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太平天國爲何分封那麼多王爵?與其發展與覆亡有關

太平天國爲何分封那麼多王爵?與其發展與覆亡有關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是由洪秀全領導的農民戰爭所建立的革命政權。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深陷囹圄的忠王李秀成,曾痛心疾首地總結了導致太平天國失敗的十大原因,其中“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便被其列爲了第八條。

關於太平天國到底封了多少王爵,目前已經無法準確統計,昭王黃文英曾供說有兩千七百多位,但太平天國史專家羅大綱先生經過考證後羅列出來的其實只有兩百多位。那麼,太平天國爲何會分封如此多王爵呢?其實這與太平天國的發展和覆亡息息相關。

永安封王:楊秀清等五人封王,初步建立統治架構

咸豐元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從拜上帝教的教義出發,洪秀全認爲只有“天父上主皇上帝”才能稱帝,人間之主稱王足以,並對歷代帝王予以了否定。也正因此,洪秀全始終沒有稱帝,只是自稱天王,從而也確立了王爵在太平天國的無上地位。

太平天國爲何分封那麼多王爵?與其發展與覆亡有關

金田起義以後,太平天國裏面只有洪秀全自稱天王,而無其他王爵,直到同年九月攻克永安城。太平天國雖然聲勢浩大,但由於起義之初屢遭圍剿,其建制相對較爲鬆散和雜亂,正是在永安休整的半年時間裏,太平天國逐漸完善了其內部建制。

爲了建立相對完善的統治架構,便於以後勢力的擴充和對外作戰,洪秀全以分轄中國四方之意,先後冊封楊秀清爲東王、蕭朝貴爲西王、馮雲山爲南王、韋昌輝爲北王,又取羽翼天朝之意,封石達開爲翼王。

在《封五王詔》中,洪秀全又明確規定,“西王以下,諸王皆受東王節制”(即東西二王爲一等,南北二王爲二等,翼王爲三等),由此確立了以天王洪秀全爲首,以東王楊秀清次子,五王共同輔政的初步權力架構。

自“永安建制”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洪秀全始終秉持着“非大功不得封王”的宗旨,嚴格控制着太平天國的王爵數量。因此,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裏,太平天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始終天王洪秀全爲主、五王爲輔,結構雖然簡單,但卻相對穩固。

此外,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爲了避天父“爺火華”(即耶和華)的名諱,太平天國雖然設有王爵,但內部並無“王爺”這個稱呼,對於獲封王爵之人,只能尊稱其爲“某王”。

加封兩王:北伐西征的需要,後因戰敗又被革爵

在永安短暫休整後,由於清廷調集大軍圍剿,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上。在此期間,雖然南王馮雲山在全州被清軍炮火擊中重傷身亡,西王蕭朝貴也在攻打長沙的攻城戰中戰死,但爲了避免權力分化,洪秀全哪怕在定都天京之後,也並未對王爵進行補充。

太平天國爲何分封那麼多王爵?與其發展與覆亡有關 第2張

咸豐三年(1853年)5月,爲了鞏固政權並對外擴張,洪秀全與楊秀清決定同時向西、北兩方面用兵,其中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兵兩萬北伐,意圖一舉奪取北京;另以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率領戰船千餘艘、兵員兩三萬西征,

兩路軍隊初期進展皆極爲順利,其中北伐軍一度進至天津附近,西征軍也先後攻下安慶、九江、武昌等地,對清廷造成了極大震動。然而,由於北伐軍的孤軍深入,北伐軍陷入苦戰之中,統帥林鳳祥、李開芳更是先後被俘處死。

爲了挽救北伐軍,咸豐四年(1854年)五月,洪秀全和楊秀清又命天官正丞相秦日綱,率軍北上援救北伐軍,或許是爲了激勵北伐軍,在大軍出發之前,秦日綱被加封爲了燕王。與此同時,統率西征軍一路高歌猛進,但僅被加封爲護國侯(後改爲護天侯)的胡以晃,也隨即被封爲豫王。

