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楚國在春秋末年差點被滅國,當時是怎麼回事呢?

楚國在春秋末年差點被滅國,當時是怎麼回事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國,又稱荊、荊楚,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前506年,秦國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這位客人的到來,瞬間將整個秦國,推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這位客人名叫申包胥,他是楚國的一個大臣。就在申包胥來到秦國之前,楚國那邊剛剛發生了一場劇變:以兵聖孫武爲首的吳國,五戰五勝,從吳楚兩國邊境,一口氣攻入楚國腹地,最後更是攻佔了楚國王都。

此時的楚國,顯然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如果繼續打下去,楚國鐵定會被滅國。要是那樣的話,後來也就沒有什麼戰國七雄當中的楚國了。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楚國大臣申包胥,不遠千里,從楚國來到了秦國王都,向秦國求救。當時在位的秦哀公,恰好是楚國這邊楚昭王的外公。所以申包胥認爲,秦國一定會出兵,前去救援楚國。

然而,當申包胥抵達秦國王都之後,得到的回覆卻是秦國拒絕出兵。被拒絕之後的申包胥,不禁陷入了絕望。因爲他知道,當時除了秦國之外,絕沒有第二個諸侯國,有能力去拯救楚國了。只要秦國不出兵,楚國幾乎可以說是必亡無疑。

楚國在春秋末年差點被滅國,當時是怎麼回事呢?

所以,在得到被拒絕的回覆之後,申包胥依然沒有離開秦國王都,而是站在秦國王城之外,嚎啕大哭。據說是在不吃不喝的狀態下,一口氣哭了七天七夜,引來了大量秦國人圍觀。

就這樣,七天之後,秦哀公終於被申包胥感動,決定發兵救楚。此後,在秦國援兵的幫助下,楚國很快發起了反攻,最終將吳國軍隊趕出了楚國,避免了亡國的下場。

這個故事,叫做‘申包胥哭秦庭’。在春秋後期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性事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件事的結果,幾乎決定了後來戰國時代的格局。如果申包胥成功搬來了救兵,楚國就能繼續存在。而如果申包胥失敗了,楚國估計就肯定沒有了。

不過,回顧這個故事,我們也不禁會產生一些疑問:春秋時期稱霸一時的楚國,爲什麼會淪落到被吳國這個新興國家,差點滅國的地步呢?申包胥去秦國求救,爲什麼秦國最開始不同意出兵,後來又同意了?難道真的是被申包胥感動了?而申包胥的這次求救,後來對歷史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想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楚國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歷史開始說起。

楚國的歷史,最終可以追溯到商周交替的時候。據說當年武王伐紂的時候,楚國的先祖還曾帶着一支小部隊,前去幫周武王打過仗。不過當時的楚國先祖,也不是什麼諸侯國領袖,只是南方一個普通的小部落而已。

正是因爲自身規模太小,所以後來周朝分封諸侯的時候,僅僅只是給了楚國一個子爵的爵位而已。按照西周時期的爵位制度,子爵僅高於男爵,已經是所有諸侯國當中最低等的存在了。

後來,在整個西周時代,楚國就開始在南方茁壯成長,逐漸成了一個大國。而隨着楚國逐漸壯大,楚國也開始不滿足於子爵這個爵位,曾經向周王室請求,給自己升爵。當然,以周王室的小氣勁,結果肯定是不會給的。所以楚國後來一氣之下,乾脆直接稱王,讓自己和周王室平級了。

這就是爲什麼,春秋時代其他諸侯,都是各自稱公稱侯,唯有楚國敢自稱是王的原因。

楚國稱王之後,周王室自然是暴怒。但問題是,周王室此時已經逐漸衰落,再也不復當年的強大。再加上楚國地處遙遠,周王室也不可能跨越千里去征討楚國。所以在這之後,楚國稍稍認慫了一下,這事也就算是過去了。

