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失敗,他爲什麼還要繼續堅持?

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失敗,他爲什麼還要繼續堅持?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雖然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是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失敗,他爲什麼還要繼續堅持?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我們看現代國際政治,常常感嘆歐洲國家林立,沒有形成像中國一樣大一統的政權。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跟秦始皇有關:他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等,促進了統一的中華文化的形成。於是,不管有多少戰亂紛爭,分裂的中國還是會走向統一。

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這個規律也是符合的。

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失敗,他爲什麼還要繼續堅持?

當然,諸葛亮未必會用“統一的文化”來解釋國家大勢,但他顯然看出“分裂是暫時、統一是趨勢”的趨勢。也就是說,如果蜀漢不去進攻、統一曹魏,曹魏就會來進攻蜀漢。東吳當然也一樣。三個政權,終究是要整合的。

蜀漢最大的問題是國土面積小。雖然“五月渡廬,深入不毛”,但是對西南少數民族,只能要求他們不叛亂、不造反。要把他們納入蜀漢政治經濟文化體系之中,那太緩不濟急了。蜀漢真正有效的領土,其實就是成都、漢中一帶。

爲什麼蜀漢前期人才輩出?因爲那時候局勢動盪,人才流動,北方的才子可以到蜀地求職,江南的俊傑也許在許昌找到工作。

爲什麼蜀漢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出現了人才的極度匱乏?就是因爲“三國”疆界基本穩定下來了。蜀漢境內,文明開化的地盤太小,受過教育的人口太少,出現人才的基數也就少了。

不光是人才,經濟、軍事各方面,蜀漢都缺乏戰略縱深。說得誇張一點兒,如果魏攻蜀,“一日千里”,取得大捷,蜀漢基本就是亡國了;反之如果蜀攻魏,同樣是“一日千里”,曹魏也不過損失了幾分之一的國土,還可以“以空間換時間”,有大把的機會反攻。

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失敗,他爲什麼還要繼續堅持? 第2張

二戰時日本侵略我中華,德國侵略蘇聯,都有類似的情況。而德國入侵奧地利,蘇聯入侵波蘭,很簡單就亡了國。這就是大國小國的區別。

另一方面,如果曹魏攻蜀漢,“先發制人”,就算不會很快佔領全境,至少戰火在蜀漢境內。本來地方也不大,再有一部分是戰區,剩下的還能安穩生產、供應軍需嗎?

與其這樣,不如主動出擊,把戰火燃燒到敵國境內,至少自己國內的生產生活可以正常進行。

再加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早圖關中”、“以討凶逆”之類的政治正確,蜀漢的北伐就成爲一項基本國策。

劉備要北伐,諸葛亮要北伐,諸葛亮死後姜維還要北伐。這不是意氣用事,更不是個人情懷,而是國家形勢與國家利益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