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孫權伐魏時,爲什麼獨愛兩淮地區?

孫權伐魏時,爲什麼獨愛兩淮地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古來征戰,惹人關注的從來都是奇謀猛殊不知任何一場戰爭從決定開戰就一定是始於地理,所有的戰略戰術都將圍繞地理這個人力難以征服的因素展開。漢末三分天下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之外,孫權卻也默默的六出兩淮北伐,那麼爲什麼孫權伐魏獨愛兩淮,其實這個問題以天下爲棋盤來看就能理解。

首先,孫吳伐魏也不僅僅是走地,荊州作爲偏師有過出兵,甚至在吳國末年,還佔領了大半個江夏郡,蜀漢臨滅亡時,吳將丁封、孫異還在前往沔中,意圖搭把手。

但是歸根結底,吳伐魏的核心不在荊州,要思考孫權歷次伐魏路線問題,其實我們把視角拉高,俯瞰整個東南大地,從軍事地理的角度可以嘗試找到答案。

先看荊州伐魏的三大問題

其一、容錯率太低

在漢末三國之時,廣義的荊州包含現在的湖北和湖南,兩省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盆地,在盆地北面是與河南交接的一連串山脈,而這一連串山脈在南陽下屬的方城(現河南方城縣)卻打開了一個口子,形成一條坦途可以直達許昌,其道路平坦,可奔騎兵,當年虎豹騎八百里行軍前往新野追擊攜老幼撤退的劉備,就是走的這條道。

孫權伐魏時,爲什麼獨愛兩淮地區?

荊州,通衢之地卻不適合做大戰爭的基地

從荊州伐魏,能支持大軍行進和輜重運輸的路線只有一條,出江陵,攻克襄樊,再從襄樊抵達南陽,通過方城坦途直抵曹魏腹心許昌。這條路終孫吳一國連襄樊這第一道坎都沒邁過去

這倒不是孫吳無能,南宋末年善攻城聞名的蒙古兵,兩度攻打襄樊二城都是圍城數年,圍點打援讓城中軍民絕望後才攻下,更何況攻城手段更簡陋的三國時期。

其二、荊州北伐戰術短板明顯

退一萬步,即使攻克襄樊,從襄樊到許昌這一路孫吳水軍就要舍船上岸了,以己之短面對魏軍騎兵衝鋒了。況且從方城坦途攻擊許昌,吳軍就彷彿一支利箭直插曹魏心臟,需兵貴神速迅速攻下許昌,否則極其容易被魏軍斷了方城退路,包了餃子。因此兵出荊州就是決戰,只有大勝大敗,沒有步步爲營。

當年關羽自荊州北伐就沒有這個擔憂,一方面關羽水淹七軍後,許昌周邊曹魏兵力已然空虛,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庸三郡在手,經漢水錢糧兵可源源不斷自漢中運輸而來,同時上庸亦可威脅到宛城,讓曹魏無法輕易斷方城路。

其三、內部不寧

荊州畢竟是孫吳背盟偷襲而來,得地不正,始終要防備蜀漢亦有樣學樣出兵偷襲。況且荊南少數民族始終無法徹底安撫平復。這些原因都導致後方不寧,荊州無法作爲大規模北伐的基地。

那麼荊州既然北伐劣勢明顯,合肥方向又如何呢?

孫權如此重視合肥,原因只是因爲一句軍事真理——“守江必守淮”

古來今來的南方政權都有一個通病——一潰千里。簡單來說就是政治經濟中心一失則國滅。東吳在建業以南依然有名城吳(蘇州)、會稽(紹興)、豫章(南昌),滅吳之戰兵圍建業,孫吳政權卻直接降了,沒有考慮過後撤伺機反攻,因爲當時的南方相比北方確實太過於貧瘠,建業經過孫家百年經營尚算主流文明地,而其他名城或多或少面臨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沒有建立根據地的可能。就算此後發展千年的南宋,南陳亦面臨這個問題。

而建業城就在長江之濱,雖然長江防線固若金湯,但是缺乏縱深,一旦丟失就萬事皆休。爲長江防線尋找屏障成爲孫家歷代的殷切期望。

長江雖長,北方要南征但是卻無法隨意渡江。首先要有船,在內陸建船廠,以當時人力物力無法支撐運船下水的工作,在長江邊造船,江南勢力不可能坐視不管。最恰當的辦法是在注入長江的河流中造船,南征時從河中進入大江,而符合標準,可走大船的只有三處。

其一是後來的滅吳路線,從益州沿長江而下,其二是漢水在江夏入長江,其三是經淮河入巢湖經濡須水進長江到建業。前兩條對孫吳政權威脅不大,第一條蜀漢尚在存沒有可能,第二條由於半個江夏郡在手,入江口也被扼守住了,更重要的是這兩條路線都不能直抵建業,縱一時丟失,也還有斡旋餘地。第三條則被孫吳看作生命線,孫吳在此路的咽喉處築城濡須塢(現安徽無爲縣)。曹魏歷次大規模伐吳都走的濡須路。

而反過來從濡須塢出發沿濡須水入巢湖,再經過淝水過合肥可抵壽春,從而進入淮河。如果全取淮河好處有三。

孫權伐魏時,爲什麼獨愛兩淮地區? 第2張

其一、退可守淮

將建業的長江防線往北推至淮河,此時建業就擁有了淮河、長江兩條防線。更重要的是,即使淮河丟失,憑藉兩淮地區水網密佈,湖泊密佈的地勢,孫吳水師大有可爲。

其二、進可攻略中原

淮河之濱的汝陰郡(安徽阜陽),淮河在此與其支流潁水交匯,從此處入穎水可直抵許昌,沿此路攻擊許昌相比荊州就方便多了,沿河而走江東水軍呼嘯如風,不懼騎兵。

其三、兩淮錢糧之豐

壽春(現安徽壽縣)在三國時的地位遠勝現在的安徽省會合肥。因爲壽春不僅是整個兩淮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更重要的是壽春是曹魏最重要的屯田基地。歷經劉馥、賈逵、鄧艾三代人的經營,廣設溝渠,得沃野千里,壽春一地,一年可向中央政府提供糧食超一千萬石。

孫吳如奪下兩淮,此地可成爲孫吳的重要屏障,進可攻略中原,退可沿兩淮水系佈防,更重要的是得沃野千里,兩淮防區完全可自給自足。當年東晉南渡就是牢牢佔據了兩淮地區,始終拒北敵於國門之外。

只是可惜這條路孫吳依然倒在了起點——合肥。六徵合肥無功而返,孫仲謀也被戲稱“孫十萬”。合肥堡壘威震三國,難道真無法攻破嗎?百年後南樑儒將韋睿給出了答案,沿淝水築壩,掘開水淹合肥,高大樓船在水中竟高於城牆,居高臨下一戰可破!

孫權伐魏時,爲什麼獨愛兩淮地區? 第3張

官渡之戰,曹袁僵持時,孫策已經準備攻略兩淮了,彼時曹操重心不在南方,此戰勝算很大,可惜天妒之,孫策死於暗殺小人之手。孫權繼位後,由於長兄有嗣而傳位於弟,導致江東基業出現不穩,忙於平定內部的孫權從此錯過了攻略兩淮的絕佳機會,空餘合肥城下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