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如果趙匡胤遷都成功,靖康之恥還會發生嗎?

如果趙匡胤遷都成功,靖康之恥還會發生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康之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根據《續資治通鑑·卷八》中的記載,趙匡胤是在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當年12月即被剛登基的宋太宗趙光義改爲太平興國元年)提出來要遷都,並說了想遷都的理由:

帝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晉王又從容言遷都非便,帝曰:“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帝曰:“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帝不答。王出,帝顧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匡胤希望遷都,理由是兩個,其一是藉助險要的地理拱衛國都的安全。其二是有了險要的地理,就可以省去冗兵的危害,節省錢糧稅賦。

北宋中、晚期面臨的內部困局來看,趙匡胤的眼光是很長遠的,開封的地理和冗兵導致的冗費現象,確實是北宋由盛而衰,乃至滅亡的重要因素。

趙光義爲什麼要阻止遷都?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忽略不提。就只聊聊北宋如果遷都長安,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遷都的話,是選擇長安好,還是洛陽好?

如果趙匡胤遷都成功,靖康之恥還會發生嗎?

一:長安離西夏吐蕃太近,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從北宋中後期面臨的主要外部威脅來看,遷都到長安,未必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國都在開封時,只需要面對遼國這一個強敵,還有山西、山東(北宋時,山西叫河東路,山東屬於京東路,爲方便讀者理解,後面全部按現代習慣叫法寫)、黃河天險拱衛。

但如果遷都到長安,會直面西夏和吐蕃兩大威脅,且邊境線距離長安不是一般的近,國防壓力只會比在開封大,而不會更小。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國都遷到長安了,北宋可能會拼了命也不讓西夏崛起或容忍他脫離於北宋統治之外。

至於吐蕃?就實在沒辦法了,冷兵器時代,中原王朝的軍隊,很難在高原上有什麼作爲。

好在,吐蕃在北宋時期已經沒落,軍事上的威脅程度遠在西夏之下,北宋還非常捨得花錢,能輕鬆滿足沒落吐蕃的某些需求,使之不能成爲威脅。

因此,防禦重點還是在西夏一邊。

以西夏依舊如歷史上那樣崛起而論,這對於遷都到長安的北宋來說,威脅可比遼國大太多。

西夏比遼國窮多了,相對應的,慾望也比遼國大得多。

這從歷史上雙方的態度上就能看出來,北宋中期之後,是同時給遼國和西夏歲幣的。

可西夏還是多次主動挑起和北宋的戰爭,而遼國可以在《澶淵之盟》後,一百多年都不進攻北宋。

西夏對北宋的戰爭,基本上不是以佔據領土爲主,就是以用武力獲取物資、錢糧爲主。

當北宋的國都和西夏之間,沒有如歷史上有陝西和山西隔離緩衝的情況下,且當北宋的國都距離西夏邊境線只有幾日路程時,西夏的進攻慾望會更強烈。

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能打到北宋國都旁邊,甚至攻佔之,獲得的收益能讓西夏貴族瘋狂。

如此,北宋在國都北邊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何況,當北宋把國都遷移到長安後,燕雲十六州方向的防禦重要性變小,宋、遼邊境依舊駐紮大量軍隊的話,雙線國防壓力,北宋能否承受得住?不駐防大量軍隊的話,遼國會不會起不好的心思?

如果趙匡胤遷都成功,靖康之恥還會發生嗎? 第2張

國都還在開封,無論是對吐蕃、西夏、遼國,好歹都有一定的緩衝區。西夏也不會覺得能打穿陝西或山西,殺到開封城下,戰爭規模會受到控制。

國都在長安就不同了,一眼就能看到的位置,西夏哪怕是偷襲,說不定就打過來了。

北宋又沒有主動出擊的傳統,到底沒有漢武帝、唐太宗這樣霸氣的皇帝。

遷都長安?可行,但前提是要能徹底解決西夏,否則,遷都長安面臨的困境更嚴重。

而且,自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後,中原王朝對西域已經失去了掌控,絲綢之路這條經濟和交流通道沒了應有的作用。

北宋遷都長安,除了離遼國更遠了一些,離西夏更近了一些,實在是看不出有什麼優勢。

二:遷都到洛陽的優勢

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北宋遷都是需要的,但不需要遷到長安那麼遠,遷到洛陽就足夠了。

遷到洛陽,依舊保留着和有威脅的外部敵人的防禦緩衝地帶,跟開封同樣處於中原地區,對南、北統治區的掌控力也不會降低。

重要的是,洛陽從防禦角度來說,可比開封強太多。

北宋主要的外部威脅在北邊,洛陽雖然和開封一樣,都在黃河邊,但洛陽的北邊有中條山和邙山雙重屏障,面對山西方向打過來的敵人,有足夠的防禦點。

即使敵人從開封方向打過來,也還有嵩山和虎牢關扼守洛陽東線。

就如歷史上,靖康之變時,金國的西路軍攻克太原後,再跨過孟津渡口,就直面開封。

北宋的國都如果在洛陽,金國的西路軍需要先搞定中條山一線的防禦,然後才能過黃河,過來後,還要過邙山防線。

金國的東路軍就算也如歷史上那樣,從開封方向過黃河,過來後,也要先過嵩山,破虎牢關。

如此,北宋硬氣一點,可以憑藉險要地段防禦死戰,覺得打不贏,想組織朝廷往南跑,也能因有足夠的防禦地段,擠出南遷的時間。

所以,我認爲,北宋如果想遷都的話,遷到洛陽就足夠了。

三:北宋的滅亡跟國都在哪無關,軍不能戰纔是主因

不過,遷都到洛陽也不是根本解決外部威脅的辦法,歷史上,在長安,在洛陽的王朝不少,強如漢、唐,也有被滅亡的一天。

北宋的根本問題是,到靖康年間時,沒有幾支能打的軍隊了,即使有山河之險,軍隊不頂用,還是拿金軍沒轍。

如果趙匡胤遷都成功,靖康之恥還會發生嗎? 第3張

僅以《續資治通鑑·卷九十六》中的一則記載爲例:

戊辰,金宗弼取湯陰,攻浚州。內侍樑方平領兵在黃河北岸,敵騎奄至,倉卒奔潰。時南岸守橋者望見金人旗幟,燒斷橋纜,陷沒凡數千人,金兵因得不濟。方平既遁,何灌軍亦望風潰散,守兵在河南者無一人。

從這則記載中,能看到,在開封面對北方唯一的屏障,黃河防線上,所有的宋軍完全沒有一戰的勇氣,全部是望風而逃。

特別是在南岸的宋軍,只是看到對岸金軍的旗幟就被嚇跑了,連稍許阻攔一下的勇氣都沒有,金軍過黃河時,戰鬥力有在馬上厲害?

重文輕武,不知道應該有文、武兩條腿同時走路,纔是北宋面對大敵時,無法有效抵抗的主因。

宋太祖趙匡胤如果晚死幾年,或許能促成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可遷都只是表,北宋的裏子壞了,遷都也沒啥用,“靖康之恥”或類似的變亂,還是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