不過,稱王這件事,卻讓楚國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自身實力纔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所以,從西周末期開始,楚國開始拼了命地擴張。反正南方當時都是所謂的不毛之地,最多也就是一些部落存在着。所以楚國在西周末期以及春秋初期的擴張,幾乎可以等於是跑馬圈地。

就這樣,到了春秋初期的時候,隨着周王室再也無法壓制天下,各大諸侯國開始爭霸,一個屬於楚國的時代,就此到來。

春秋初期,當時楚國還沒有那麼強大。雖然地盤不小,但因爲楚國的地盤都在南方,而春秋時代中原的主要重心,還是在黃河流域,所以楚國的人口其實並沒有那麼多。這個特點,爲後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很多事情,都埋下了一個伏筆。

在楚國不斷壯大的過程當中,齊國首先稱霸,成了列國之中的頭號強國。不過,齊國的這個霸主之位,並沒有保住多少年。因爲齊桓公去世之後,齊國就開始內戰,國力消耗極爲嚴重。所以齊國衰落了之後,當時包括楚國在內的幾個大國,就開始準備衝刺霸主之位,想要成爲新的霸主。

而齊桓公去世的十多年裏,楚國擊敗了宋國,逐漸將勢力範圍向北方擴張,得以正式參與爭霸戰爭。而另一箇中原大國晉國,則是在西邊堵住了秦國,直接導致秦國在整個春秋時代,都無法東出。至於齊國,雖然內亂被逐漸平定,但此時已經失了先機。當齊國再想發展的時候,就難免會受到晉國和楚國的聯手壓制。

所以在春秋中期的時候,中原地區九成以上的戰爭,基本上都是圍繞着晉楚這兩個大國的爭霸來進行的。

在這種混戰狀態下,晉國那邊,晉文公登基。晉文公掌權之後,忽悠秦國一起去打楚國。在秦國和晉國的聯手夾擊之下,楚國自然節節敗退,所以晉文公就成了齊桓公之後,第二位春秋霸主。

不過,好景不長,打了幾年之後,秦國那邊就反應過來了。秦國之所以願意幫助晉國,自然不是因爲兩國友好之類的原因,而是爲了想要拿到一條東出通道。之前秦國從晉國這邊想了各種辦法,都沒能成功。而晉文公登基之後,則是忽悠秦國,說秦晉兩國一起打垮楚國之後,秦國可以從楚國那邊拿到通道,所以當時在位的秦穆公,纔會聯合晉國一起進攻楚國。

但雙方打得時間長了之後,秦穆公就發現事情不對了。爲什麼秦國一直在出力,楚國也被打敗了,但最後秦國依然沒有拿到東出的通道,反倒是把晉文公送上了霸主之位呢?最重要的是,當時秦國忽然發現,如果晉國真的消滅了整個楚國,那就等於是徹底獨霸整個中部區域,以後秦國就註定不可能再東出,甚至有可能直接被晉國給滅掉。

楚國在春秋末年差點被滅國,當時是怎麼回事呢? 第2張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自從秦穆公晚年開始,秦國開始修改國策,改爲聯楚抗晉。秦國想要保證自己不被滅,首先要保證前面有一個個頭更大的楚國,頂住晉國的進攻。

而楚國這邊,因爲地處南方,人口處於劣勢,所以在晉楚爭霸的大部分時間裏,都是被晉國壓着打。只有楚莊王在位期間,楚國內部團結一致,曾經短暫地壓制過晉國。但楚莊王去世之後,晉國很快又佔據了上風,繼續壓制楚國。

如此,晉楚兩國打了半個世紀之後,逐漸意識到一個新問題:晉國國力最強,楚國想要以弱勝強,滅掉晉國,基本不現實。而楚國這邊,地域廣袤,擁有超大的戰略縱深。晉國就算能夠壓制楚國,也註定無法直接滅了楚國。

正是基於這樣的矛盾,後來晉國就想出了一個特殊的辦法,那就是直接在楚國東方,扶持一個新的強國,幫着晉國一起進攻楚國。如此一來,楚國無法集中精力對付晉國,分兵兩路,肯定會被逐漸削弱。

