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貞觀之治的發生對唐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貞觀之治的發生對唐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其時年號爲“貞觀”,被稱爲“貞觀之治”。今天本站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據史料分析,李世民不是那種天才人物,但他有一種高於常人的勤奮和苦幹勁頭,因此算得上是文武兼備,多才多藝之人。他不僅能動手,難能可貴的是十分注意細節,肯動腦筋思考,還養成事必躬親的習慣。比如說上前線打仗,得到偵察兵的報告後,他常常還要帶人上前線去收集第一手資料。不少人覺得他用不着親自出馬,完全是在冒險,NO!其實他是在瞭解各方面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後才動身的。

再比如說學習技藝,他也拼夠了勤學苦練。他的書法相當不錯,《晉祠銘》能夠稱得上國寶。他編排的舞蹈《秦王破陣樂》,場面宏偉,樂聲激越,觀賞後熱血沸騰、如醉如癡。他還會寫詩,《全唐詩》的開篇之作就是他的作品,據統計《全唐詩》收集得有他的近百篇詩作,其中不乏金句,聽起來彷彿有李白、杜甫詩的味兒耶。

貞觀之治的發生對唐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李世民通過長期的工作和生活實踐認爲,君王要依靠大臣們敢於犯言直諫,及時糾正君主片面或錯誤的看法和做法,方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他十分贊同魏徵“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的觀點,因此在與大臣們討論有關國家重大決策時,每每鼓勵大臣們詳細介紹瞭解到的情況和自己的看法,直言不諱地糾正可能造成的過錯。

在李世民的鼓勵下,直言進諫成爲貞觀年間的風尚。比如李百藥勸告不能搞分封制,魏徵勸告不要去搞封禪,戴胃建議開設義倉救濟災民等,都被李世民採納了。由於大臣們直諫和君王納諫,君臣之心得到了統一,形成了賢能之士積極參政議政的良好局面。

李世民打破政治偏見,用人所長。魏徵在李建成那裏任太子洗馬時,經常勸說李建成要儘快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臨帝位後,召見魏徵問道:你爲什麼要挑撥我們兄弟倆的關係呢?大家都認爲魏徵這下禍事臨頭了。好個魏徵,舉止如常地說:如果李建成早點採納我的建議,就沒有今天的禍事了。李世民素來器重他的才能,不僅對他以禮相待,還任命他擔任重要職務。此外李世民頒佈詔令,赦免逃亡到民間的原來李建成的那些部下,並不允許任何人到朝廷來告發他們以謀取獎賞。

由於李世民胸懷寬廣,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甚至任用曾是對方陣營的人。使得貞觀年間朝內人才濟濟,對貞觀之治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很重視地方官員、特別是地方主官的委派,認爲只有切實把委派地方主官的工作做好,地方纔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和發展。因此李世民將各地主官的姓名抄錄於屏障上,將察訪到的他們的善惡之事注於各自名下,作爲使用免職獎勵懲罰的依據。由於李世民知人善任,爲各項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實施奠定了基礎。

(二)完備科舉考試製度

科舉制度初創於隋代,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不定期舉行的制舉主要用於網羅博學、謀劃、諫議、安邊、孝賢等專門人才。常舉每年進行考試,分爲若干科,唐太宗以後,以進士科最爲重要。以後的科舉規模越來越大,據史載,唐高宗、武則天兩朝平均每年錄取的人數較貞觀時期增加了一倍以上。

參加科舉的考生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國子監和州縣學的學生,另一種是來自各地的自學成才者(稱爲鄉貢)。這是唐代科舉制度較之隋代完備的一個重要標誌。科舉逐步成爲向朝廷輸送官吏的主要渠道,這種全新的選拔人才方法。對於削弱門閥士族等級特權,提高各級官員的文化水平等方面,都發生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在實行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一門父子兄弟都從進士起家的,成爲了新興進士貴族。最典型的例子是晚唐的牛李兩派競爭,雙方都利用同年之誼(即同一年上榜,按現在說法就是同學或校友)結成私黨,不擇手段攻擊對方,謀取不當利益,敗壞了官風,混亂了朝政,連當朝皇帝都感到難以處理。

(三)完善均田制,輕徭薄賦

貞觀之治的發生對唐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2張

由於親歷了隋末農民大起義,李世民體察到民間的疾苦,同時也認識到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只有讓人民安心生產,生活穩定,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他身體力行做到“去奢省兵,輕徭薄賦,選用廉吏”,貞觀年間基本上沒有進行大的土木工程,節省了國家的開支。

李世民還將朝廷各部門的官員從二千多人精簡到六百多人,且合併了不少州縣,促進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史載在大唐統治範圍內,外出可以不關房門。貞觀四年全國判處死刑者僅29人。

此外抗災能力也大大增強,貞觀元年至貞觀三年,關中地區連續發生自然災害,政府開倉賑濟,老百姓不僅沒怨言,還協力抗災。“鬥米不過三四錢”。人民生活穩定是貞觀之治的重要表現之一。

(四)國防日益強盛

唐初邊境不安寧,時有外敵犯境。李世民繼位伊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推行府兵制,並親自在殿廷上教練衛士格鬥的基本功夫。國防力量強大起來後,李世民命李靖等率兵十餘萬,打擊侵犯北方之敵,俘獲了敵酋,穩定了北方邊境。貞觀九年至貞觀十三年,連續幾次用兵,穩定了西北方邊境,重新控制了西域。恢復了中西商路,密切了大唐與地中海沿岸國家的關係,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貞觀八年(634年),吐蕃遣使來唐,李世民用隆重的儀式接待,與之結成了同盟關係。貞觀十五年(641年),李世民派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成婚。從此以後,雙方之間的來往更加頻繁,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源源不斷的傳入吐蕃,大唐的西部邊境日益鞏固。

可以這樣評價,貞觀年間的文治武功都達到了空前的盛況,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五)評述李世民其人其事

由於歷史的原因,李世民的一生也有不少瑕疵。如他修改國史的行爲就讓人議論紛紛。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下令在中書省內特別設置祕書內省。但在同年閏十二月,他下令將史館遷入宮廷中,由宰相監修,這下子史館成了皇帝直接控制的一個常設機構。李世民出於什麼動機這麼調整呢?成了一樁歷史謎案,自然而然的使得後世學者議論紛紛。

貞觀之治的發生對唐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3張

一種說法是李世民直接掌握修改國史,是爲自己篡位辯護,因爲其行爲不符合封建法統和封建倫理。另一種說法是擡高自己當初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有利於樹立自己的形象。還有種說法是李世民起事時,將自己的父親軟禁在後宮。上世紀初年在敦煌發掘的文物中,有本唐代的小說,書裏就講述了這事。正史中卻記載那天他老爹在宮湖中划船,估摸是李世民“修正”的傑作吧?

不管那種說法,其目地是他不願意讓後人知道事實的真像。他下令創立的宰相監修國史制度,使得史官們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照皇上的意圖來撰寫歷史。

此外,按照規矩,時任皇帝是不能隨便看史官們記錄的皇帝平時生活和工作情況的,可是李世民多次違規看史官們作的自己平時生活和工作的記錄。還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說,看了後我自己方便修改。使人覺得有不打自招的意思。

筆者管見,李世民對於自己登基之事估摸至少背上了重的道德包袱,據說他即位後有段時間睡眠非常不好,迫於無奈安排手下的兩員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手持兵器在大門口值班。雖然這樣是個傳說,同樣是無風不起浪喲。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儘管有上述瑕疵,從全面的歷史的角度看,李世民仍爲一個有所作爲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