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東林黨爭名單 東林黨爭的歷史影響

東林黨爭名單 東林黨爭的歷史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林黨爭概指明末東林黨(及其骨血——復社)與宦黨、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之爭。

  作爲正直、清流一派大臣的代表,“東林黨”的由來正好與無錫東林書院有關,也與書院的創建者之一顧憲成有關。

  起源:顧憲成與東林的誕生

  “東林黨”的起源和無錫人顧憲成有着莫大的關係。顧憲成,字叔時,號涇陽,萬曆八年(1580)進士。他剛爲官不就,就極爲關心朝政,但其不趨炎附勢的做法,使得仕途很不順利。

  萬曆二十二年(1596),顧憲成在吏部任職時,因提出了不符神宗心意的廷推閣臣名單而被黜職爲民。

  於是,顧憲成返回無錫老家與其弟顧允成、常州知府歐陽東鳳、無錫知縣林宰重修東林書院,並攜錢一本、高攀龍等人在東林書院講學。

  隨後,當時社會上、朝堂上的一些清流人士,就初步以東林書院爲據點進行活動。

  他們在講學的同時,仍然評議朝政,甚至通過輿論和人際關係,繼續參與到朝廷的政治鬥爭中去,並就此組成了一股新興的政治勢力。

東林黨爭名單 東林黨爭的歷史影響

  就在東林黨初步形成時,當時全國還逐漸出現了其他幾股政治勢力,如宣黨(宣城人爲主)、昆黨(崑山人爲主)、齊黨(山東人爲主)、楚黨(湖廣人爲主)、浙黨(浙江人爲主)。

  這幾股勢力基本上是以首領籍貫或成員籍貫而分化形成的,但很快這幾個派系因較爲一致的利益目的,逐漸合流,共同對抗東林黨。

  朝廷之中形成兩大勢力後,隨即以科道爲陣地進行了一系列的鬥爭。

  混亂:東林的壯大與非議

  李三才入閣案和辛亥京察

  李三才,字道甫。早年也因直諫而遭神宗貶官京外,於是常年在地方任職。

  二十七年(1599)起,他開始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等地,其任上政績斐然。由於李三才思想偏向清流一派,再加上他善於籠絡、結交朋友的性格,因此他和顧憲成等人多有來往。

  萬曆三十七年(1609),由於李三才在淮任職已久,內閣又缺人,因此有不少清流人物提議李三才入閣掌事。

  在明代,入閣辦事的大臣大多善於文學,而短於行政經驗,但李三才之前鮮有由地方官入閣參預機務的大臣,再加上李三才的政治傾向,因此這個提議立馬遭到了反東林一派的反對。

東林黨爭名單 東林黨爭的歷史影響 第2張

  李三才畫像

  擁李派和倒李派彼時各執一詞,引發了整個朝廷的論戰。就在爭議持續發酵時,顧憲成上書內閣大臣葉向高和吏部尚書孫丕揚爲李三才申辯,然而當顧憲成的書信被他人發抄後,朝堂輿論頓時變得更加混亂。這樣一來,李三才就不得不主動提出辭職了。

  萬曆三十九年(1611),李三才正式去職,但爭議並未就此平息,反而有擴大化之勢。輿論的爭議焦點在當年京察的催化下,逐漸演變成了對東林派的攻擊。

  萬曆三十九年的這次京察與李三才案息息相關:由於該年主持京察的是吏部尚書孫丕揚、侍郎蕭雲舉等人,而這些都屬於朝廷中清流正直一派;因此這次的京察暫時由以東林爲首的正直清流一派官僚佔據了上風,罷黜了一些反清流派官僚。

  梃擊案和丁巳京察

  之前在朝堂之上爭論長達一二十年之久的國本之爭,通過朝廷中清流人士的奮鬥,到神宗晚年已基本塵埃落定。

  儘管這時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是穩如泰山,但他還是出了事。

  萬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酉時,有一中年男子,手持棗木棍一根,闖入太子所在的慈慶宮大門,並擊傷守門太監,隨後才被擒拿。

