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湖南皮影戲的歷史有多悠久?形成於哪個朝代?

湖南皮影戲的歷史有多悠久?形成於哪個朝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湖南皮影戲,舊稱“燈戲”、“影子戲”或“燈影戲”,那麼皮影戲的歷史有多悠久?形成於哪個朝代?傳說始於漢,盛於宋,但據考證,它形成於明朝萬曆(1573-1619)年間,流行於長沙、湘潭、瀏陽、望城、寧鄉等地。

湖南皮影戲源遠流長,且廣泛流傳於湖南民間。據傳起源於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現有的史料可考爲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臺藝術——中國皮影戲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涵蓋了中國南方皮影的主要特徵;在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保留的傳統劇目有數百種,流派有:長沙皮影、澧縣皮影、衡山皮影、常寧皮影等。

湖南皮影造型生動誇張、優美洗練;雕刻刀法豐富,虛實結合,簡繁映襯,美學風格與中國北方迥然不同。其表演細膩傳神,動作性強;角色行當齊全,各行當又有細分,如旦角又分青衣、花旦、瑤旦、刀馬旦、閨門旦等,且各有各的皮影表演程式。湖南皮影戲的創作歷來有注重角色性格的塑造,強調戲劇衝突,劇目中蘊含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的傳統。

湖南皮影戲主要流行於湖南省長沙市和衡陽市,益陽、常德、湘潭等地也有演出。現僅遺存於長沙、衡陽兩地。長沙與衡陽,均爲湘江干流上最主要的城市,在水路交通發達的農業時代,它的經濟、文化在湖南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在經濟、文化上對湖南的影響顯而易見。皮影戲,是光和影的藝術,它是城市夜生活的產物,是城市休閒文化的必然結果。因此,它首先出現在古代的長沙和衡陽,並非偶然。

湖南皮影戲的歷史有多悠久?形成於哪個朝代?

皮影戲是我國戲劇藝術文化中的瑰寶,湖南皮影戲作爲其中的一支,它是楚文化的活化石。在其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它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並真實地反映了各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況。它以獨特的唱腔、精湛的繪畫與雕刻技藝贏得了大多數觀衆的喜愛。除了它本身的外在美與內容美之外,在娛神娛人方面,以及對人的教育和國家的穩定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清光緒以前,皮影戲的影人是用牛皮鏤空製作的,花紋粗糙,也無色彩,後來經過藝人努力,改用7層皮紙做的襯殼來製作,並雕刻出各種花紋,着上色彩,同時根據故事中的影人形象,配有人物臉譜。影人一般7寸左右。

長沙皮影戲用湘劇和花鼓戲唱腔,一般爲三人班,3人都具有吹打彈唱的藝術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別。整本必加登場戲;散句必加雜戲。解放前,長沙廟宇甚多,大廟及會館都建有戲臺。在這些地方,長沙皮影戲常演壽期戲,如二月初二的土地戲,三月十五的財神戲等。

另外,在街巷鄉間,如某家失火,就演兩本影子戲以謝火神;農村秋收後,就演“禾苗戲”。農閒時,就演整本,一家一本,一個屋場連一個屋場,連續演一個多月。整本的節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滸傳》、《岳飛傳》、《楊家將》等。散句的節目有《五更勸夫》、《山伯訪友》、《小姑賢》、《哪吒鬧海》等。藝人在演這些散句時,必加雜戲,即選取一些發生在觀衆中的趣聞秩事,編排成戲,插在中間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