而這個被晉國挑中的國家,就是春秋後期崛起的吳國。

在被晉國挑中之前,吳國只是東南地區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據說在整個春秋初期,都沒參與過中原地區的交流。不過,晉國挑中吳國之後,就開始對吳國進行全方面的援助,除了手工業和農業方面的援助之外,晉國甚至還派了一支完整的軍隊,幫吳國訓練軍隊。

就這樣,在晉國的幫助下,吳國徹底強大起來,成了楚國東方的一顆大雷。

而楚國這邊,見到吳國強大起來之後,也開始用了同樣的方法,在吳國身旁扶持了一個越國,希望越國可以牽制吳國,分擔楚國的壓力。隨着吳越兩國的崛起,春秋歷史也終於開始步入了後期。

與此同時,吳越兩國崛起之後,晉楚兩國又有了新的動向。晉國這邊,因爲連續打了一百多年,再加上國內士大夫家族掌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所以晉國就開始有了停戰的念頭。反正吳國已經崛起,可以替代晉國襲擾楚國。等到楚國被削弱到一定程度之後,晉國再出手摘桃子就是了。

而楚國這邊,經過連年的征戰之後,再加上吳國的騷擾,早已經疲憊不堪,自然也想休戰。

至於其他中原小國,在兩大巨頭的爭霸戰當中,厭戰情緒更是到了極點,大家都想停戰。既然大家都想停戰,那議和自然也就被提上了議程。所以,公元前546年,晉楚雙方召開會盟,把其他小國也一起拉來,大家一起簽訂了和平協議。

這份和平協議簽訂之後,接下來整整四十年的時間裏,晉楚雙方都沒有再進行正面戰爭。

隨着晉楚雙方停戰,中原腹地的戰爭,幾乎消泯。

但同時,新崛起的吳越兩國,卻不願意停戰。吳國依然繼續襲擾楚國,越國則是襲擾吳國。這也是爲什麼,春秋後期的戰爭,主要是以吳越兩國爭霸爲核心的原因。

楚國這邊,雖然簽訂了停戰協議,但國內的矛盾依然還是存在的。當時的楚國,因爲開國時間過長,國內矛盾已經愈演愈烈。古代王朝週期律,可不僅僅適用於秦朝之後的朝代,也適用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

從春秋初期開始算起,此時的楚國,已經走過了兩百多年的歷史,自身早就進入了衰退期。國內貴族和平民之間,矛盾更是無可調和。雖然當時沒有農民起義這個說法,但楚國內部的內耗,還是極爲嚴重。再加上吳國的騷擾,所以在這四十年當中,楚國的國力非但沒有大的恢復,反倒是有些江河日下了。

如此,到了這四十年中間的一段時間裏,楚國這邊換上了一位新王,叫做楚平王。

這位楚平王,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奇葩的國君。要說他是昏君吧,他確實有點能力。

楚平王即位之後,雖然沒能扭轉楚國衰落的趨勢,但同時也確實對外做了很多事情,外交搞得不錯,重新得到了幾個諸侯國做小弟。而且對於國內,楚平王也非常敏感,除了讓楚國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之外,還嚴防某個權臣過於勢大,出現晉國那邊‘士大夫掌權’的現象。

可要說他是一個明君吧?那也確實太玷污明君這個詞了。楚平王在位期間,曾經做過好幾件爲後世詬病千年的事情。不是最極品的昏君,是絕對做不出這樣的事情的。

第一件事,叫做掉包兒媳。楚平王即位之後,當時秦楚兩國,都有加深友好關係的打算。所以當時秦國在位的秦哀公,就把自己的女兒送到了楚國,打算嫁給楚平王的兒子,也就是當時的楚國太子。

但結果,這位秦國公主到了楚國之後,楚平王聽說她長得好看,乾脆直接弄了一出掉包計。把一個婢女嫁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則是娶了那位秦國公主。後來,楚平王還和這位秦國公主,生下了一個孩子,這就是後來的楚昭王。

