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歷史上真實的黃巢起義是什麼樣的?最後是什麼結局?

歷史上真實的黃巢起義是什麼樣的?最後是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真實的黃巢起義是什麼樣的?最後是什麼結局?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從當年陳勝吳廣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起義的大戲就徹底拉開了序幕。每逢國之亂世,一批又一批被欺壓的窮苦百姓就放下鋤頭,拿起兵器,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他們剪除叛賊,誅盡奸臣,掃清舊朝,聽起來像極了勇士剷除惡龍的故事。但很多人都知道,西方故事中那些除去惡龍的勇士最終都會不可避免的變成惡龍。

同樣的,中國歷史上的幾場起義者也是如此。而與之不同的是,他們不是在成功後變壞的,他們起義的過程就是一次惡龍漸漸舒展鱗片的過程。

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那位結束了盛唐王朝的書生反王——黃巢

黃巢出生於一個小小的鹽商家庭,少有才名又精通騎射,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卻屢試不第。

歷史上真實的黃巢起義是什麼樣的?最後是什麼結局?

那一年,鬱郁不得志的黃巢走出長安,望着身後的帝都,他暗暗發誓下一次自己來長安,迎接自己的一定不會再是這番光景。

他大筆一揮,寫下來那句流傳了千年的詩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日後,他的確做到了自己夢想的一切,兵進長安,登基稱帝。

而他這一場稱霸的故事,對於自己來說是毫無疑問的傳奇史詩,但對於那些無辜的百姓來說,就是徹頭徹尾的悲劇。

一、兩腳小羊互相食

人們印象中的黃巢,是文弱的書生,是不滿晚唐暴政的起義者,很少有人知道。這樣一個通讀史書,知曉四書五經的書生,竟然會將數十萬可憐人家用舂碾搗磨成肉醬,以此和部下大快朵頤。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中記載:“賊圍陳郡百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爲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文字雖短,可讀起來,就令人通體發寒,渾身戰慄。

晚唐時期,是一個十分混亂的時代,各路反王兵髮長安。黃巢也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反王大多有權貴支持,只有他可以稱爲真正的百姓起義。

但這個百姓推出的領導者沒有善待百姓,而是如他的《不第後賦菊》詩中一樣,他做的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最保守估計,在黃巢軍隊起義期間,被吃掉的至少有三十萬人。吃人不吐骨,人肉充軍糧的惡劣行徑,完全不像一個書生,最野蠻兇殘的刁民可能都不敢這樣做。

冠絕古今的狠辣,奠定了黃巢和他的起義軍的成功,也註定了他最終的失敗。

這樣的歷史若是去細細品讀,有一件事最令人細思極恐,那就是黃巢身爲領導者,會去吃人肉嗎?很大的可能是不會,那麼吃人肉的就只有放下農具跟隨他的百姓,也就是所謂的亂兵。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一個普通的貧苦百姓,要不去當一個亂兵啃食他人,要不呆在家裏被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來的亂兵啃食。而就算當兵,一旦成爲俘虜,也會落得被人吃的下場。

人在那個時候被稱爲“兩腳羊”,所以,與其說是黃巢是那個吃兩腳羊的人,不如說,是兩腳羊在互吃而已。

所謂的起義,不過是一場吃與被吃的博弈罷了。

二、驕奢淫逸百姓苦

爲什麼百姓的起義很少有成功的?因爲他們沒有那種超越時代的目光,見解。他們想的是及時行樂,想的是功成後的享受。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的肆意屠殺,都是爲了防止這些事情發生。但又有幾人可以做到這幾位這樣呢?反正黃巢是做不到的,因爲,他也是這樣的一個人。

也許叛軍的初衷是好的,舊唐書中記載“時巢衆累年爲盜,行伍不勝其富,遇窮民於路,爭行施遺。”

可當他們攻入長安,眼前這無比繁華的美景驚呆了所有人。於是,野蠻開始欺負文明,落後開始捶打先進。身爲首領的黃巢和親近的部下進去皇宮,打殺皇親貴戚,凌辱皇后宮女。無所不用其極。

