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有大批養子繼位?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有大批養子繼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是對五代和十國的合稱。受傳統宗法制的影響,在古代封建社會,皇位傳承長期維持着“父死子繼”的形勢,即便皇帝沒有兒子,也會採取“兄終弟及”的模式,但在五代十國時期,卻有大批養子繼承皇位,這是爲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有大批養子繼位?

五代十國時期,各股勢力互相征戰不已,對於那些梟雄們而言,收養一些頗有能力的年輕人做“乾兒子”,這種名義上的父子身份,無疑能使對方更爲忠心的爲自己效命;而對於那些年輕人而言,背靠這些已經頗有勢力的“乾爹”,也要比白手起家輕鬆的多,雙方自然一拍即合,以致當時收養養子現象極爲普遍。

原本這些梟雄們,更多隻是希望借用“乾兒子”的能力,幫助自己征伐天下,然而令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不少都落入了這些“乾兒子”手中。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有大批養子繼位? 第2張

後梁太祖朱溫曾想繞過兒子將皇位傳給養子朱友文,結果引發內亂,朱友文被朱友珪所殺,朱友珪隨後又被弟弟朱友貞所殺。

後唐,莊宗李存勖死於“興教門之變”,其諸子也或死或失蹤,於是養子李嗣源平亂後繼承皇位;明宗李嗣源去世後,雖然傳位於第五子李從厚,但旋即便被養子李從珂奪取了皇位。

在後晉,高祖石敬瑭生有七子,因大多早夭,只剩幼子石重睿一人,石敬瑭臨終前本讓宰相馮道輔立石重睿,卻不想去世後,掌握實權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卻選擇了擁立養子石重貴。

在後周,由於太祖郭威兩個兒子皆被後漢隱帝所殺,去世後由養子柴榮繼承皇位。

在南吳,南吳政權的實際掌控者、權臣徐溫奮鬥了一輩子,結果最終權力卻落到了養子徐知誥手中,後徐知誥乾脆滅了南吳,改朝換代見了南唐,並恢復了自己的本名李晟。

在北漢,睿宗劉鈞去世之後,由於膝下無子,兩個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先後即位。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有大批養子繼位? 第3張

如上所述,五代十國時期,雖然大部分皇帝都將皇位傳給了兒子,但仍有不少養子最終成功登上皇位,而這個比例在古代王朝之中,已經算是相當高了。

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個人認爲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造成的。

原因之一:亂世之中武力稱雄,父子相繼觀念被打破。雖然古代皇位傳承,長期以來受“宗法制”影響較深,但這種宗法禮儀觀念更多隻適用於穩定時期,在五代十國這種亂世,由於戰亂不休、政權更替頻繁,根本無法保證這種禮儀觀念的持續。再加上唐末以來軍閥割據的影響,正如後晉將領安重榮所言,“天子兵強馬壯者唯之,寧有種耶”,亂世之中更多是以武力稱雄,而非血脈傳承。

原因之二: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小。在以上出現養子繼承皇位的政權中,其政權大多具有少數民族血統,例如後唐、後晉、北漢都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權,這些政權雖然漢化程度普遍較高,但由於是亂世政權,受傳統的君臣、父子觀念影響相對較小,像朱溫那種淫兒媳、王繼鵬殺父奪位這類事件比比皆是。

原因之三:養子能力普遍較強,長期實戰得到充分鍛鍊。君王收養“養子”,無疑是爲了讓其幫助自己打天下,因而這些養子普遍能力較強,再加上這些“養子”長期在外征戰,在長期實戰中得到了充分鍛鍊,如此一來成才率自然要遠高於君王之子。因此,一旦養子與親子爭權,多以親子失敗告終。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有大批養子繼位? 第4張

原因之四:生存環境太過惡劣,君王之子容易死於非命。生逢亂世,哪怕是權臣和君王之子,也常常會死於非命,例如後唐莊宗李存勖,五個兒子中,長子李繼岌在“興教門之變”後兵潰自殺,其餘四子皆在“興教門之變”後不知所蹤;又如後晉高祖石敬瑭的七個兒子中,便有六個早早夭亡;再如後周太祖郭威,因受後漢隱帝劉承佑忌憚,兩個兒子全部被殺。

原因之五:養子大多握有實權,爭權奪利佔據絕對優勢。養子本就頗有能力,長期在外征戰得到鍛鍊的同時,又大多掌握着兵權,且或多或少的立有戰功,這導致他們不僅掌握了實權,而且往往在朝中擁有着較高聲望。與此同時,君王的親子卻大多得不到有效鍛鍊,即使有着節度使之類的名號,往往也只是掛名而已,根本沒有足夠的威信和戰功指揮軍隊,又如何與那些養子爭權?

綜上所述,由於唐朝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再加上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戰亂頻發、政權更替頻繁,導致五代十國始終是武強文弱、武力爲尊的情形,由於養子成才率普遍較高,又掌握着兵權且多立有戰功,導致養子極容易奪取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