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軍可是號稱二十萬精銳,爲什麼卻打不贏土木堡之變?

明軍可是號稱二十萬精銳,爲什麼卻打不贏土木堡之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爲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土木堡之變爲什麼打不贏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駕親征,率領二十萬精銳大軍出征,與瓦刺決戰。在這場戰爭中,明軍一敗塗地,最終在土木堡戰敗投降,明英宗被俘,文武中樞全部覆滅,而此時距明成祖朱棣北伐不過二十多年。那麼,還處於強盛時期的明軍,爲何不敵數萬蒙古軍呢?

宦官王振,應當要對土木堡之變中明軍的失敗負起責任。明英宗極度寵信王振,甚至讓一切軍政事務都交由王振決斷。然而王振並沒有指揮大軍作戰的能力,他組織不當,導致前線的明軍混亂不堪。王振獨斷專行,拒絕其他文武大臣插手軍政事務,搞得衆人怨聲載道。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王振在退軍時擔心大軍損壞他的莊稼,因此屢次修改行軍路線,導致士兵疲憊不堪,最終被瓦刺大軍追上,明朝騎兵爲斷後幾乎全軍覆沒。

明軍可是號稱二十萬精銳,爲什麼卻打不贏土木堡之變?

在選擇撤退路線時,許多人一再要求撤入居庸關,然而王振卻一意孤行,將殘存部隊帶上缺水的土木堡,最終導致明軍陷入包圍,這纔有了“土木堡之變”。儘管有許多人認爲王振不過是替明英宗背鍋,但王振一路上指揮失誤,他作爲指揮者對於這場戰爭的失敗有着無可推卸的責任。

當然,王振錯誤的指揮並不是明軍慘敗的唯一原因,明英宗的倉促準備亦爲明軍的失敗埋下伏筆。明英宗朱祁鎮熱衷於指揮戰爭,但他的指揮能力卻遠不及他的先祖。在土木堡之變前,明英宗剛剛指揮數十萬明軍進攻西南叛亂的麓川土司,儘管明軍損失慘重,但明英宗還是因爲成功平定叛亂而覺得自己堪比先祖。

瓦刺統帥也先犯邊以後,明英宗躍躍欲試,他堅持御駕親征,且極爲倉促的集結部隊。從明英宗宣佈親征到上路,只用了兩天,不僅糧草沒有備齊,就連明軍編制都十分混亂,一路上軍紀鬆弛,明英宗甚至被迫下詔要求文武百官整頓軍紀。這樣的軍隊,如何是蒙古人的對手?

而更致命的是,明英宗不僅沒有指揮能力,還剛愎自用。明朝文官集團勢大,明英宗希望用這場戰爭證明自己的能力,同時進行權力清洗,從官員們手中奪回實權,爲此明英宗將權力全部交給自己的心腹太監王振。然而不管是王振還是明英宗,都不擅長指揮軍隊,可是朱棣留下的衆多賢臣卻無法參與軍政事務。《明史》記載;“也先入犯,振導英宗親征,輔從行,不使預軍政。輔老矣,默默不敢言。”實際上不是張輔等人不敢言,而是不能言,明英宗已經將他們踢出權力中心。明英宗帶上他們不過是顧及面子,實際上沒有給予他們任何實權,這就導致明軍在潰不成軍時,卻沒有一位大臣能站出來力挽狂瀾。

而且,明軍號稱二十萬精銳,但其中水分極大。在土木堡之變前,西南麓川土司掀起叛亂,明英宗命京營大軍與九邊精銳前去平定。不久以後福建又發生叛亂,神機營主力前往平定。這兩場戰爭歷時數年,明軍雖然平定叛亂,但也損失慘重。

明朝羈縻衛所制度的衰敗,也是明朝失敗的原因。明朝的邊境政策本就存在問題,朱棣借用朵顏三衛時又承諾將蒙古高原東部地區封給他們,這就導致明朝北部的防禦線出現缺口。而且明朝的“羈縻衛所”制度在明成祖時就已經逐漸衰落,明英宗繼位以後,長城以北的許多土地被明朝放棄,衛所南遷,明朝失去了重要的戰略縱深,只能依靠長城進行防守。

明軍可是號稱二十萬精銳,爲什麼卻打不贏土木堡之變? 第2張

同時,瓦刺在朱棣北伐以後迅速發展起來。明成祖的北伐雖然讓瓦刺損失慘重,但終究沒有徹底解決瓦刺,當明軍退軍以後,瓦刺再次活躍在明朝北方。在朱棣時期,蒙古存在韃靼和瓦剌兩個勢力,而明朝又增添了朵顏三衛。此時的明朝相當於主宰者,這三股勢力必須達到平衡,誰的勢力一旦過於強大,明軍就會插手進行削弱。韃靼和瓦剌以及兀良哈陷入內鬥,自然無法對明朝形成威脅。然而在明英宗時期,明朝的北方勢力不斷收縮,瓦刺趁機坐大。可是明英宗由於數次小規模衝突中明軍的勝利,而對瓦刺非常輕視,最終中了瓦刺的計謀。

當明軍行至大同時,瓦刺佯裝撤退,鎮守太監郭敬報告瓦刺是爲引誘明軍深入,然而王振與明英宗依舊一意孤行,堅持北進。前線明軍戰敗以後,明英宗與王振慌亂撤退,卻數次更改行軍路線,最終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刺軍切斷土木堡水源,明軍飢渴難耐。也先派遣使臣詐和,並主動撤退,明英宗竟不疑有他,王振則下令移營就水。

當士兵們接近河邊以後,一擁而上,混亂不堪。瓦刺軍趁機突襲,明軍潰不成軍,死於踩踏者不計其數。《天順日錄》當中記載:“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

最終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憤怒的明軍殺死,張輔等五十二名大臣都死於亂戰當中。這一戰導致明軍損失慘重,文武中樞全部覆滅,親歷戰爭的大臣李賢悲嘆道:“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爲其所獲,其偶然哉?”可以說,如果不是于謙在北京率領守軍與蒙古死戰,明朝極有可能與北宋一樣,突然覆滅。

因此,土木堡之變中明軍的慘敗,不是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導致的必然。明英宗的自大,王振的愚蠢,明軍的衰敗,都要爲這場失敗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