第二件事,便是重用奸佞,濫殺忠臣。當時楚國朝堂上,有個奸臣叫費無極,對於這個奸臣,楚平王堅決重用。

同時還有一個叫伍奢的忠臣,多次勸阻楚平王,楚平王惱怒之下,直接殺了伍奢全家。伍奢全家上下,只有他的二兒子伍子胥逃過一劫,最後去了吳國那邊。

到了吳國之後,伍子胥更是拼命幫吳國強大起來,還幫吳國招攬了孫武這樣的奇才,爲的就是想要藉着吳國替他復仇。

另外,還有那位被掉包媳婦的可憐太子,後來也被楚平王逼走,逃離了楚國。

就這樣一個國君,要是還能把楚國治理好,那纔是怪事呢!

楚國在春秋末年差點被滅國,當時是怎麼回事呢? 第3張

正是楚平王在位期間,吳國進一步強大了起來,甚至到了足以和楚國正面抗衡的地步。不過,楚平王比較幸運,死得比較早。還沒等吳國徹底強大起來的時候,他就去世了。而楚平王去世之後,他的幼子楚昭王即位。所有的禍患,就都被楚平王留給自己的兒子了。

楚昭王登基這一年,僅僅只有八歲而已。一個八歲的孩子,自然無法治國理政。所以楚昭王即位之後,楚國的大權很快就落入了楚國令尹子常的手裏。所謂令尹,也可以理解成是其他朝代的宰相,基本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個名叫子常的令尹,也是一個奇葩。要說他是壞人吧,他掌權之後,既沒有威脅幼主楚昭王的地位,同時還幹掉了費無極這樣的奸臣。可要說他是一個好人吧,他又特別貪財,貪婪無度。正是因爲他的貪婪,後來差點把楚國給推到萬劫不復的境地

楚國這邊,隨着楚昭王少年登基,令尹子常掌握了大權,楚國內部自然會出現主少國疑的情況。

楚國原本就已經十分衰落,此時又遇上這種局面,可謂是雪上加霜。而旁邊的吳國,眼見楚國出現這種情況,自然也不會善罷甘休,當即派兵進攻楚國。

客觀來說,如果吳國此時能夠持續進攻的話,楚國絕對會有大麻煩。

但問題就在於,兩國剛剛開戰之後不久,吳國那邊就出問題了。

之前叛逃去吳國的那位伍子胥,到了吳國之後,並沒有追隨吳國的國君,而是追隨了吳國的一個公子。

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伍子胥幫這位公子,找了一個刺客,刺殺了吳國國君,然後扶持這位公子上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王闔閭。而那樁著名的刺殺案,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

因爲這場刺殺案,吳國暫時無力對外發動戰爭,所以楚國暫時倖免於難。不過,吳王闔閭的上位,對於楚國來說,卻反倒是一個更大的災難。因爲闔閭上位之後,就註定要重用伍子胥。而伍子胥作爲楚國的叛逃官員,對楚國可以說是瞭如指掌。

如此一來,吳國想要進攻楚國,自然就更容易了。

闔閭登基的這一年,是公元前515年,此時距離楚國王都被吳國攻破,還差九年。

闔閭登基之後,伍子胥自然更加賣力地幫吳國發展,後來還幫吳國招攬了孫武這樣的奇才。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裏,吳國越來越強,軍隊戰鬥力更是一路飆升。

反觀楚國這邊,主少國疑的局面依然在持續,國力越來越弱。再加上有子常這麼一位貪財的令尹,不斷貪污受賄,楚國內部很快就被搞得烏煙瘴氣,衰落到了一個臨界點。

而到了這個臨界點之後,真正引爆所有問題的,也正是令尹子常。

公元前510年,唐國和蔡國的兩位國君,前來朝見楚王。這兩個國家,都是楚國的小弟。雖然楚國如今有些衰落,但在楚國面前,唐國和蔡國實在是太過弱小,自然也不敢妄動。對於朝見這種事情,更是不敢有任何馬虎。

