鍋不超過一個半小時,肉不容易下嚥,但這是爲了緬懷滿族先祖狩獵野餐的情景。

朝夕兩次祭神,日復一日。煙薰火燎、竈灰堆積,坤寧宮正殿就像是一間東北風格的大廚房。

皇帝起牀,太監宮女服侍

凌晨四點多鐘,養心殿後寢宮裏已經有了動靜,乾隆皇帝要起身了。等室內有燈光亮起,當班的太監宮女就都得打起精神,準備服侍。

養心殿這個名字,出自孟子的“養心莫過於寡慾”。

雍正皇帝之前,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從明代起就一直如此。明嘉靖帝以乾清宮後暖閣爲寢宮,九間屋子裏共設二十七張牀,每晚隨意挑牀休息,沒有定數,大概是一種安全的考慮。但後來還是遇上“嘉靖宮變”:兩位妃嬪合謀十多宮女,要在乾清宮刺殺皇帝。

沒有人知道雍正爲什麼把寢宮移到養心殿,但自他以下,八代皇帝在這裏起居、施政。

侍女給皇帝疊好被子,用銀盆端了熱水伺候他淨臉,然後梳頭太監頭頂着黃雲龍緞面的包袱進來,請安,進屋。皇帝每天要梳頭,編辮,剃鬚。

養心殿南邊御膳房的人已經忙完了,只等傳膳。皇帝在哪,御膳就在哪兒傳,有時候乾隆一大早出西華門,到西苑的同豫軒去用膳。西苑今天叫中南海,同豫軒挨着寶月樓,也就是今天的新華門。

皇帝穿戴停當,就出寢宮往東暖閣——百餘年後,同治、光緒兩朝的太后就在這裏垂簾聽政二十七年。皇帝的穿着由內務府的四執庫管理——四執:冠、袍、帶、履。每天皇帝穿了什麼,都記載在《宮中穿戴檔》,同其他諸多宮廷檔案一起,在許多年後成爲清史學者還原宮廷生活的憑據。

皇帝用膳乃大事

御膳房是宮中大機關,官員廚役共三七十人。房內爐竈百餘口,都編上號,每竈配掌勺、配菜、打雜各一人。這樣使御膳上每一道菜的每個環節,幾乎都可以清晰地責任到人,無論是賞還是罰,都有着落。

皇帝每日用飯菜品名,都由御膳房詳細記錄,由內務府大臣劃定,月成一冊,稱“膳底檔”。但皇帝皇后的口味喜好是宮中大忌,絕不能問,更不能寫。御膳每每幾十上百種菜餚擺開,更多是爲了安全考慮,讓人即便從日積月累的資料中,也難以分析出皇帝皇后的飲食偏好。

御膳上齊,皇帝入座,侍膳的太監盯準了皇帝眼色,皇上看哪一道菜,就趕緊挪到皇上跟前,再用羹匙舀到皇上面前的佈菜碟裏。要是皇帝說不錯,就再舀一次,然後立刻撤菜,絕不能舀第三次。這是清室家法,要皇帝小心謹慎,不可貪食,免遭毒害。

乾隆用膳很快,大概一刻鐘工夫,就推開餐具起身了。

乾隆的一天:當皇帝也是有紀律的! 第2張


乾隆的起居表。

上班:“朕知道了”“稱臣得體”

乾隆在宮中每日早膳後,必讀先皇“實錄”、“聖訓”一卷,“每日間恭閱實錄一冊,周而復始,於創業垂統之跡敬識之弗敢忘”。他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刻來閱讀先祖實錄,因爲每一代帝王,祖宗的法則和訓導都是他們執政的思想資源、精神引導。

讀聖訓或在乾清宮西暖閣,或在養心殿暖閣及弘德殿。在乾隆時期,乾清宮是清代皇室列祖列宗尤其是康熙帝的舊屋陳列室,其中藏有太祖努爾哈赤實錄,是盛京舊本,記載了努爾哈赤發動的一次次戰爭。

奏摺:密奏文書

這一日的奏摺已經在等著皇帝批閱了。奏摺是一種密奏文書,可以由原奏人直達皇帝,不必經過層層官僚關卡。

奏摺制度始於康熙皇帝。爲了掌握第一手基層政情,他要求部分親信官員在日常公文外,另將探知的各省大事附在直達皇帝的請安折中,祕密奏上。雍正繼位元后,深知密摺傳遞資訊快速高效,擴大了密摺使用範圍。

