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文學與政治方面,馬周帶來了哪些影響?

在文學與政治方面,馬周帶來了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周,字賓王,唐朝時期官員,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馬周少孤貧好學。武德中,補州助教。辭而西遊長安,客居中郎將常何家。貞觀三年(629年),代常何爲疏,所論二十餘事,皆切中時弊,唐太宗即日召見,令直門下省。歷任監察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貞觀十八年(644年),任中書令,兼太子右庶子。勸唐太宗以隋爲鑑,省徭役,恤民力,如貞觀初之節儉,慎選地方官吏,對諸王勿過優厚,勿令宗室功臣世守封土等,多爲唐太宗所納。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馬周去世,終年四十八歲。唐太宗爲他舉哀,追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唐高宗繼位後,追贈尚書右僕射、高唐縣公。垂拱年間,配享高宗廟庭。

在文學與政治方面,馬周帶來了哪些影響?

主要影響

政治

貞觀六年(632年)及貞觀十一年(637年),馬周兩次向唐太宗上書,詳細論述了自己關於治國理政的思考。

其一,是規勸唐太宗要處理好與太上皇李淵的關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並逼父親李淵退位,這讓他與李淵的關係變得微妙而複雜。貞觀三年(629年),李淵搬出皇宮入住大安宮,一直到貞觀九年(635年)去世,基本沒出過此宮。即使李世民出京到九成宮避暑,李淵也未同行。對此,馬周在疏文中坦言,太上皇李淵所住的大安宮“極爲卑小”。此外,李世民外出避暑,卻讓太上皇“留熱處”,令人不安。應當說,馬周的這番話是冒着極大風險的。所幸的是,唐太宗對馬周的話並沒有生氣,相反“善其言”。馬周的直言、唐太宗的大度,由此可見一斑。

其二,是規勸唐太宗要處理好諸王的問題。唐太宗在位期間,數度欲恢復世襲分封制,即裂土分地以封宗室功臣。此舉受到馬周、李百藥等人的堅決反對。馬周在兩篇疏文中都談到這個問題。首先,他指出世襲分封制的害處,若有“不肖子襲封嗣職”,則百姓遭殃,國家蒙患。其次,他徵引歷史,世襲分封實乃爲後世子孫留下滅亡之隱患。至於欲愛諸王,馬周提出當愛之有道,並舉曹操溺愛曹植之例,反連累曹植在曹丕稱帝后被“禁閉同獄囚”。因此,對於宗室子弟,給予適當待遇即可,如有才行,則隨器授職,這纔是萬全之策。正是因爲馬周等人的堅決反對,唐太宗纔打消了實行世襲分封的念頭。

其三,是規勸唐太宗要處理好近侍人員的問題。馬周在疏文中提到了白明達、斛斯正等人,他們是當時常伴唐太宗身邊的樂工、箭手等近侍人員。從馬周的疏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對他們非常厚待,授予他們很高的爵位,並讓他們參與朝會。馬周對此深感憂慮,在他看來,對於近侍人員,不可過於親暱,實在要獎賞,也只需“厚賜錢帛”,萬不可使其干預朝政。事實證明,馬周的忠告具有先見之明,唐王朝最後就是在宦官專權與藩鎮割據的雙重打擊下崩潰的。

在文學與政治方面,馬周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2張

其四,是規勸唐太宗要“節儉於身,恩加於人”。唐太宗即位後,引隋亡之戒,勵精圖治,休養生息,創下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但此後,唐太宗奢侈之風逐漸浮現,役民之事逐漸增多,不復貞觀初期的儉約之狀。馬周在疏文中引漢代之例,文帝、景帝廢奢務儉,所以百姓安樂,以此來勸誡唐太宗要保持儉樸的作風,做到善始善終。

其五,是規勸唐太宗要重視州縣官員的選任。馬周鮮明地指出“理天下者,以人爲本。欲令百姓安樂,惟在刺史、縣令”,進而說“今獨重內官,縣令、刺史頗輕其選”,京官不稱職者始補外任,果敢能幹者先充內官,其次再補邊州;此外,由於用人不察,“以德行才術擢者,十不能一”。應當說,馬周關於加強州、縣官員選任的論述是非常深刻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基層官員特別是地方長官在國家治理中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唐太宗採納了馬周的建議,下令縣令人選由五品以上京官舉薦,刺史人選則由其親自簡擇,從而加強了地方官員的選任,提升了地方官員在官僚體制中的地位。

總之,馬周在貞觀年間,針對當時存在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利弊分析,並及時上書唐太宗,或者使已經出現的失誤得到糾正,或者見微知著,提示了對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干預的原則和方法,從而爲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乃至“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馬周的政論雖然是圍繞特定時期的具體情況而展開的,但他所闡發的許多觀點,卻具有一定的普適意義和價值,因而得到了後世歷代開明統治者的重視,甚至成爲此後一千多年當政者處理政治和社會問題的基本思路。

在文學與政治方面,馬周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3張

文學

馬周爲人極謹慎,其爲文也有相應的特徵。雖“援引事實,揚榷古今”,卻非縱橫馳騁,激昂慷慨。不但不同於前代的蘇秦、張儀、終軍、賈誼,也不同於同時代的魏徵;和岑文本比較近似,語多委婉,不是“詞強理直”。

例如《舊唐書》本傳載其貞觀十一年(637年)所寫的《陳時政疏》,他在這裏不舉堯禹三代之事,而以漢之文景爲例;不要求唐太宗作到堯禹那樣惡衣菲食,只希望他勿效漢武帝那樣窮奢極侈。這話不僅是“卑之勿甚高論”,而且“揚榷古今”,很有獨到的見解。“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這是發人深省的。

馬周論事,也有和魏徵相似者,是把“貞觀之初”作爲勵精圖治的標準。類此的意見,劉洎也曾講過,只是馬周所言更加懇切。岑文本所謂“聽之靡靡,令人忘倦”者,大概就是這樣的文章。馬周行文還有值得注意的是他用語更爲自然,幾乎不假駢儷,這在唐初政論文字中,也是比較突出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