然後,在朝見楚王期間,身爲令尹的子常,忽然就看上了兩位國君的車馬和玉佩。

當時也不知道子常是怎麼想的,貪財竟然貪到了這個份上。在國內貪也就罷了,竟然還去勒索兩位國君,要他們交出車馬和玉佩。

兩位國君爲了自己的面子,自然不肯答應,所以就誓死不從。於是接下來,子常便利用自己的執政優勢,誣陷他們可能會作爲吳國的嚮導,進攻楚國,直接把他們關了三年。

一個楚國令尹,竟然爲了貪財,把另外兩個國家的國君,關了整整三年,期間還不忘勒索更多的財物。這種事情,放眼整個中國歷史,恐怕也不多見了。

三年之後,得到大量財物的子常,終於算是心滿意足,放了兩位國君。

楚國在春秋末年差點被滅國,當時是怎麼回事呢? 第4張

而唐蔡兩國的國君,受到這樣的奇恥大辱之後,自然不肯善罷甘休,回國之後,就直接聯繫了晉國那邊,打算舉國倒向晉國。

這件事,成了引爆所有問題的導火索。

之前四十年當中,晉國一直置身事外,看着吳國和楚國廝殺。當然,這主要也是當時晉國內亂,對內需要解決士大夫掌權的問題,無力對外征戰。不過,隨着唐蔡兩國倒向楚國,此時晉國忽然發現,此時楚國已經成了光桿司令。

原本在晉國的壓制下,楚國的小弟本來就不對。如今連最後的唐國和蔡國,都倒向了晉國,楚國自然就成了光桿司令。而且,多年的削弱之後,此時楚國自身的力量,也是十分衰落。所以,此時的晉國高層,終於達成共識,可以重新啓動對楚國的戰爭了。

於是,接下來,晉國開始公開舉行會盟,召集了十七個小國舉行會盟。除了秦國以及吳越兩國之外,當時幾乎所有有名有姓的諸侯國,包括齊國在內,都參加了會議。會議期間,除了公佈楚國欺負唐蔡兩國的事情之外,自然也要往楚國身上,多潑一些髒水。總之,最後楚國成了一個引起大家公憤的角色,大家一致決定,聯手討伐楚國。

所以接下來,楚國就開始被晉國聯手十七個諸侯國圍毆。就算是巔峯時期的楚國,都未必能扛得住這種打擊,更何況如今已經衰落的楚國?所以接下來,十八國聯軍長驅直入,很快就攻破了楚國的防線。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不管怎麼看,接下來都應該是晉國滅楚纔對,那爲什麼後來攻入楚國王都的,反倒是吳國呢?這就要感謝晉國內部的矛盾了。

當時晉國內部,也存在諸多派系,幾個士大夫家族分別掌權,彼此之間矛盾重重。之前之所以會同意晉國攻楚,是因爲在滅楚這件事上,幾個士大夫家族的利益比較一致。但如今開戰之後,幾個家族自然都想爭取更多的利益。

在這其中,有一個士大夫家族的家主,竟然直接公開向蔡國索賄。人家的理由也很充分:我們晉國這次是替你們拔份,你們出點血也是應該的。而蔡國這邊就很倒黴了,之前被楚國勒索了一通,國君還被關了三年,如今又被晉國執政大夫索賄,簡直是倒黴到家了。

這件事,在聯軍當中迅速發酵,很快就引起了大家的強烈不滿。而且,其他諸侯國也都知道,一旦晉國徹底滅掉了楚國,那就可以徹底稱霸天下了。接下來,晉國會不會順手滅掉其他諸侯國呢?顯然,誰都說不準。

所以,在初期取得勝利之後,聯軍內部開始矛盾重重,誰都不願意再充當進攻楚國的主力。而楚國這邊,則是藉着這個機會,再次組織了防線,擋住了聯軍的下一次進攻。

就這樣,這場十八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戰爭,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過,這場戰爭,顯然極大消耗了楚國的國力。戰爭剛剛結束之後,之前被欺負的唐國和蔡國,就湊到了一起。兩國一致決定,絕對不能讓楚國翻過身來。一旦楚國翻過身,倒黴的肯定是他們兩國。所以這時候,他們急需找一個新的強國,來幫他們滅楚。

