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白居易“詩殺”案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嗎?真相是什麼?

白居易“詩殺”案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嗎?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居易“詩殺”案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嗎,傳說他用一首詩就逼得別人自裁了,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白居易“詩殺”案真僞探究

根據《全唐詩》的相關介紹,在唐代有一個“名媛”叫做關盼盼,長相出衆、舞姿曼妙,她曾是張尚書家中的小妾。

白居易在當校書郎的時候,曾經到這位張尚書家中做客。白居易在宴會上見到過關盼盼的風采,並且當場贈送了她一首詩。

十一年後,白居易偶然遇到詩人張仲素,對方把自己新寫的《燕子樓三首》給他過目,他才知道原來張尚書已經去世了。而他的小妾關盼盼在燕子樓上爲其守節,已經十餘年。

白居易“詩殺”案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嗎?真相是什麼?

白居易聽聞這件事後,非常感動。於是他也寫了三首同題詩,也叫做《燕子樓三首》。沒想到,後來關盼盼“絕食而亡”。

北宋以後,白居易的這三首詩,連同另一首名叫《感故張僕射諸妓》的詩,一併被人拿出來作爲“控訴”他“詩殺”關盼盼的證據。

指控關盼盼因白居易的詩自盡的證據,僅《全唐詩》裏署名關盼盼的《和白公詩》一首。不過這首詩,現在普遍認爲是僞作。

那麼,想知道白居易到底有沒有在詩裏暗示關盼盼殉情,就只能去讀白居易的原詩了。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白詩裏到底寫了些什麼。

按照創作時間分析,白居易首先寫的是《感故張僕射諸妓》,詩云:

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詩歌大意:不惜重金購買年輕漂亮的女孩,從中挑出三四個拔尖的人才,再耗費心血,去把她們教成出色的歌舞妓。也不知哪一天,人突然就死去了,這些歌舞妓也不會跟着去。

這首詩爲人詬病的重點,在最後一聯“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但是通觀全詩的意思,白居易只是把歌舞伎當成張尚書的“財產”。

而且白居易在這首詩中,也只是講述了一個類似“錢財乃是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淺顯道理。所以僅憑這首詩就說白居易有勸關盼盼自盡的企圖,證據顯然不足。

另外,這首詩的敘事口吻,看着不像是專門寫給關盼盼的。“揀得如花三四枝”這句詩,就是一個泛指,並不是專指關盼盼。

最後,這首詩裏並沒有提及關盼盼守寡十一年的事實。因此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是在白居易得知關盼盼守節十一年之前。

如果說白居易在這首詩裏有譴責的話,那麼譴責的也是不惜黃金,耗盡心力去蓄妓的張尚書本人了。下面,再看白居易的《燕子樓三首·其一》: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牀。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爲一人長。

這首詩成功地刻畫了關盼盼十餘年來,殘燈清夜,獨守空閨的“癡情人”形象。首先寫窗外的月光照到窗簾上,好像是染了一層白色的霜。

明月在古詩中有“相思”之意,明月寄託着關盼盼對張尚書的思念,然而因爲斯人已逝,所以月光看上去是一層寒霜。

第二句寫“被冷”,暗示喪偶;寫“燈殘”,暗示夜深,都是在描寫關盼盼的孤獨。第三、四句直入正題,寫燕子樓中的寒冷的月夜,顯得格外地漫長。

白居易“詩殺”案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嗎?真相是什麼? 第2張

這種漫長並非是自然現象,而是隻爲張尚書一人,才顯得漫長。很明顯,這是在歌頌關盼盼的癡情。接着,我們繼續來看《燕子樓三首·其二》: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第二首詩從女子的釵鈿、羅衫入手,描寫詩中人因愛人逝去,無心打扮的情形。俗話說: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愛她,欣賞她美貌的人已經不在了,她就沒有打扮的必要了。