要知道,當初無論是永安突圍時立下首功的羅大綱,還是率先攻下南京、後來又北上連戰連捷的林鳳祥、李開芳,全都沒能獲封王爵,可見所謂的“非大功不得封王”,幾乎完全就是一句空話,能不能封王,還是要看天王洪秀全和大權在握的楊秀清的意思。

太平天國爲何分封那麼多王爵?與其發展與覆亡有關 第3張

實際上,秦日綱和胡以晃被加封爲王,完全是出於北伐和西征的需要和期望,畢竟“燕”指代的便是曾被稱爲燕京的“北京”,而“豫”指的則是河南。可惜,後來由於戰敗,兩人皆被革去了王爵。

天京封王:“天京事變”後統治動搖,石達開出走建立七王格局

在北伐、西征失敗後,清廷先後設立“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對天京形成包圍之勢。直到咸豐六年(1856年),隨着太平軍先後攻破“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這才解了天京三年之圍,然而就在太平天國外部形勢稍好之際,其內部卻開始了嚴重分裂。

在太平天國內部,東王楊秀清作爲“天父”代言人,地位本就較高,再加上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先後戰死,而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又長期帶兵在外,大權其實已經集中在了楊秀清手上,再加上攻破“江南大營”中的功勞,東王楊秀清實際上已經開始威脅到了洪秀全的地位。

楊秀清先是上演了“天父下凡”的好戲,迫使洪秀全將自己由“九千歲”晉封爲“萬歲”,後有陳承瑢密告楊秀清有圖謀篡位企圖,洪秀全於是令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和秦日綱剷除楊秀清。結果,韋昌輝和秦日綱連夜殺了楊秀清,洪秀全又回頭殺了韋昌輝和秦日綱。

太平天國爲何分封那麼多王爵?與其發展與覆亡有關 第4張

“天京事變”後,“首義六王”中僅存的翼王石達開在天京開始主持大局,然而隨着權力的增大和聲望的增高,洪秀全又開始猜忌起了石達開。於是在咸豐七年(1857年),洪秀全將兩位兄長洪仁發和洪仁達分別封爲安王、福王,並讓資質平庸又無功勞的二人蔘與政事,以此挾制石達開。

爲了避免再度爆發內訌,石達開出走安慶,洪秀全眼見鬧得太過,再加上由於清軍反撲形勢嚴峻,於是又慌忙削除了兩位兄長的王爵,併爲石達開奉上“義王”爵位,希望其回到天京輔政,但心灰意冷的石達開對此並不接受,從此走上了獨自西征的道路。

面對嚴峻的形勢,洪秀全於咸豐八年(1858年)建立了五軍體制,其中以陳玉成爲前軍主將、李秀成爲後軍主將、李世賢爲左軍主將、韋志俊爲右軍主將,蒙得恩爲中軍主將兼正掌率,並掌理朝政。隨着青年將領的被重用,太平軍一度重振旗鼓,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鎮大捷等一系列戰績,從而使得局勢稍穩。

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洪秀全的族弟洪仁軒自香港抵達天京,爲太平天國帶來了先進的治國理念和西方思潮,在治國人才匱乏的情況下,洪秀全對其極爲倚重,不久便將洪仁軒封爲幹王。

由於洪仁未立寸功,洪秀全、洪仁軒擔心難以服衆,於是又將立有戰功的陳玉成、李秀成,以及在朝輔政的蒙得恩、林紹璋等人予以封王(由於右軍主將韋志俊投降湘軍,未能封王),其中陳玉成爲英王、李秀成爲忠王、蒙得恩爲贊王、李世賢爲侍王、楊輔清爲輔王、林紹璋爲章王。

太平天國爲何分封那麼多王爵?與其發展與覆亡有關 第5張

此後,太平天國形成了“內事不決問幹王、外事不決問英王”的形勢,自“天京事變”的權力之爭後,重新形成了外鎮四王(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內廷三王(幹王洪仁軒、贊王蒙得恩、章王林紹章)的“七王格局”。

