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東漢蝗災發生頻繁 蝗災爲什麼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地區

東漢蝗災發生頻繁 蝗災爲什麼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地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東漢蝗災。

東漢王朝在中國古代歷史時期災害發生較爲頻繁,而蝗災則是這一時期發生較爲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它對東漢時期的社會經濟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因此,東漢統治者對蝗災十分重視。

01東漢蝗災

1.東漢蝗災分佈

東漢王朝共196年裏,共發生蝗災38次,史書中明確記錄發生地的共17次,未明確記錄發生地的共有19次。東漢蝗災災區四至爲,由東往西爲青州到隴西,即今山東半島中部到甘肅;由北往南爲安定到豫州,即今寧夏中部一帶到淮河流域。其中黃河中下游地區、海河流域以及淮河流域爲蝗災頻發區,即黃淮海平原。

東漢蝗災發生頻繁 蝗災爲什麼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地區

2.蝗災發生的原因

東漢蝗災發生較爲頻繁,主要集中於較爲乾燥的北方,尤其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地區。蝗災年內發生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且夏季發生次數最多。需要注意的是,黃淮海平原蝗災頻發不止發生在東漢,歷史上各時期,黃淮海平原都屬於蝗災頻發區。

爲何東漢時期頻繁發生蝗災?而蝗災爲何又主要集於在黃淮海平原地區?

東漢蝗災發生較爲頻繁,這與東漢時期的氣候有很大的關係。蝗蟲生長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需要較高的溫度,東漢時期,氣候仍然較爲溫暖是蝗災頻繁發生的重要前提。

王子今通過東漢時期農作物種植時間較西漢推遲,以及東漢時霜雪災害發生次數的增多等論證東漢時氣候開始轉寒。這也就可以解釋爲何東漢時期蝗災多發生在夏、秋兩季且集中在夏季,而冬、春兩季蝗災發生的情況很少。此外,蝗災的發生同時與水、旱災害也有着密切的聯繫。

東漢蝗災發生頻繁 蝗災爲什麼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地區 第2張

蝗災因何主要集中於黃淮海平原,主要由於黃淮海平原的地形利於蝗蟲的生長與遷飛。蝗蟲具有遷飛的習性,黃淮海平原主要爲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少山地阻擋,有利於蝗蟲遷飛,使得蝗災發生的區域進一步擴大。

同時,黃淮海平原,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平原,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發達的地區,種植的作物以小麥爲主,河灘又適合蘆葦等植物生長,而這些植物又都是蝗蟲喜愛的植物,這些也爲蝗蟲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

除此之外,黃淮海平原冬、春降水少,夏、秋兩季降水量大但是蒸發快的特點,也導致了蝗蟲可以完成生長與繁殖,使得蝗蟲在夏、秋兩季爆發。

綜上所述,東漢蝗災尤其是東漢黃淮海平原蝗災頻發主要受到當時氣候、地形、水文及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當然蝗災的形成,肯定也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比如黃河中下游種植小麥,以及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等影響。

東漢蝗災發生頻繁 蝗災爲什麼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地區 第3張

02思想觀念

東漢的蝗災救災思想,根據時人對蝗蟲及蝗災的認識基本上可分爲兩大派別,一爲“災異天譴說”,一爲“自然規律說”。

1.災異天譴說

東漢時期,災異思想盛行,人們面對自然災害的時候,往往不是通過採取積極的抗災措施,而是進行祈禱上天或者從政治上的失利尋找原因。這種觀念深受“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由來已久,與此種思想相對應的救災方法,稱爲禳災制度。

直到西漢時期,由董仲舒繼承並發展了“天人感應”的思想,東漢以經治國,章帝時召開白虎通會議,後成書《白虎通》,將災異學說進行了總結和發揮。可謂將災異天譴的學說發揮到了極致,上到天子下到官員百姓無不受此思想的影響。

禳災制度主要包括文化禳災和政治禳災兩個方面,文化禳災主要爲帝王自責、祈禱和厭勝等制度,政治禳災主要有改元制度、因災異免三公制、選舉賢良制、大赦制度、錄囚制度等。東漢時期,禳災制度反映在國家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地方。

東漢蝗災發生頻繁 蝗災爲什麼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地區 第4張

東漢時在蝗災後經常通過選舉賢能、整頓吏治來救災,這樣的例子有很多。蝗災發生後,皇帝也會發罪己詔表明對災情的關心以及對朝廷沒有做好工作的反省。皇帝自責主要是爲了穩定民心,從而爲後續的救災事宜做鋪墊。

儘管政治禳災和文化禳災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災害,但可以體現出皇帝對災情、對百姓的關心,可以穩定民心,更重要的是政府在禳災之後通過其他實際的措施減災、抗災,最終度過難關。儘管此種方法對蝗災可能並無任何效果,但對於籠絡人心,穩定社會秩序不失爲一種較好的辦法。

