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泰山皮影戲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泰山皮影戲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泰山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泰山皮影又稱人子戲、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製成,故又通稱驢皮影,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泰山皮影戲的演出方式是立設影幕,俗稱影窗,演員在窗內操縱影人做各種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時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燈光、佈景、音樂等的烘托。

乍一看,皮影與雜耍無異,不過幾個鏤空的皮人兒被人比劃。可你不要小瞧了這幾個小人兒,唱起整本的大戲來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熱鬧唱啥。在早時泰山腳下的皮影戲班有十幾個,活躍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歡迎。

表演形式

中國皮影的表演方式繁多,但一般都需要多人進行合作演出,皮影界流傳“七緊、八鬆、九消停”的諺語,意思是在表演皮影戲時,通常需要八個人通力合作,如果是七個人的話整個後臺就比較緊張了,如果有九個人的話,那就有人閒着。

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最爲獨特,一臺戲最多需要兩個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縱影人表演,必要時一個人演出一臺戲,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絕活:“十不閒”。所謂“十不閒”指在皮影戲表演時,“腦中想着詞,口中唱着曲,手裏舞着人,腳下踩着槌”,把全身都調動起來,一個人身兼數職獨自完成一整臺戲的演出,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當厚的表演功底。

泰山皮影戲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十不閒”有1700多年的歷史,據中國文化部統計,皮影“十不閒”絕技在中國就只有泰山皮影的第6代傳承人範正安先生一人完整的繼承和保留下來。

發展歷程

泰山皮影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古籍《韜檮杌閒評》中就有關於其記載,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民間“登泰山不看泰山皮影戲不成遊也,不看影戲不知禮義”的諺語。

泰山皮影經過歷代傳承,不斷髮展和完善,於2007年首批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這種傳統的戲劇表現形式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並接連獲得了“文化遺產獎”、“中國文聯民間藝術博覽會最佳表演獎”等獎項,在2007年北京舉辦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上,泰山皮影獲得了最高獎項《中國文化部文化遺產日獎》泰山皮影被譽爲泰山文化的“活化石”多次爲國家、省、市領導人以及國內外重要客人和旅遊團體進行專場演出。

2011年被收進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皮影”名錄。當時的“十不閒”絕技唯一傳承人範正安也被評爲“中國非遺優秀傳承人”、“山東省十大優秀非遺傳承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