  司法部門初步審訊下來得知,犯人名叫張差,薊州人。

  發生該事後,朝野上下對此無不上心。

  時任刑部主事王之寀祕密審訊張差後,得知了一些較爲驚人的真相,原來張差是由宮內一“老公公”帶路過去的。

  浙黨、鄭貴妃一派因而變得十分被動,難以招架。

  最終神宗選擇了和稀泥,下令磔張差於市,其餘重要知情人也被他祕密下令處死。

  萬曆四十五年(1617)又爲六年一度的京察年份,這年京察由吏部尚書鄭繼之、刑部尚書兼署都察院事李鋕等反東林派主持,因而這年的京察對朝廷中東林黨人極爲不利,一批得罪過昆、宣、齊、楚、浙黨的東林派大臣遭到了貶職或罷黜。

  紅丸案、移宮案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1620),神宗去世,八月,光宗朱常洛即位。

  光宗一即位,便立刻起用東林黨人,其中有不少是神宗在位時期,因得罪神宗而被趕出朝廷的大臣。

  正當朱常洛有心銳意革新時,卻因服用了鴻臚寺官李可灼進獻的紅丸丹藥而一命嗚呼,在位僅一月。

  此後朝廷中的兩大派系大臣再度因光宗暴死一事展開了政治鬥爭。

  查看完整時間地圖明光宗因“紅丸案”駕崩

  光宗一死,其子朱由校即位,但光宗之妻李選侍卻有干預朝政之野心,欲“挾皇長子自重”。李選侍這樣的做法當然不是朝廷清流大臣所能接受的。

  泰昌元年九月一日,楊漣、左光斗、劉一燝等人趁李選侍尚未佔據乾清宮時,直闖乾清宮,擁出太子前往慈慶宮暫居。

  當時朱由校(16歲)被李選侍藏匿在本宮暖閣,太監王安入內強行將朱由校從李選侍那兒騙走。朱由校因而得以順利地在文華殿舉行“即東宮位”典禮。

  次日,東林黨人上疏逼迫李選侍移出乾清宮,語氣堅決,再加上朱由校也下了要求她離開乾清宮的旨意,李選侍迫不得已才離開乾清宮。九月初六,朱由校正式登基,並詔改次年爲天啓元年。

  高潮:天啓初年衆正盈朝局面的形成和閹黨的絕地反擊

  明熹宗依靠東林黨順利即位後,也和他們保持了一段“蜜月期”,起用了一批正直、清流的大臣。

  這些大臣爲改善明朝弊病,做了一些努力,因此天啓初年的明朝一度出現了“衆正盈朝”的政治清明氣象。但這樣的景象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局面又逐漸回到了先前無止無休的黨爭中去。

  東林黨中的趙南星、王之寀、惠世揚等人嫉惡如仇,不但堅持繼續打擊齊楚浙黨,還計劃致他們於死地,想着打擊擴大化。這樣一來,原本就已處於劣勢的邪派大臣就不得不做背水一戰了。

  魏忠賢,萬曆年間自宮入宮。

  他一進宮,便靠着善巴結人的本事巴結上了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熹宗即位後,魏忠賢受到熹宗寵幸的魏、客二人的照顧隨即雞犬升天,即使王安有功甚至還是魏忠賢原來的上司,此時也被二人排擠出去。

  天啓三年,魏忠賢更是提督東廠,權勢顯赫一時。

  隨着魏忠賢逐漸成爲皇帝身邊的紅人,一些仕途不暢的、之前被東林打壓的官僚也趁機諂附。

  天啓四年四月,魏忠賢爲打擊朝廷中清流人士而主動攻擊汪文言,並將其罷黜。

  很快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等人開始對魏忠賢發難。當年六月,楊漣上疏舉魏忠賢二十四項大罪,但明熹宗對此並沒有什麼具有明顯傾向的表示,對魏閹仍然是言聽計從。