因爲每一次看到這些飾物,就會想到從前與愛人相處的點點滴滴,於是每看一次,詩中人就會熱淚紛紛。張尚書死了十一年,關盼盼就把她的霓裳舞衣壓在箱底十一年。

張尚書才死的時候,關盼盼還非常年輕。所以她並不是不能跳舞,而是能讓她心甘情願爲之起舞的人,已經不復存在了。

由此可見,這一首詩同樣是在歌頌關盼盼對張尚書的深情。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燕子樓三首·其三》: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第三首詩主要是講了這麼一件事,白居易說今年春天的時候,有個朋友曾經去洛陽給張尚書掃墓。他看到尚書墳前的白楊都長得老高了,簡直可以截下來當建造房屋的柱子。

最後一句“爭教紅粉不成灰”的爭議,就非常大了。既可以理解成,關盼盼聽到白楊成柱的事以後,因爲太難過而心如死灰。

也可以理解成,張尚書死後化成的白楊,都已經長成了擎天柱,可是他的紅顏知己關盼盼還沒有變成土灰。

這三首詩是白居易在讀過張仲素的《燕子樓三首》後寫的,假如不瞭解前因後果,或者不仔細分析白居易的前兩首詩,很容易理解錯。

因爲當你只讀到第三首的“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兩句的時候,就容易判斷白居易在嘲諷關盼盼一直不肯殉情。但是事實上,白居易並沒有這樣的意思。

前面我們說過,白居易《燕子樓三首》至少前二首都是在歌頌關盼盼的癡情,如果白居易認爲關盼盼早就該死,那麼他爲什麼要花那麼多筆墨去“同情”她呢?

如果白居易認爲關盼盼的確應該死,那麼他應該花更多的筆墨,去講述她“該死”的理由,而不是用兩首詩來歌頌關盼盼的癡情。

有人說,第三首倒數第二句就是白居易認爲關盼盼該死的理由。因爲那一聯詩彷彿在說:你看,你老公死後墳頭的樓都長成材了,可以當房樑了,你怎麼還沒有成“灰”?

但是白居易在這裏寫的是“爭教紅粉不成灰”,而不是“紅粉如何未成灰?”這裏的“爭教”,就是“怎教”,它的意思是“怎能不如此”。

所以可以理解爲:因爲前文中提到,張尚書死後墳頭的白楊都長成了參天大樹,所以他的“紅粉知己”關盼盼,就算不想變得“心如死灰”,也不可能。

如果白居易真的想關盼盼去殉情的話,那麼他最後一句詩就該寫成質問句,“紅粉如何未成灰”。這樣一來,證據才能坐實。

結語

白居易《燕子樓三首其三》的最末一句有爭議,其實還是因爲北宋以後一些野史小說和《全唐詩》中註釋的誤導。

《燕子樓三首》是由三首詩組合成的,所以它的意思應該合起來看待。我們看這三首詩的第一、二首,事實上它們已經暗示了,關盼盼對於張尚書的離開,內心是無法接受的。

現實中,如果有人的愛人,或者親人去世,那麼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可能會產生“創傷應激”,拼命暗示自己“這一切不是真的”。他每一天都欺騙自己,幻想那個人“還活着”。

關盼盼就是因爲這樣,纔會放棄自己的大好年華,一直守在燕子樓裏。她長夜望明月,對鏡懶梳妝,一直把自己困在一個封閉的精神世界裏“走不出去”。

白居易“詩殺”案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嗎?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可是當故人去洛陽掃墓回來,告訴她張尚書墳前的大樹都長成柱子的時候,她就不能不接受斯人已逝的殘酷現實了。所以這個時候,她應當是“心如死灰”的。

關於白居易“詩殺”關盼盼的八卦,在唐朝的時候從來都沒有出現過。到了宋代以後突然就冒出來,再到清代通過《全唐詩》的“完善”,越傳越兇,其實可信度卻並不高。

白居易曾經雖然很喜歡蓄妓,但是當他六十八歲重病纏身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打發自己的愛妾樊素去嫁人。

樊素是一位妙齡美少女,因白居易的詩成名,由於豔名遠播被寫進《舊唐書》裏面。白居易如果是一個認爲女子應該爲男人殉情的人,那麼他爲什麼不讓樊素給他殉情呢?

白居易不讓樊素給自己殉情,證明他並不主張女子一定要爲男子殉情。在這種情況下,他卻閒着沒事幹,去“詩殺”別人的小妾,這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