據清代學者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記載:每天午夜十二點,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院一名辦事員到東華門外。他們跟着外奏事處的值班官入紫禁城,到幹清門廣場東側景運門內的值班房,把裝奏摺的匣子和各自衙門的印片,交給奏事官登記。奏事官根據折上內容的輕重緩急排了先後,送幹清門內的內奏事處,再由內奏事處的御前大臣或太監轉送皇帝。內奏事處收件的時間不超過凌晨兩點。

外省奏摺除了通過在京衙門,相當於今天的駐京辦事處專差遞送進宮,也有的經驛站系統速遞到京,交兵部捷報處,再由兵部司員送到幹清門。奏摺速遞如註明“馬上飛遞”,按規定日行三百里,更急者可要求日行四百、五百甚至六百里。

幹清門外,辦事員送完奏摺並不就走,因爲前次送皇帝批閱的奏摺將從凌晨三時起陸續發下。幹清門石欄的白紗燈如果移上臺階,硃批的奏摺就快出來了,各部院辦事員再領回自己單位。

皇帝的硃批奏摺

經皇帝親筆批示的硃批奏摺,具有法律和行政效用。雍正時規定,得到皇帝御批的奏摺必須繳回宮中儲存。軍機處設立後,硃批奏摺必先交到軍機處抄錄副本存查,稱爲“奏摺錄副”。回繳宮中的奏摺和軍機處抄錄的副本,成爲今天重要的清史檔案。如《乾隆宮中奏摺檔》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而軍機處奏摺錄副,存於紫禁城西城牆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乾隆的一天:當皇帝也是有紀律的! 第3張


臺北故宮推出康熙硃批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引發網友熱捧。(網絡圖片)

硃批內容可能是嚴肅的政治指令,更多時候是簡單的“知道了”“欣慰覽”“欣悅覽”。臺北故宮博物院把康熙的硃批“朕知道了”做成膠帶,成爲最受遊客歡迎的博物館紀念品。

乾隆的一天:當皇帝也是有紀律的! 第4張


湖廣總督楊宗仁以“奴才”自稱,雍正硃批:“稱臣得體。”

皇帝面前,寫奏摺的人怎麼稱呼自己,滿漢有別:自稱“奴才”的必是旗人大臣,漢人官吏只能稱“臣”。也有漢人官員願意套近乎。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份雍正年間湖廣總督楊宗仁的請安折,楊在裏邊自稱奴才。雍正認真地用硃筆劃去“奴才”,在旁邊寫個“臣”字,並批示:“稱臣得體”。

早膳後至下午,乾隆處理政務

早膳之後,乾隆用整個上午處理皇帝每日面對的政務。

清代皇帝理政主要是宮中日常批閱奏章、召見官員。奏摺所報事務,如果皇帝自己一時不能定奪,會以次日“御門聽政”的方式,召集各方官員會議,一方面垂詢相關部院官員獲得更具體資訊,一方面同宮中智囊一起論證處理。

在養心殿中的勤政親賢殿批了一上午奏摺,乾隆想起還有一批中低級別的官員等着他的接見。清代規定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員,以及部分八品以下乃至不入流官員的任用、提拔、調動和處分,都由皇帝親見,對官員做面對面的考察。官員的背景履歷等等,早由相關部門調查整理,寫成引見文書,皇帝引見時一面閱讀這些人事資料,一面交談,形成判斷,做出決定。引見官員時,乾隆居養心殿前殿正中寶座。官員見完,已是下午近兩點,該傳晚膳了。

皇帝一天就兩頓正餐,早膳晚膳。晚膳之後,乾隆稍事休息,接着還會閱覽一些公文,或召見相關權臣。到下午四五點,一天的政務算是告一段落。

元旦大朝:三大殿派上用場?

外朝部分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因爲建築體量巨大而氣勢恢宏。不過,這些地方只在節日、重要慶典纔派上用場,例如元旦。

在中國還不使用西曆的時候,“元旦”是今天說的舊曆大年初一。皇帝通常在臘月二十六就封筆、封璽停止辦公,元旦的儀式從大年初一零時開始。皇帝起身,先到養心殿內各處拈香行禮,然後在東暖閣行“開筆儀”:桌案上陳設盛有屠蘇酒的金甌永固杯,以及刻有“萬年青”字樣的毛筆,皇帝先用硃筆,再換墨筆,寫一些吉祥語,祈一年之福。

