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孟達作爲三國最爲臭名昭著的“投機者”,他的結局如何?

孟達作爲三國最爲臭名昭著的“投機者”,他的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害關羽之命,背蜀投魏,攪渾三國局勢的“牆頭草”孟達下場有多慘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駐守於新城的魏國將領是平陽亭侯孟達,他本是益州牧劉璋麾下的愛將,後續漢末軍閥強人劉備入駐益州,孟達見劉璋大勢已去,便率部歸降劉備,成爲劉備的部將。

建安二十四年,蜀主劉備派遣孟達率部攻打房陵城,結果房陵城內發生兵敗,太守蒯祺在兵變中被殺,這就使得孟達兵不血刃的奪取了房陵城。

《三國志》: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爲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孟達拿下房陵城之後,便又開始舉兵攻打上庸城,而蜀主劉備深知上庸城城高牆厚,恐怕很難攻破,便派遣劉封領兵前去馳援,不久,二人合兵一處,向上庸城發起了攻勢,最終上庸城被順利攻下。

孟達作爲三國最爲臭名昭著的“投機者”,他的結局如何?

而與此同時,就在孟達和劉封在上庸城進行休整之時,蜀軍第一虎將關羽卻遭遇到了東吳軍隊和曹魏軍隊的前後夾擊,局面十分危急,爲此,關羽派出兵士前往上庸,向孟達進行求援,但是孟達卻以上庸之地剛剛歸附而人心不穩爲藉口拒絕出兵救援,使得蜀軍第一虎將關羽最終兵敗身死。

關羽兵敗身死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成都,令蜀主劉備十分悲憤,要治孟達的罪,孟達爲此十分惶恐,爲了免遭劉備的責罰,孟達只能夠率領麾下人馬背蜀投魏,投入曹魏政權的懷抱。

《三國志》: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當時,曹魏皇帝曹丕見孟達率衆來歸,大喜,當即下旨,將其委以重任,封爲新城太守,並封侯爲平陽亭侯。

公元226年,魏主曹丕病逝,隨後與孟達關係不錯的桓階、夏侯尚二人也先後病逝,這就使得魏國朝堂之上看不慣孟達的魏國重臣們趁機向孟達發難,使得孟達在魏國的處境十分的被動。

於是乎,孟達再一次化身“牆頭草”,派出密使去往成都,聯繫蜀漢丞相諸葛亮,表示自己率部返歸蜀漢。

孟達作爲三國最爲臭名昭著的“投機者”,他的結局如何? 第2張

而蜀漢丞相諸葛亮向來厭惡孟達反覆投機的行徑,因此他便趁機大做文章,他一方面派人回信表示蜀漢不計前嫌願意接受孟達的歸降,另一方面諸葛亮派遣自己的部下郭模假裝投降,然後故意將孟達暗中聯絡諸葛亮之事透漏給與孟達素來不合的魏國大臣們,魏國大臣們獲悉此事後,當即將這個事情上報給了魏明帝。

《魏略》:(孟)達既爲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諸葛亮聞之,陰欲誘達,數書招之,達與相報答。魏興太守申儀與達有隙,密表達與蜀潛通,帝未之信也。司馬宣王遣參軍樑幾察之,又勸其入朝。達驚懼,遂反。

而年輕的魏明帝覺得這個事情很是棘手,處理不好將會出大問題,於是乎,就派遣老臣司馬懿來全權處理這件事情。

我們都知道司馬懿是三國時代比肩諸葛亮的存在,那麼由他全權處理孟達反叛之事後,這位昔日害關羽之命,背蜀投魏,攪渾三國局勢的“牆頭草”孟達下場到底有多慘呢?

當時,孟達隱約察覺到曹魏皇帝已經對自己起疑心了,於是便想要提前起事,而司馬懿獲悉孟達要提前起事的消息後,當即寫信對孟達進行了寬慰,在信中,司馬懿這樣寫道:孟達將軍,昔日你離開劉備,歸順於朝廷,朝廷因而對你委以重任,讓你擔任要職,這是普天之下都知道的事情。

而蜀人因你歸順朝廷之事,對你怨恨已久,在加上蜀漢丞相諸葛亮早就想離間你與朝廷之間的關係,只是一直找不到機會,現如今,郭模告發你想要舉兵起事,判魏投蜀,這並不是一件小事,在我看來,諸葛亮不可能將這個事情輕易的泄露出來。

“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晉書》)

孟達看後,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了,他自以爲是地以爲朝廷對自己還是十分信任,因此便暫緩了起事的時間,準備以此和諸葛亮討價還價,謀取更多的利益。

而司馬懿這邊,見暫時穩定住了孟達,便開始暗自調兵遣將,集結重兵,日夜兼程去往新城,討伐孟達。

而孟達卻全然不知,還在寫信和蜀漢丞相諸葛亮討價還價,等到下屬報告,說司馬懿領魏軍主力已經兵臨新城之後,孟達這個時候才驚呼自己上了司馬懿這個老狐狸的當了。

孟達見司馬懿率強兵來襲,深知自己不是對手,便一面加固城防,依託防禦工事抵禦魏軍進攻,另一面則是派遣下屬去往蜀漢和東吳求援。

孟達作爲三國最爲臭名昭著的“投機者”,他的結局如何? 第3張

而孟達的這一系列操作早在老狐狸司馬懿的算計之中,作出應對,司馬懿一面派遣魏軍兵分八路攻城,給孟達一點喘息的機會都不給,另一面司馬懿派遣部將分別去往安橋、木蘭塞設伏,將蜀漢和東吳的援軍打退,使得孟達失去了最後的“救命稻草”。

司馬懿把蜀漢和東吳的援軍打退後, 便開始全力攻城,就這樣,司馬懿親率魏軍連攻新城16天之後,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見大勢已去,不想做孟達的陪葬者,便打開城門,放魏軍入城。

而在太守府內的孟達獲悉外甥鄧賢、部將李輔入城後,憤怒不已,但也無可奈何,只好束手就擒,被魏軍擒獲。

孟達被魏軍擒獲後,司馬懿根本不聽孟達的辯解,當即命刀斧手將其就地斬首,然後再將其頭顱送往京師,交由魏國皇帝曹叡進行處置,而魏國皇帝曹叡則是將孟達的頭顱在朝中進行展示,以此來震懾那些有謀逆之心的魏國臣子們。

孟達,可謂是攪渾三國局勢的“牆頭草”,“攪屎棍”,他爲了利益和權勢,一反劉璋,二反劉備,三反曹魏,可謂是三國時期最爲臭名昭著的“投機者”,常言道,常在河邊走,那有不溼鞋,即使孟達再過狡詐和投機,他最終還是落了一個衆叛親離,身死人手,傳首於京師,受盡天下人唾棄的結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