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資治通鑑》和《史記》都是史學鉅著,它們有哪些區別?

《資治通鑑》和《史記》都是史學鉅著,它們有哪些區別?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資治通鑑》和《史記》都是史學鉅著,不論你是研究歷史,還是愛好歷史,這兩本都是必讀書,那麼它們有哪些區別?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出發點不同

《史記》是一本“民間著作”,別看司馬遷漢武帝的“太史令”,這本書,和他的工作沒有任何關係,純粹是司馬遷的“個人作品”。

而且,這本書,是在司馬遷死後,才由他的外孫子楊揮公開出版,最早的名字叫《太史公書》。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原本就是漢朝的太史令,從小教授司馬遷《左傳》、《國語》等內容。

有一年,漢武帝到泰山封禪,作爲太史令的司馬談,本應該全權負責並參與。但是,很不巧,他生病了,沒能去成,這成了他心中的一塊心病,不久就去世了。

《資治通鑑》和《史記》都是史學鉅著,它們有哪些區別?

臨終前,司馬談告訴兒子:“我們家祖上就是周朝的太史令,寫歷史,是我們家祖傳的事業,但是,由於戰亂,很多歷史典籍都被毀滅了,我們作爲太史,如果不能把歷史全部記錄下來,就太遺憾了”。

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之後,意氣風發,決定重新制定曆法,拋棄沿用於秦朝的《顓頊歷》,這事兒,得到了漢武帝的支持,他公孫卿、壺遂、司馬遷、侍郎尊等人一起討論制定《漢歷》。

此時,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司馬遷一生的命運。

漢朝大將李陵,奉命率領五千起兵攻擊匈奴,結果中了埋伏,最後投降了匈奴,漢武帝知道後非常生氣,司馬遷就替李陵辯解說:“李陵爲人忠孝,他只有五千人馬,不敵匈奴大軍,一定是他詐降,他肯定會想辦法逃回來的”。

漢武帝姑且信了司馬遷一回,派公孫敖去接李陵回來,沒想到,遭到了李陵的拒絕,他是徹底投靠匈奴了,公孫敖回來添油加醋的一說,漢武帝氣得把李陵全家都給斬了。

這下司馬遷尷尬了,他爲李陵辯解,有了通敵的嫌疑,漢武帝雖然饒了他一命,但是卻對他實施了“宮刑”,這對男人是一種極大的侮辱。

太史令是沒辦法再幹了,司馬遷就回到老家,開始閉門著書,用了14年的時間,才寫成了這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司馬遷寫《史記》,出發點就是爲了將歷史進行一個完整的梳理,爲後人留下一個可以參考的“史學資料”。

《資治通鑑》是一本“官方著作”,由司馬光擔任總編,帶領三名責任編輯劉恕、劉攽、範祖禹一起完成的,宋神宗看完後,覺得它“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遂定名爲《資治通鑑》。

一開始,司馬光只是寫了戰國和秦朝的歷史,就是《資治通鑑》中的《周紀》和《秦紀》,起名叫《通志》,宋英宗看完覺得很好,就鼓勵他繼續編撰下去,給他弄了個辦公室“崇文院”,配備了三個助手,朝廷撥出“專項資金”爲司馬光服務。

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司馬光又用15的時間,完成了從漢朝到五代十國之間的歷史,最終定名爲《資治通鑑》。

既然是朝廷出錢,那麼,司馬光就要爲朝廷服務。

因此,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主要選取了歷史中的政治,軍事,民族變遷等,輔之以經濟,文化,民俗等歷史。

司馬光是要通過這本書,爲帝王們講透歷史的興衰,王朝的更替,權謀的運用,以此,更好地鞏固皇權的統治。

因此,《資治通鑑》是一本最好的“官場教科書”!