而在外邊的亂兵進不到皇宮,於是就把惡爪伸向了百姓。同樣是在舊唐書中記載,“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壯,殺戮殆盡”這兩段文字僅僅幾段之間隔,竟是天壤之別。

歷史上真實的黃巢起義是什麼樣的?最後是什麼結局? 第2張

就這樣,光天化日之下,一場令後世所有人沉默的暴行開始了。殺戮和搶奪先姑且不論,只去看看那些可憐的女子。

詞人韋莊是這個時代的一位進士。他逃出長安後,在自己的《秦婦吟》中深刻描寫了黃巢的軍隊攻入長安後,那些貴族平民女子遭淫辱的慘景。

這些女子本來在盛世中,居住深閨不諳世事,亂世卻忽遭戕害。她們的境遇令人悲哀,又令人憤怒。在此我引用幾句詩文,各位可以一觀這人間地獄之景。

“東鄰有女眉新畫,傾國傾城不知價。長戈擁得上戎車,回首香閨淚盈把。旋抽金線學縫旗,才上雕鞍教走馬。有時馬上見良人,不敢回眸空淚下。”

“西鄰有女真仙子,一寸橫波剪秋水。妝成只對鏡中春,年幼不知門外事。一夫跳躍上金階,斜袒半肩欲相恥。牽衣不肯出朱門,紅粉香脂刀下死。”

“南鄰有女不記姓,昨日良媒新納聘。琉璃階上不聞行,翡翠簾間空見影。忽看庭際刀刃鳴,身首支離在俄頃。仰天掩面哭一聲,女弟女兄同入井。”

“北鄰少婦行相促,旋拆雲鬟拭眉綠。已聞擊託壞高門,不覺攀緣上重屋。須臾四面火光來,欲下回梯梯又摧。煙中大叫猶求救,樑上懸屍已作灰。”

這樣的軍隊還是人間的軍隊嗎?完全是一羣從地獄爬出來的惡鬼。這樣的軍隊進行起義,豈不是天大的諷刺?豈不是對“起義”二字最大的侮辱!

而這還只是黃巢軍隊的第二宗罪行。

三、文化才子皆被拋

現在關於傳統文化或者技藝,很多人都說要保護,要以防失傳,可如今是盛世,在亂世中,誰又能去保護這些人類最珍貴的財富呢?

在黃巢率領的軍隊中,大多是一些大字不識的百姓。這些人對於文學之類的東西通常都是抱着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他們要的是糧食,是金銀,是財寶。

所以往往攻城掠地中得到了書籍或者典籍,他們採取就地焚燒或者隨意丟棄的方式處理。故而每一次的國家動亂,引發的都是文化層面的斷裂缺失。

在攻入長安後,野蠻對文明的踐踏越發嚴重。隨處是文人的屍骨,滿地是散落的書籍。

在亂軍爲了一些金銀財寶四處哄搶之際,這些被李唐皇室精心收藏的價值連城的典籍安靜的躺在泥土裏,水溝裏,鮮血裏,不發一言。或許它們還對那個當上帝王的黃巢抱有一點點希望。

歷史上真實的黃巢起義是什麼樣的?最後是什麼結局? 第3張

但正如前文所說,起義的過程就是勇士蛻變爲惡龍的過程。也許最初的黃巢的確是爲了百姓而揭竿而起,但現在的他已經徹底被榮華富貴迷了雙眼。

登基爲帝的黃巢寵信奸佞,驕奢淫逸。而他的那些部下也越發驕悍,四處掠奪。韋莊在自己的《秦婦吟》中這樣寫到:“內庫燒爲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一家家豪門被踏破,一位位才子被逼逃,越來越多的文化典籍被葬送在亂世的火焰之中。

“亂世黃金,盛世古董”,這句話在這一刻,悲哀的發揮着自己的作用。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只是坑殺了一些術士就得到了“暴君”的惡稱,那這樣的軍隊,這樣的黃巢又如何當得起“起義”之名?

說起黃巢的那場起義,很多人都覺得是官逼民反,是勇者鬥惡龍,但誰又知道在所謂的正義之下埋藏了多少惡行,多少白骨呢?

光明走在白骨鋪就的道路上,說着要去反抗黑暗,豈不平白惹人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