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楊修與司馬懿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局,曹操爲何這麼做?

楊修與司馬懿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局,曹操爲何這麼做?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字孟德,東漢權臣兼曹魏奠基者。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楊修司馬懿,都是曹操生前看重並提拔的年輕一輩人才中的代表性人物。

這兩人都不是毫無跟腳的普通人。

楊修出身弘農楊氏,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一樣,屬於有“四世三公”稱號的頂級豪門世家。

楊修的父親是曾在東漢朝廷中擔任過三公職位的楊彪,他把司徒、司空、太尉這三公職位全乾了一遍,其政治及社會影響力在當時非同一般。

司馬懿出身河內司馬氏,其家族自西漢初,就紮根於河內繁衍,歷經四百多年,在當地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族。

並且,因爲司馬懿的祖父司馬儁曾擔任過潁川太守,舉薦和提拔過許多潁川世家中人爲官,司馬氏跟潁川世家的關係相當好。

楊修與司馬懿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局,曹操爲何這麼做?

他們兩人所代表的家族,及其後所代表的世家勢力,是曹操看重並希望他們爲曹氏政權出力的重要原因。

當然,楊修和司馬懿也都是才華橫溢之輩,不是隻會憑藉家世的酒囊飯袋。

但這兩人在爲曹操效力後,都讓曹操有些失望。

“爲太祖所器”並委任爲丞相府“倉曹屬主簿”,且“總知外內,事皆稱意”的楊修,最終被曹操給殺掉了。

而司馬懿,也被曹操認定爲有“狼顧”之相,特意提醒曹丕要小心司馬懿,《晉書·宣帝本紀》中記載: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不過,雖然司馬懿被曹操所警惕,也同樣在曹操還在世時,參與了繼嗣之爭,可到底沒被殺掉,不像楊修,把小命都給弄丟了。

曹操爲何捨得殺楊修,卻不願意殺司馬懿?

楊修的死因,衆說紛紜,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認爲,楊修是死於他能看穿曹操的心思,但這並非楊修真正的死因。

關於楊修之死,在《三國志·曹植傳》中是這麼記載的:

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脩。

曹操殺楊修之時,已經在曹丕跟曹植的嗣位之爭中做出了選擇,曹植落敗。

爲給曹丕上位鋪路,曹操趁着自己還活着時,打壓曹植一系的勢力是很正常的。

而作爲曹植最主要謀臣的楊修得到相應的懲罰,也很正常,所以有“太祖既慮終始之變”,至於擔心楊修是“袁氏之甥”,或許只是堅定殺楊修念頭的藉口。

但“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並非只是單純的防範將來曹植在以楊修爲代表的勢力下跟曹丕爭位,而是有更深層次的政治擔憂。

在曹操崛起的過程中,特別是他“奉天子以令不臣”開始,在東漢朝廷內部,就一直有擁漢派和擁曹派之爭。

擁漢派希望復興漢室,擁曹派希望以曹代漢,建立新朝。

楊修身後的弘農楊氏,就是典型的擁漢派,他的父親楊彪就是因爲看到漢室式微,又不願意爲曹操效力,才隱退的,《後漢書·楊震傳》中記載:

(建安)十一年,諸以恩澤爲侯者皆奪封。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

曹操當然知道代表弘農楊氏的楊修的政治態度,但他寄望於能將楊修感化,把楊修和楊氏拉到曹家的大船上來。

可楊修並沒有因曹操的看重而改變,始終堅持擁漢的政治態度。

楊修與司馬懿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局,曹操爲何這麼做? 第2張

楊修支持曹植爭位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影響曹植的政治態度,試圖在曹操死後,借曹植的手復興漢室。

這也是曹植在跟曹丕之爭中落敗的最重要原因,曹操不會允許自己的繼承人擁漢。

在建安二十四年時,也就是楊修被殺的這一年,曹操都已經公開表態:“天命在吾,吾爲周文王矣。”

這都等於明明白白告訴世人,下一任魏王是一定會代漢的。

那麼,像楊修這樣有才華,有能力,又有相當社會影響力,能在曹丕取代漢朝的過程中,製造重要阻力的人,當然不能留。

因此,曹操的“慮終始之變”,不是擔心楊修繼續支持曹植跟曹丕爭位,而是擔心楊修在曹丕代漢時出來搗亂。

在曹操選擇了曹丕當繼承人後,即使不殺楊修,曹植也無法跟曹丕相爭,這一點,曹操在死前,一定會安排得妥妥當當,支持曹植的人不少,曹操也不可能全殺光。

堅決殺掉楊修,無非是給曹丕代漢減少點阻力而已,楊修及他背後的弘農楊氏,在擁漢派中的代表性太強。

其實,楊修的真正死因,是有記載的,曹操在殺掉楊修後,給他的父親楊彪寫過一封信,這封信記載在《曹操文集》中,關於爲何要殺楊修?曹操是這麼跟楊彪說的:

操自與足下同海內大義,足下不遺,以賢子見輔。比中國雖靖,方外未夷,今軍徵事大,百姓騷擾。吾制鐘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

曹操說得很清楚了,楊修“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就是楊修的政治態度跟楊彪是一樣的,擁漢不擁曹,在這事上總是跟曹操唱反調。

所以曹操對楊修的態度是從喜愛到“顧頗恨”,而且,曹操一直在等楊修回心轉意,即“謂其能改”。

但楊修死活不改,曹操只能將他殺掉,否則,如果曹丕代漢時,楊修出來唱反調,死的就不是楊修一人了,而是“將延足下(指楊彪)尊門大累”。

曹操的意思是,殺楊修,其實是救了楊氏滿門。不管楊彪信不信,曹操自己是相信的。

再來說司馬懿,曹操在世時,司馬懿的態度是擁漢還是擁曹,沒有太多證據證明。

不過,司馬懿跟潁川荀家的關係很親密,荀彧就很看重和照顧他,或許在當時,在政治態度上,司馬懿還是接近於荀彧的擁漢態度的。

但司馬懿可比楊修會隱藏自己的想法,也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在政治態度的表態上,司馬懿是迎合曹操的。

建安二十年,孫權上書曹操,勸說他稱帝,當時,司馬懿就是一副贊同的態度,晉書·宣帝本紀》中記載:

楊修與司馬懿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局,曹操爲何這麼做? 第3張

既而從討孫權,破之。軍還,權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司馬懿)答曰:“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這個表態一出,司馬懿坐穩了擁曹派的位置,只要政治態度上緊跟着曹操跟曹丕,曹操自然會忽視司馬懿的一點小毛病。

如此,些許“狼顧”之相,就不足以讓曹操冒着得罪河內司馬氏及其背後龐大的聯姻世家的危險,去殺掉司馬懿了。

所以,綜上所述,曹操對楊修、司馬懿這倆準備留給後人使用的代表性人才,其實都有不滿。

而曹操之所以頂着一定的壓力殺楊修,不是因爲楊修支持曹植奪嫡,也不是因爲楊修能看穿自己的心思,實實在在是楊修在政治態度上,堅決不願意站在曹氏一邊。

爲避免將來曹丕代漢時,有着相當社會影響力的楊修領頭反抗,曹操乾脆殺掉他,自己做惡人,爲曹丕掃除後患。

至於司馬懿,能在曹操對其有“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的態度後,還能保留性命,除了家世龐大的加成外,無非就是在政治表態上,聰明地迎合了曹操。

能支持曹氏代漢的,“每與我同懷”者就是好下屬,反之,“每不與我同懷”者就是逆臣,該殺之,這就是曹操爲曹丕代漢做的表態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