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五國相王”指的分別是哪五個諸侯國? 哪個實力最強?

“五國相王”指的分別是哪五個諸侯國? 哪個實力最強?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根據歷史記載,在楚國稱王之後,這意味着諸侯國不僅在行動上和周王室相抗衡,甚至在爵位上也要和周王室平起平坐了。那麼“五國相王”指的分別是哪五個諸侯國? 哪個實力最強?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戰國七雄只有楚國這一個諸侯國稱王,也即其他六個諸侯國,都沒有公然和周王室相抗衡。但是,到了戰國中期,這一情況發生了改變。具體來說,公元前334年,魏國因爲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連續敗給齊國。於是,魏惠王主動率領韓國等國的國君,前往徐州拜見齊威王,雙方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史稱徐州相王。在徐州相王之前,魏國和齊國的君主雖然稱王,不過,這都沒有獲得其他諸侯國的認可。但是,通過徐州相王,大家互相認可了對方的王位,自然就是意義不同了。

“五國相王”指的分別是哪五個諸侯國? 哪個實力最強?

經過徐州相王之後,戰國七雄中多了兩個稱王的諸侯國,也即魏國和齊國。到了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爲王。在商鞅變法後,秦國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所以,對於秦惠文王來說,自然也不願意在爵位上落後於魏國等中原諸侯國。在秦惠文王自立爲王之後,魏惠王承認韓國的王號。一時之間,各國不論大小紛紛稱王,甚至包括中山國、宋國等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而這,自然是五國相王出現的重要歷史背景。

根據《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323年,在公孫衍的倡議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這五個諸侯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都稱王,以對抗秦國、齊國、楚國這三個大國。

其中,就公孫衍來說,很多人提到這個名字,或許會感到陌生。不過,在筆者看來,在戰國時期,公孫衍無疑是可以和蘇秦、張儀相提並論的縱橫家。公孫衍,名衍(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人,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國犀首(官名。戰國魏置。《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將也,樑王之臣也。”)之官,人因以“犀首”稱之。對於公孫衍來說,最初出仕魏國,後爲秦惠文王所用爲秦將,因替秦國收復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後離秦,再仕魏國,首倡聯合山東諸國共同抗秦。曾佩五國相印,名盛一時。

因此,對於五國相王來說,顯然存在對付秦國的目的。在五國相王中,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這五個諸侯國互相稱王,並且承認其他諸侯國的王爵。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五國相王后,齊國對於中山國稱王的行爲非常不滿,曾聯合燕國、趙國來攻打中山國。而就趙國的君主趙武靈王,則認爲趙國沒有稱王的實力,所以在國內沒有采用王號,對於趙武靈王來說,此舉自然是比較務實的,也即將主要的精力放在胡服騎射上,而不是在爵位上一爭高下。

當然,不管怎樣,對於五國相王來說,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一方面,五國相王的出現,這意味着周天子權威的徹底喪失。注意,這裏面是“徹底”,而不是削弱。在此之前,楚國早在春秋時期僭越稱王,只能說是削弱周天子的權威,彼時,齊國、晉國、秦國等大國都沒有選擇僭越稱王,並且還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也即在名義上,周王室還是絕大部分諸侯國的天子。在春秋時期,齊桓公曾聯合諸侯國討伐僭越稱王的楚國。至於晉文公所在的晉國,更是和楚國展開了長達百年的爭霸戰爭。而這,自然是春秋時期,沒有太多諸侯國效仿楚國稱王的重要原因。

“五國相王”指的分別是哪五個諸侯國? 哪個實力最強? 第2張

到了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是對周朝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嚴重破壞。不過,正是因爲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需要周王室的認可,說明周王室還是具有一定權威的,也即沒有周王室的冊封,在當時還是名不正,言不順的。當然,戰國形勢的變化也是比較快的,經過徐州相王和五國相王之後,意味着周天子的權威徹底喪失,因爲大家完全不用顧忌周天子的感受,甚至可以說是將東周王室當成空氣了,這促使周王室成爲可有可無的角色了。

最後,另一方面,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五國相王的發生,爲東周王室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在五國相王之後,不僅戰國七雄不把周天子當回事,連宋國、中山國等諸侯國都僭越稱王,這讓周王室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在戰國時期,魯國、鄭國等諸侯國並沒有稱王,不過,這些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兼併了。

在五國相王之後,周王室因爲沒有權威和號召力,自然也就失去了護身符,如同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劉協一樣,當羣雄逐鹿的時候,漢獻帝還具有一定的存在價值,從而具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價值。可是,當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徹底形成後,漢獻帝的退位只是時間上早晚的問題了,所以,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之後,就迫使漢獻帝劉協禪讓皇帝的寶座,從而結束了東漢王朝的歷史。同樣的道理,到了戰國末期,秦國吞併了周王室的地盤,徹底結束了東周的歷史。在秦國消滅東周王室的時候,其他諸侯國基本上都選擇了坐視不理的態度,也即沒有人再想着匡扶周王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