這一次,兩國就找到了吳國。

此時的吳國,自然也有足夠的能力,去進攻楚國。至於之前爲什麼晉國攻楚的時候,吳國沒來,史書上沒給出明確答案。但後世史學家分析,應該是晉國不希望吳國繼續壯大,威脅自己的利益,所以並沒有找吳國來開會。

但如今,唐蔡兩國既然已經找上門來,吳國自然不可能再錯過機會了。

所以,這一年夏秋之交,十八國聯軍剛剛退兵。十月,吳國大軍便在孫武的領導下,兵鋒直指楚國邊境。

剛剛經歷過一場大戰的楚國,此時面對吳國大軍的進攻,自然是擋不住的。所以接下來,吳軍五戰五勝,直接打到了楚國王都。

楚國在春秋末年差點被滅國,當時是怎麼回事呢? 第5張

面對來勢洶洶的吳軍,楚國這邊也知道,據守王都根本就守不住,所以楚昭王只能拋棄王都,就此開始逃往。

在逃往的路上,楚昭王一行人,還遇到了強盜。就連楚昭王本人,都差點被強盜所殺。最後,在身邊忠臣的保護下,當時年僅十八歲的楚昭王。後來楚昭王逃到了鄖國,鄖國也要殺他,所以楚昭王就只能再次出逃,逃往隨國。

此時的楚國,顯然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甚至可以說是已經亡國了。之前楚平王的所有倒行逆施,此時都應在了楚昭王的身上。在逃難過程當中,沒有人知道,楚國的未來會如何。

或許,楚國馬上就會徹底被消滅了吧?

就是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時候,楚國大臣申包胥,主動站了出來,前往秦國去搬救兵。此時中原所有諸侯國,都站在晉國那邊,只有越國和秦國,還有可能幫助楚國。不過,此時越國還沒那麼強,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局面。唯有秦國出兵,能夠徹底挽救楚國。

之前楚昭王在位的十年裏,申包胥其實並不是太過重要的角色。因爲當時是令尹子常掌權,楚國高層基本上都是子常身邊的人。而申包胥本人品性清高,早年更是和伍子胥交好,自然也就得不到重用了。

但到了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卻恰恰是申包胥這種之前不重要的角色,站出來拯救所有人。

而像令尹子常那樣的位高權重之人,卻只能把楚國推向深淵。

不得不說,歷史有時候,真的很諷刺。

接下來,當申包胥抵達秦國之後,就有了開頭提到的那些故事。申包胥剛剛抵達秦國之後,得到的恢復很簡單,只有拒絕出兵。而申包胥在秦國王都哭了七天,最終感動了秦國人,所以秦國人才願意出兵。

這個故事,在正史上就是這麼寫的。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的話,我們會發現,在申包胥痛哭的那七天當中,其實應該發生了很多史書上沒有記載的事情。

首先,申包胥剛來的時候,秦國爲什麼不願意出兵?

秦國這邊,自從秦穆公開始,已經多年和楚國交好,聯楚抗晉。要不然之前秦哀公,也不會把自己的女兒嫁到楚國。不過,這些關係,都是出於兩國的利益,談不上什麼個人感情。在國家利益面前,哪怕是秦哀公的個人感情,也要進行讓步。

別看此時的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孫。但真要計較起來,這段親情關係,在國家利益面前,什麼都不算。

而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只有兩個選擇:出兵和不出兵。這兩個選擇,都是各有利弊的。選擇出兵,大概率可以幫楚國趕跑吳國,繼而幫楚國復國。只要楚國存在,晉國就只能繼續壓制楚國,秦國的壓力就會小很多。但同時,這對秦國來說,沒有任何其他的好處。