第二:兩者的體裁不同

《史記》採用的是紀傳體,按照本紀,世家,列傳,表,書,分門別類地寫,相當於“人物傳記”,一個人物,單獨一篇來介紹他的生平事蹟。

《史記》總共分爲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

《資治通鑑》和《史記》都是史學鉅著,它們有哪些區別? 第2張

本紀,主要記載的是歷代帝王,比如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等。

世家,主要記載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和漢朝的諸侯,勳貴們,比如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等。

列傳,主要記載的一些重要的臣子,謀士的生平,比如蘇秦列傳,張儀列傳,呂不韋列傳,李斯列傳等。

表,主要是司馬遷對某段歷史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比如三代世表,事兒諸侯年表,六國年表。

書,主要記載各種典章制度,禮,樂,曆法,天文,封禪,水利等。

受《史記》的影響,後來的歷代史書,都採用了“紀傳體”的寫法,而史記,也成了“史書鼻祖”。

《資治通鑑》採用的是“編年體”,就是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從前到後,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兒,起因經過結果等等。

其中包括《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樑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從這個分類中,我麼可以看出來,司馬光是有很強的“正統思想”的。

像秦漢隋唐這種大一統王朝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對於亂世,如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如何確立主線,就看出司馬光的政治傾向了。

比如,對於三國這段歷史,司馬光是以“曹魏”爲正統,因此有了《魏紀》,南北朝時期,則選取了“南朝”作爲正統,五代十國時期,選取了“五代”爲正統。

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春秋》,但是已經失傳了,我們能看到的,最接近春秋內容的就是《左傳》。

《春秋》記載的內容非常簡單,但是,也是最忠實於歷史事實的,不摻雜任何史官的觀點,感情,《左傳》其實已經變味,他是對春秋的解讀,裏面有作者的個人理解。

《資治通鑑》那更是一道“大餐”,經過司馬光精心的加工,調和,他把歷史上的事件,進行認真的分析,提取出一些“治國安邦”的理論,供宋神宗學習和借鑑。

因此,《資治通鑑》是歷代帝王的案頭書,必讀書!

第三:兩者的內容來源不同

《史記》,記載的是從上古時期的皇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中間有3000年的跨度。

由於秦始皇燒燬了六國史書,秦末戰亂,項羽一把火燒了秦王宮殿,因此,到漢初的時候,司馬遷能看到的史書,已經非常非常少了。

像《左傳》,《國語》這種書,在秦始皇時期,都是要被焚燬的,是一些民間文人,冒着生命危險,把這些書藏到牆裏,地下,墳裏,到漢朝建立後,才得以重見天日。

司馬遷寫史記,主要的參考資料就是《左傳》、《國語》,另外就是大量的民間傳說。

比如周以前的,黃帝,堯舜禹,夏商,這些內容,都是司馬遷走訪民間,從一些老人口中聽來的,他回來後又加工整理,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史實"。

另外,關於烽火戲諸侯,到底是真是假,現在已經有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多方面印證了,這個事兒,不靠譜。

以前,我一直以爲烽火戲諸侯,僅僅是一個故事,可能是某個戲曲裏演的,但是,直到我看了史記以後,才發現,這個事兒,居然是史記記載的。

還有褒姒的身份,是一個宮女觸碰了龍的唾液,“無夫而孕”,生下一個女嬰,扔到了野外,被賣桑狐弓的夫婦收養了,取名叫“褒姒“,後來送給了周幽王。

《資治通鑑》和《史記》都是史學鉅著,它們有哪些區別? 第3張

這種類似於民間故事的傳聞,在史記裏有很多,估計司馬遷也不會想到,他的《太史公書》會被捧到如此高的地位,所以,聽到什麼就寫什麼,沒有那麼多的顧忌,反正是自己寫着玩,愛誰誰!

如果說,《史記》就像是一個“野孩子”的話,那《資治通鑑》就是一個標準的“貴公子”。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時候,手邊有大量的史書可以參考,《漢書》、《三國志》、《唐書》等等。

除了十七部史書外,司馬光還參考了其他雜史100多部,對於同一個歷史事件,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通過不同的史料進行相互的印證。

《資治通鑑》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書中記載的歷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徵淮南爲止。

橫跨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其中隋唐五代的歷史,佔據了40%。

歷史上的一些盛世,比如“貞觀之治”,都是司馬光寫的重點,因爲他要從這些歷史中,提取出寶貴的經驗,供統治者參考。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史記》類似於現在的“自媒體’,內容龐雜又很隨意,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限制,《資治通鑑》類似於現在的“官媒”,一言一行,都要講政治,講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