後期濫封:封王規則被徹底打破,王爵開始迅速氾濫

在洪仁軒、陳玉成等人被封王之後,太平天國封王的規則便已經有所鬆動,典型例子便是洪仁發、洪仁達的再度封王,以及洪秀全子嗣和親族的封王。不過,這種擴張更多限於皇親國戚,還遠不至氾濫的地步,王爵真正的“濫封”,更多源於後期形勢的惡化。

咸豐十一年(1861年),鑑於衆將在爭奪江南各地財源中引發的矛盾和對天京的離心離德,洪秀全於同年春開始加強集權,他以更改太平天國的國號爲上帝天國(後又 改爲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爲藉口,突出自己爲皇上帝唯一代言人的身份,同時藉此將各軍統一改爲某某天軍以此突出中央節制,但此舉引起了李秀成、李世賢兄弟的強烈反感,進而造成了“安慶保衛戰”中兩人的消極應對情緒。

咸豐十一年(1861年)9月,“安慶保衛戰”失敗,作爲天京西線屏障和糧源要地的安慶失守,湘軍遂乘勝東進直逼天京。救援安慶失敗後北撤廬州的陳玉成,決定分兵遠征西北,以此減緩天京壓力,爲了鼓舞士氣和重振軍心,陳玉成在向洪秀全請旨後,陳德才等四位遠征主將得以封王,其中陳德才獲封扶王、賴文光封遵王、樑成富封啓王、藍成春封祜王。

太平天國爲何分封那麼多王爵?與其發展與覆亡有關 第6張

除了陳玉成之外,“安慶之戰”中忠於天京的楊輔清、劉官芳、吳孝如等各路軍馬也損失慘重,結果導致李秀成、李世賢兄弟的勢力得以迅速膨脹,二人不僅坐擁蘇杭兩地,而且除了親領的宿衛軍、京衛軍外,還節制了陳坤書的殿後軍和脫離石達開的童容海、吉慶元等人的撫朝天軍。

眼看二李即將成爲楊秀清第二,洪秀全可以說心急如焚,因此當陳坤書因擾民之罪,於同治元年(1862年)脫離李秀成,並向洪秀全請封后,洪秀全二話不說便將其加封爲了護王。緊接着,爲了分化李秀成、李世賢的勢力,洪秀全開始對二人部下頻頻施恩,大肆封王(例如黃文金、汪海洋等)。

王爵冊封對象從軍隊主帥下沉至二級將領,固然導致李秀成、李世賢再難節制麾下諸軍,實現了分化瓦解了其勢力的目的,但也導致各軍失去有效指揮,導致太平軍後期戰鬥力持續下降,戰況持續惡化。

同治元年(1862年)6月,廬州遭到清軍圍攻,陳玉成在奏王苗沛霖(反清割據勢力首領,1861年聯絡太平軍獲封奏王)的誘騙下被俘,旋即被殺。陳玉成兵團的瓦解,使得太平天國的形勢開始急轉直下。

到同治二年(1863年)時,短短一年時間,楊輔清、李秀成、李世賢部下已經有數十人封王,此舉一開便再也難以節制,作爲濫封的受害者,李秀成等人明知濫封不妥,但在部下立功之後,爲了以安其心,卻也不得不請旨封王。

到了後來,隨着太平天國戰事的持續惡化,洪秀全更加迫切地需要穩定各路將領的軍心,而此時的洪秀全已經很難再拿出其他賞賜,唯一能夠拿的出手的便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王爵,於是進一步造成了王爵的大規模氾濫。

太平天國爲何分封那麼多王爵?與其發展與覆亡有關 第7張

關於太平天國到底封了多少王爵,已經無法準確統計,目前流傳最廣的“兩千七百多王爵”的說法,只是出自於昭王黃文英在江西巡撫衙門的供詞,根本沒有辦法予以印證,更何況他在另外一篇供詞中又翻供說只有“千餘王”,因此可信度實在不算高。

題外話: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羅爾綱先生經過考證,在《太平天國史》中羅列出來的王爵其實只有243個,即便後人又增補了11個,總計也只有254個。至於那些未能考證出來的有多少,恐怕已經沒人能夠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