而如果秦國不出兵,坐視楚國被滅的話,接下來秦國同樣可以做很多事情。楚國地盤很大,在這場楚國被滅的盛宴當中,吳國不可能獨吞楚國,秦國作爲最近的鄰居,肯定可以吃下很大一塊蛋糕,說不定可以趁勢拿下東出的道路,實現多年的夢想。但同時,楚國倒下之後,下一步秦國的壓力就會很大,說不定會被晉國直接針對。

這兩個選擇,都是各有利弊的。所以在那七天當中,秦國高層應該是在一直吵架,圍繞着要不要出兵這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

與此同時,申包胥哭了七天,讓更多的秦國人,對楚國心生憐憫,援助楚國的聲音,自然也就越來越大。所以後來,當出兵的聲音,大過不出兵的聲音之後,秦國的決定自然就改變了。

至於說秦哀公被申包胥感動,這個理由或許也有一些原因,但絕對不是重要原因。在國家利益面前,個人的情感,絕對可以忽略不計了。

不管當時秦國這邊,到底是怎麼考慮的。總之,當秦國決定出兵之後,歷史瞬間就走向了不一樣的一個岔路。

楚國在春秋末年差點被滅國,當時是怎麼回事呢? 第6張

在秦國出兵的同時,越國那邊也同時發力,襲擊吳國後方。當時吳國已經是傾巢出動,國內空虛至極,所以越國很快就節節大勝,逼得吳國不得不撤兵。而秦國這邊,因爲剛剛參戰,戰力充沛,自然可以迫使吳軍後撤。

至於晉國那邊,此時正忙着內亂,幾家士大夫斗的你死我活,根本沒空去管楚國這邊的事情,所以也不會來參戰。

最關鍵的是,當時楚國的百姓,都支持楚國復國。因爲吳軍進入楚國後,一路燒殺搶掠。尤其是在楚國王都,更是做出了很多暴行。伍子胥直接從墳墓當中,把那位已經死了十年的楚平王挖了出來,當衆鞭屍。連伍子胥都這樣做,其他吳國士兵,自然也是有樣學樣,對楚國王都進行了洗劫。

從伍子胥的角度來說,這算是復仇。但從楚國百姓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一場浩劫了。

這些事情,直接導致當時的楚國百姓,反吳情緒日益高漲。羣衆基礎比較好,外有援軍,敵國的國內又遭遇襲擊,在這種情況下,吳軍自然只能撤退,楚國也得以順利復國了。

就這樣,楚國最後有驚無險,度過了這次難關,順利復國。而申包胥本人,也因此成爲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愛國者,名垂青史。

也正是因爲這場瀕臨滅國的劫難,此戰之後,楚國內部的很多舊勢力,被清除一空,楚昭王也得以掌權。所以後來,楚國就沒有出現士大夫架空國君的情況。反觀中原諸國,晉國被三家分晉,齊國被田氏代齊。而楚國這邊,卻避免了這種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場浩劫,對楚國而言也算是因禍得福了。後來,楚昭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最後導致楚國逐漸中興,跌跌撞撞走入了戰國時代。正是因爲楚昭王和後面幾位楚王的努力,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楚國又變成了一個大國。

而秦國這邊,雖然沒有得到太多好處,但楚國沒有倒下,本身就已經是一個最大的好消息了。因爲楚國的存在,吳越兩國的鬥爭,無法影響到秦國。晉國的壓力,也被楚國擋下。正是因爲楚國的存在,後來秦國在春秋戰國交替的這段時間裏,雖然出現了四代亂政的局面,卻依然沒有被滅。因爲很多壓力,都被楚國給接過去了。

至於申包胥,雖然拯救了楚國,但其本人是一個非常高尚的人。戰後,申包胥拒絕了所有的封賞,直接選擇隱居回家。不過,就算是辭官之後,申包胥依然沒有忘了楚國。後來,申包胥還去了越國,給越王勾踐講了很多東西,這也爲後來勾踐滅吳,埋下了伏筆。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申包胥哭秦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