隨後皇帝到宮廷專屬的滿族神廟“堂子”祭天。祭完堂子,皇帝與皇后去坤寧宮祭神,與王公大臣同吃祭神肉。之後皇帝到奉先殿祭奠祖先,再率王公大臣到慈寧宮向皇太后行朝賀禮。天明時分,皇帝在中和韶樂聲裏升座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朝堂賀歲,這叫做“大朝”。早晨八九點鐘,大朝結束,皇帝到內廷乾清宮受家人賀禮。

事實上從雍正開始,皇帝已經很少居住在紫禁城,而是長居北京西郊的圓明園。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這幾朝皇帝都是在紫禁城裏過完年,正月十五前就搬回圓明園住。太后、后妃、皇子、公主等家屬,也隨着搬進園子。等到入冬後,再由圓明園搬回皇宮。每年兩次遷居,當時稱爲“大搬家”。

宮廷大戲也是節日的重要內容。乾隆愛戲,各種重大節令和宮內慶典,都要演戲。歷史學家翦伯贊在他的《清代宮廷戲劇考》中推算,乾隆時期“南府”“景山”兩個宮廷劇團的人數在三千左右。

閒暇:乾隆的嗜好

下午五點前後,下了班的乾隆皇帝從他辦公室——勤政親賢殿西邊的小門進了三希堂。這是養心殿前殿最西側的一間小室,乾隆在這裏獨自賞玩最愛的書畫器物。“三希”是他最珍愛的三件法書——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乾隆初年,內府收藏的歷代書畫已超過萬件。乾隆命大臣對這些書畫仔細鑑別,遴選佳品編目,稱爲《石渠寶笈》,共四十五卷。“石渠”的名字,來自漢代宮廷藏書的石渠閣。《石渠寶笈》按照書畫作品的收藏陳設地點,也就是宮中各殿座來編排。按照寶笈記載,存有書畫最多的地方是乾清宮、養心殿、三希堂、重華宮、御書房以及圓明園、避暑山莊等處。

乾隆酷愛書畫,除了鑑賞古畫,還常在處理政務之餘,到御花園東鄰北五所的頭所如意館看宮廷畫師作畫。

清宮書畫古董收藏的來源,首先是進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逢年遇節或是萬歲壽辰,各地官員臣子必有貢獻。其次是罰沒物品。大臣或庶民犯法,皇帝有查抄其私人財產的特權。再就是皇帝出資購買。

三希堂分裏外兩間,各只有四平方米左右。窗下的外間是真正的三希堂,裏間是小歇整理之用的過間。一日忙碌之後步入三希堂,窗前炕牀盤坐,玩味古董書畫,揣摩古人筆意,幾可忘我。紫禁城之大,三希堂區區斗室,卻是乾隆皇帝最爲寬闊的精神空間。

晚上七時後,乾隆進晚點或酒膳,而後撚佛珠誦唸佛經一通,就該沐浴入寢了。

宮闈:帝王的私生活

帝王私生活直到今天仍是平常市井所好的談資。然而由於“內言不出”的儒教原則,所有宮廷正式檔案中找不到乾隆私生活的只言詞組。真正的清史學者也只能以間接史料、民間說法之類的碎片資訊,試圖分析和拼湊出對史實的理解。這樣的理解自然有各種不同版本。

已經退休的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宮廷史專家苑洪琪在《清代皇帝的日常生活》中寫道:“平時皇帝不能到妃嬪宮內過夜,若要哪位后妃侍寢,只能把她們召到皇帝寢宮。晚上召幸誰,則由皇帝在晚膳時翻牌而定。后妃們每人都有個綠頭牌,早在選秀女時,應選女子將姓氏旗籍書於竹籤牌上,以備皇帝挑選。竹籤牌的頭上染有綠漆,故名綠頭牌。被召幸的后妃,當晚不再回自己的寢宮,但也不能整夜陪侍皇帝,而是在另一間暖閣的寢牀上入寢。”

而社科院文博中心主任吳衛國在著作《乾隆一日》中,則記述乾隆皇帝就寢之前,太監呈上“承幸簿”,簿上已劃去生病或生理期的妃嬪,餘下由皇帝挑選。乾隆用手指在名冊上示意,而後太監直奔後宮,把所選妃子背到御榻前。宮中規矩,較低品級的妃子侍寢,必須在一定時間內離開,時辰一到,太監就在窗外高聲提醒反覆催促,“這無疑是十分掃興的”。

晚上八點,是皇帝應當就寢的時間。早睡早起是清室家訓,爲的是“吸天地陰陽之正氣”。子時,新的一日將要開始。皇帝已在夢中,六部送奏摺的辦事員到了東華門等候開門,坤寧宮朝祭上的“薩滿太太”,也已經坐着驢車進神武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