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好水川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帶來了哪些影響?

好水川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帶來了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好水川之戰是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西夏軍進攻宋涇原路,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地區,擊敗宋軍的一次伏擊戰。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萬從折姜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區。李元昊爲發揮騎兵優勢,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懷遠城(今寧夏西吉縣偏城)一帶誘宋軍入伏。韓琦聞夏軍來攻,命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數萬,出夏軍之後,伺機破敵。二月十四日,宋軍陣未成列,即遭夏騎衝擊。激戰多時,宋軍混亂,企圖據險抵抗。夏軍陣中忽樹兩丈餘大旗,揮左左伏起,揮右右伏起,居高臨下,左右夾擊,宋軍死傷甚衆。夏軍獲勝後,聞宋環慶、秦鳳路派兵來援,遂回師。

好水川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帶來了哪些影響?

歷史背景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宋寶元二年,1040年),三川口之戰以後,宋仁宗深感西夏強盛,下令封夏竦爲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爲副使,共同負責迎戰西夏的事務,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負責鄜延路。延州之戰後,西夏軍對宋西北邊地的進擾愈加頻繁。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宋廷爲遏制夏軍,採納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的建議,擬發涇原、鄜延兩路兵反擊。因同任副使范仲淹持異議,仁宗命諸臣再議。夏景宗元昊乘宋進兵未決,再度攻宋。

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李元昊再次率領十萬大軍大舉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盤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寧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懷遠(今寧夏西吉東部),聲稱要攻打渭州(今甘肅平涼),誘宋軍深入。

戰爭過程

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萬從折姜(今寧夏同心縣預旺東)進發,經天都寨(今寧夏海原),沿瓦亭川(今葫蘆河)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區。李元昊爲發揮騎兵優勢,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懷遠城(今寧夏西吉縣偏城)一帶誘宋軍入伏。

韓琦聽說西夏軍來攻,命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數萬,自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經懷遠城、得勝寨(今西吉縣將臺北),抵羊牧隆城(今西吉縣興隆鎮西北),出西夏軍之後,伺機破敵。如不利於戰,則據險設伏,待西夏軍回師時截擊。任福與涇原駐泊都監桑懌率輕騎數千先發,鈐轄朱觀、都監武英等後繼。

好水川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2張

二月十三日,進至捺龍川(今西吉縣偏城東北),聽說鎮戎軍西路都巡檢常鼎等正與西夏軍戰於張義堡(今固原縣張易)以南,於是轉道南進,急趨交戰處。殺死幾千西夏軍隊,西夏軍也不斷增援。任福軍趕到當地支援,於是西夏軍佯敗,誘宋軍追擊。任福不知是計,脫離輜重,輕裝尾隨追擊。黃昏。追至好水川。朱觀、武英部屯籠洛川(今隆德西北什字路河)。相約次日會兵川口,合擊夏軍。

二月十四日,任福、桑懌引軍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東五里處,發現道旁放置數個銀泥盒,將盒打開,百餘隻帶哨家鴿飛出,恰爲夏軍發出合擊信號。宋軍陣未成列,即遭夏騎衝擊。激戰多時,宋軍混亂,企圖據險抵抗。夏軍陣中忽樹兩丈餘大旗,揮左左伏起,揮右右伏起,居高臨下,左右夾擊,宋軍死傷甚衆,任福、桑懌等戰死。

戰爭結果

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十四日,朱觀、武英部進至姚家川(什字路河口),亦陷入夏軍重圍中。自辰時交戰到午時,宋軍潰敗,宋軍將士戰死10300餘人。任福身負重傷,小校劉進勸他突圍,任福大聲喊道:“吾爲大將,兵敗,以死報國耳! 遂手自扼咽喉自殺死。其子任懷亮戰死,桑懌、劉肅、武英、王珪、趙津、耿傅均戰死。其中王珪爲行營都監,率4500人自羊牧隆城來援,被夏軍擊敗。此役宋軍幾乎全軍覆滅,僅朱觀所部千人逃脫。西夏軍獲勝後,李元昊聞宋環慶、秦鳳路派兵來援,遂回師。

好水川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3張

歷史影響

好水川之戰,宋朝再度失敗,之後李元昊躊躇滿志,有聲稱“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之語。而宋軍退兵中途,陣亡將士的父兄妻子幾千人,持故衣紙錢爲烈士招魂,噩耗傳到東京,“關右震動,仁宗爲之旰食”。宋仁宗怒貶戶部尚書、陝西經略安撫使夏竦和韓琦、范仲淹。宰相呂夷簡連連驚呼“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

當地民間流行一首《邊地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此時正在知涇州任上,大設牛酒迎犒士卒,在佛寺設醮祭祀陣亡將士,撫卹遺族,使人心得以安定,結果被斥爲濫用公使錢,慶曆四年春,謫守巴陵郡。

李元昊對宋朝的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給西夏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如由於戰爭爆發,宋朝停止了對西夏大宗銀、絹、錢的“歲賜”;關閉了邊境榷場,禁止西夏所產青白鹽入境,使西夏不僅失去了直接的經濟實惠,境內的糧食、絹帛、布匹、茶葉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奇缺,物價昂貴,“國中爲‘十不如’之謠以怨之”。連年戰爭使西夏民窮財盡,人怨沸騰,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加劇,境內部族人民紛紛起而反抗,或逃奔宋朝。西夏兵力到戰後已處於“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的境地,元昊再發動戰爭是十分困難的。同時元昊也認識到戰勝地廣人衆的宋朝絕非易事。宋朝在戰略上的優勢是西夏望塵莫及的。基於以上原因,元昊向宋朝試探求和。最終促成夏宋議和的重要原因是這個時期宋、遼、夏三者關係的新變化。元昊同遼爲“甥舅之親”,奉行倚遼抗宋之策;遼則利用夏宋對立,向宋討價還價,從中漁利,甚至以犧牲西夏利益從宋朝得到實惠,這引起了元昊的不滿。夏遼之間其時又發生爭奪領屬部落的糾紛,導致關係惡化,聯盟開始破裂。元昊感到處境孤立,爲免除兩面受敵,也必須同宋朝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