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馬謖之所以在山上安營紮寨,主要是因爲哪三個原因?

馬謖之所以在山上安營紮寨,主要是因爲哪三個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馬謖在街亭旁邊山上安營紮寨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馬謖在山上安營紮寨有下列三個原因。

其一,馬謖考慮到敵衆我寡。

面對蜀漢的節節勝利,魏明帝曹叡重新啓用司馬懿,讓他和張郃星夜馳援。司馬懿和張郃一共率領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奔赴街亭要塞,另一路辛毗、孫禮二人帶領五萬軍隊,幫助曹真守衛郿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及張郃的軍隊大約有20萬人,而馬謖和王平只有2.5萬精兵,和曹魏軍隊相差十倍左右,即使再加上街亭東北的列柳城高翔1萬大軍和魏延本部人馬(約5000到1萬),還是和司馬懿的20萬大軍相差懸殊。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生平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

馬謖之所以在山上安營紮寨,主要是因爲哪三個原因?

因此,敵衆我寡,曹魏軍隊是馬謖軍隊的近十倍,如果在當路五道口攔截魏軍,十個魏兵打一個蜀軍,即使傷亡比例是五比一,即損失10萬魏軍,就可以把馬謖的2.5萬軍隊消耗殆盡.街亭是軍事重地,司馬懿深諳兵法,比諸葛亮知道街亭的重要性,即使付出再大的代價,他也會強行奪取街亭。而曹魏國力、兵力比蜀漢強太多了,根本不怕和蜀漢打消耗戰,司馬懿之類的梟雄,只要戰爭結果,不看過程,也不計較士兵傷亡情況。

馬謖之所以在山上安營紮寨,主要是因爲哪三個原因? 第2張

其二,馬謖考慮到街亭山上易守難攻。

馬謖知道敵衆我寡,敵方二十萬大軍,還有司馬懿父子三人、名將張頜,自己如果在五道口和魏軍血拼,自己全軍覆沒事小,沒完成恩師諸葛亮交代給的任務事大。因此,馬謖選擇了街亭右側的山上,準備山上憑險據守。兵法雲:制高點是兵家必爭之地,誰控制了制高點,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半隻腳踏進了成功的大門。因此,馬謖率軍到達街亭後,仔細觀察街亭地勢,經過深思熟慮後,否定了諸葛亮和副將王平的五道口安營紮寨建議,決定在街亭旁邊山上以逸待勞。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

馬謖之所以在山上安營紮寨,主要是因爲哪三個原因? 第3張

其三,馬謖考效仿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馬謖在自幼熟讀兵法,聽着“兵仙”韓信的背水一戰故事長大的。面對必敗局勢,他看到街亭旁邊的山上,四處不相連,地勢險要思慮再三,決定效仿韓信背水一戰,自己來個“背山一戰”,心裏想着一戰成名,向偶像韓信看齊。平心而論,馬謖和韓信面對的情況非常相似,都是敵衆我寡,兵力相差懸殊,只有出奇制勝或抱着必死的決心來和敵人戰鬥,纔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韓信背水一戰勝了,一戰成名,成爲教科書式的兵法大家,而馬謖敗了,敗得一敗塗地,自己也被恩師諸葛亮揮淚斬殺。表面看,韓信和馬謖遇到的情況相同,都是面臨敵衆我寡、敵強我弱、面臨絕境,結果卻大相徑庭。這是由於馬謖紙上談兵,不懂得時勢變化,才自食惡果。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