2.自然規律說

“自然規律說”認爲蝗災的發生是自然因素導致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充。王充代表作《論衡》一書,認爲世界是由“氣”構成的,“氣”是自然存在的物質,這與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思想相對立。

在王充看來,世間萬物一切都是自然的,上天也是自然的,他不會給人警示和懲罰,因此,災異的論斷也是不能成立的。

東漢蝗災發生頻繁 蝗災爲什麼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地區 第5張

在東漢時期,在如何救治蝗災的問題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爲蝗災的產生是由於皇帝、官吏失德;一種認爲蝗災的產生是自然現象。因此,兩種思想所對應的救災措施也大相徑庭,前者認爲要以德卻蝗,後者認爲要通過技術上的方法、經驗等治理蝗災。

在對待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上,學者往往對後者持肯定的態度。然而,查閱史料發現,尤其是在東漢朝,有關“天人感應”和以德卻蝗的事例出現的頻率更高,這與東漢“以經治國”的思想相匹配,與當時災異觀念的盛行密切相連關。

綜上所述,儘管以德卻蝗看似沒有科學根據,但事實上,這些措施首先起到穩定民心的作用,之後,政府會通過一些列社會救助及技術措施實施救災,最終將災情控制甚至解決。

03社會救助和治理措施

1.蝗災造成的影響

東漢時期災害分佈範圍之廣,災害發生頻率之高,災害持續時間長,並且具有羣發性的特點,需要注意的是,蝗災的羣發性特點,不僅僅體現在時間分佈的集中性還體現在與其他自然災害的關聯性,蝗災與旱災、水災等災害都具有關聯性,這樣一來,災害所造成的後果將更加嚴重。

東漢蝗災發生頻繁 蝗災爲什麼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地區 第6張

再者就是,就是蝗災的發生造成大量流民,成爲社會不安定因素,甚至對東漢王朝的統治造成威脅,這一點在東漢末期表現地尤爲明顯,如《三國志》中對獻帝興平元年的一次蝗災記載,“夏,大蝗。是時天下大亂”,可見,蝗災已經不只是單純地造成饑民和農業損失,開始造成社會動亂。

東漢末年,戰火頻仍,地方割據,東漢王朝的統治風雨飄搖,再加上蝗災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流民遍野,農民起義軍開始舉起了反抗漢王朝的大旗,客觀上也加速了東漢王朝的衰亡。

2.東漢蝗災的社會救助

一是開倉放糧。當蝗災發生之後,政府一般都會立即調查災情,然後就是開倉放糧,這是最直接有效穩定災情的措施。

中國自古以來爲農業大國,古時更是如此,但農業生產會時常遭受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因此,進行糧食儲備顯得尤爲必要。兩漢時,政府在中央和地方興建糧倉,並形成了完整的倉儲制度。蝗災後政府爲災民提供糧食,事實上在西漢時已經採取同樣的措施。政府採取的措施即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可見倉儲制度由來已久,也反映出古時政府對荒政建設的重視。

東漢蝗災發生頻繁 蝗災爲什麼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地區 第7張

二是減免租稅徭役。減免地租、稅收是東漢時期發生蝗災後最常見的社會救助方式。東漢乃至整個中國古代都是以農業爲主,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而蝗災直接影響到的就是農業的收成,農業有了收成,百姓就有了生存的資本,政府有了財政收入,整個國家才能正常運轉。因此,發生蝗災時往往首先減免地租和賦稅。

三是節省糧食,恢復發展農業生產。蝗災過後,一方面,糧食作物遭到破壞,且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糧食自然短缺。因此,災後節省糧食顯得尤爲必要。除了節省糧食,災後政府還會鼓勵民衆積極應對,恢復生產。那麼,選擇一些速生的植物、蔬菜等作物在災荒時,應急也成爲當時的一種救荒手段。

救急的手段畢竟只能暫時度過難關,災情緩解之後,東漢政府會出臺一些休養生息、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如實行“假民公田”,即把國家的土地、山林池沼、苑囿等租給流亡的農民耕種,這種制度的好處就是租給農民的土地,在開始的時候不收地租,國家還會給予種子和農具等支持。

四是懲辦救災不力的官員。蝗災發生後,農作物會遭到巨大的破壞,百姓沒有糧食,會造成社會動亂。因此,發生蝗災後,需要地方官員立即上報中央,國家才能發動人力、物力及時救災。如果隱瞞災情或者上報不及時,都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

東漢蝗災發生頻繁 蝗災爲什麼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地區 第8張

04小結

無論是對災害史還是環境史的研究,其最終都是關注的都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尤其在今天工業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對於災害的研究顯得尤爲重要,這也是時代賦予的特殊使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