  楊漣此舉反而嚴重激化了東林人士和魏忠賢爲首的反東林一派的矛盾,使得魏忠賢的地位更加穩固。

  當年十月,魏忠賢排擠走吏部尚書趙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龍後,藉故將楊漣、左光斗、陳於廷等人削籍。

  從十月到次年三月間,被削奪、降調、回籍的東林黨人多達五十餘人,而反東林一派則得到大力提拔。但僅僅清空朝廷中的東林官員還不夠,魏忠賢更是試圖致這些東林黨人於死地。

  天啓五年開始起,魏忠賢憑藉着原齊、楚、浙黨等反東林人士的幫助,開始對東林黨人進行了總清算,先後杖死萬燝,製造六君子之獄、七君子之獄。

  爲了清除異己人士,閹黨編纂了多本黑名單,以供魏忠賢進行打擊,比如說《東林黨人榜》《東林點將錄》《東林盜柄夥》等。

  但這些黑名單是十分荒唐可笑的——很多明明不屬於東林黨人的大臣僅因爲反對魏閹而被列入。比如說崔景榮,有些人僅僅因爲在“爭國本”“反礦稅”的活動中和正直人士保持一致,也被列入黑名單,比如馮琦,而且馮還死於東林書院成立的前一年。

  由此可見,閹黨眼中“東林黨”的概念是值得十分商榷的,既包括了和東林書院有瓜葛的大臣,也包括了與其並無多少關係的普通大臣。

  只不過因爲閹黨的倒打一耙,才使得“東林黨”的概念深入人心,似乎成爲了組織嚴密的現代型政黨。

東林黨爭名單 東林黨爭的歷史影響 第3張

  《東林黨人榜》

  崇禎朝閹黨的倒臺和東林的沒落

  天啓七年八月,熹宗去世,隨後其弟信王朱由檢即位,是爲思宗。

  熹宗的去世,標誌着魏忠賢專權局面的結束。但思宗即位後,並沒有立刻對魏忠賢爲首的閹黨下手,而是安撫。但很快,不斷有人上疏請求處理魏忠賢,感到時機逐漸成熟的明思宗,開始對魏閹下手。

  十一月初一,思宗將其發配鳳陽。

  初四,下令將其逮捕。

  初七,聽聞逮捕令的消息後,魏忠賢畏罪自殺。

  不久後,魏忠賢的死黨客氏也被笞殺於浣衣局。

  思宗從魏忠賢手中奪回朝政大權後,爲鞏固自己的地位,立即對閹黨進行了清算。

  世宗積極起用原先因反對魏閹而遭到罷黜的大臣,並炮製相應的“逆案”名單。閹黨垮臺後,東林派大臣再度回到了朝堂,似乎恢復了先前“衆正盈朝”的局面。

  但這僅是表象,思宗並非庸人。

  在他起用的大臣中,有不少並非東林黨人,一些是“被東林”的大臣,還有一些是“反東林”的大臣。

  比如說吏部尚書和戶部尚書兩職,在崇禎朝長時期由非東林黨籍的王永光和畢自嚴佔據,而這兩人也確實都是國之幹才,其中畢自嚴更是整個明代頂尖的理財專家。

  天啓六年、七年,閹黨專權期間,朝廷九邊欠餉比率分別達72%和61%。但到己巳之變前,畢自嚴已經可以勉強保證財政收支平衡。

  崇禎元年會推閣臣時,東林黨的錢謙益受到推薦,但思宗看中的溫體仁、周延儒卻並不在候選名單之列,因此思宗對東林多有意見,定錢謙益爲結黨禍首,棄之不用,原東林籍內閣大臣韓爌、李標等也隨之去職。

  就此,崇禎初年曇花一現的東林內閣宣告瓦解;崇禎二年,袁崇煥死後,原來閹黨舊臣也再度上臺興風作雨,向東林党進行報復。

  此後,雖然一些東林黨人仍然活躍在朝廷中,大臣門戶之爭也繼續存在着,但萬曆、天啓時期在朝堂上呼風喚雨的東林黨早已沒落,取而代之能夠影響政治、輿論的勢力,是號稱“小東林”的復社。

  本文轉載自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