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朱允炆身爲皇帝坐擁天下 最後是怎麼敗給朱棣的

朱允炆身爲皇帝坐擁天下 最後是怎麼敗給朱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允炆失敗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歷史上王爺造反不在少數,然而最終能夠取得勝利的,卻僅僅只有朱棣一人,原因便在於以一隅敵天下難度實在太大。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下令捉拿朱棣,朱棣則以八百私兵起兵靖難,歷經四年的奮鬥,最終於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破南京城,成功奪取皇帝之位。那麼,坐擁天下的朱允炆,爲何會敗給僅以八百人起兵的朱棣的呢?

原因之一:削藩決策出現問題,朱棣活動空間擴大

對於朱允炆而言,削藩本身沒有問題,但其卻在決策中犯下了兩個致命錯誤,其一是削藩順序的錯誤,其二則是沒有充分考慮到朱棣在軍中的影響力,結果導致朱元璋留下的佈局崩潰,朱棣活動空間反而更大。

朱允炆身爲皇帝坐擁天下 最後是怎麼敗給朱棣的

朱元璋分封諸子,固然對中央朝廷造成了一定威脅,但分封於各地的諸王,在地方實際上形成了諸王互相牽制的局面。以燕王朱棣爲例,其東北是遼王,北面是寧王,西邊則是谷王、代王、晉王,南下途中則又有齊王、魯王、周王。要知道,這些王爺不僅都是實權藩王,且大多有帶兵經歷,如果有他們在,朱棣的活動空間便只能被限制在封地附近。

然而,建文帝削藩之時,卻先後將周王、齊王、代王全部廢除,又將谷王囚禁、遼王也在朱棣起兵後被召回南京,再加上晉王朱棡、魯王朱檀也在朱元璋駕崩前夕薨逝,寧王在削藩後又自身難保。結果全面打破了朱元璋的佈置,使得朱棣徹底失去了牽制,從而擁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

在明初藩王之中,朱元璋最爲倚重的便是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兩人多次統率大軍北伐,在軍中影響力極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晉王朱棡死後,朱元璋更是命令朱棣節制北平都司、行都司、遼東都司及遼府護衛兵馬,負責統率諸王防備邊患。

朱允炆並非沒有考慮到朱棣在軍中的影響力,爲了防止朱棣“狗急跳牆”,早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二月,便對北平官員進行了全面調整,工部侍郎張昺被任命爲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被任命爲北平都指揮使,同時令都督宋忠屯兵開平,並調走了原隸屬於朱棣的軍隊。

朱允炆身爲皇帝坐擁天下 最後是怎麼敗給朱棣的 第2張

然而,建文帝仍然小看了朱棣的影響力,以及軍隊中下層軍官對軍隊忠誠度的影響。結果,當張昺、謝貴被朱棣誘殺之後,僅憑八百私兵起兵的朱棣,一夜之間便控制了北平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動歸附;七月初八,攻破薊州,遵化、密雲歸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關;七月十六,攻破懷來,擒殺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歸附;七月二十七,用反間計使鬆亭關內訌,守將卜萬下獄。

短短二十餘天,河北大部便落入了朱棣手中,而其手中的兵力,更是從最初的八百人,迅速增至數萬。

原因之二:朱允炆即位時間太短,天下人心尚未穩定

新帝即位之後,首要任務是什麼?無疑是先行穩住皇位,牢牢將朝廷和天下掌控在手中,然而朱允炆即位之後,卻並未如此做,而是先重用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力行改革,後又火急火燎的開始削藩,結果導致自己陷入了不利局面。

實際上,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建文帝即位後重用自己的臣子並無問題,問題在於用人不當。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雖說是當時的博學大儒,但卻是典型的書呆子,極度缺乏實踐意識和執政經驗,更沒有領導才能,他們的決策更多隻是紙上談兵而不切實際。例如方孝孺,竟然建議皇帝恢復《周禮》,結果以恢復周禮爲目標的一系列改革,導致大量朝臣反對。

此外,朱允炆的改革步子實在太急,其即位之後便迅速廢除了朱元璋時期的一系列苛政律法,雖說此舉有利於統治,但改革輻射面積太廣,而又缺乏有效手段,導致的結果便是政策雖好,卻引起了朝政混亂。

朱允炆身爲皇帝坐擁天下 最後是怎麼敗給朱棣的 第3張

朱允炆即位後犯下的第二個錯誤,便是削藩步子太急,而且下手太狠,手段不夠光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爲帝,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還不足一月的情況下,他便開始了削藩大業。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周王朱橚被以謀反罪名逮捕,全家被押回南京後廢爲庶人,遷往雲南蒙化。僅僅八個多月後,又連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全部廢爲庶人,更是導致湘王舉家自焚。又兩月,再削岷王朱楩。在朱元璋去世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建文帝就先後將五位秦王削爲庶人,更是導致其中一位舉家自焚,這讓天下人怎麼想?讓其他藩王怎麼想?

或許在朱允炆看來,自己既然是皇帝,那麼所有朝臣都必須無條件的效忠於自己。然而,正是因爲其沒有徹底穩固皇位,結果導致在靖難之役中真正站在他這一邊的朝臣並不多,在外的將領更是少有主動勤王者,而各地藩王更是冷眼旁觀。

原因之三:應對失策用人不當,結果屢失平叛良機

按理來說,即使朱允炆犯下了以上錯誤,而朱棣實力在起兵初期迅速膨脹,但當時作爲皇帝的朱允炆,畢竟名義上還是坐擁天下的帝王,因而實力遠在朱棣之上,其最終之所以戰敗,與其應對失策和用人不當,有着更爲直接的關係。

朱允炆身爲皇帝坐擁天下 最後是怎麼敗給朱棣的 第4張

首先是應對失策,錯失爭取人心的機會。朱棣起兵本是叛亂,但卻憑藉着“遵祖訓,清君側”的旗號,轉眼便成爲了“正義之師”,而朱棣所謂的“清君側”,便是指受到朱允炆重用的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三人。

這種情況歷史上其實也曾出現過,漢景帝時爆發“七國之亂”,當時吳王劉濞等人打出的旗號便是“誅晁錯,清君側”。結果,漢景帝果斷殺掉了晁錯,從而坐實了諸王的造反罪名,反而爲自己爭取到了民心。而建文帝朱允炆由於親信大臣本就不多,因而整個靖難四年都沒有想過要通過殺死三人來爭取民心,結果導致朱棣可以一直打着“清君側”的旗號,大張旗鼓的收買人心和獲取支持。

朱允炆身爲皇帝坐擁天下 最後是怎麼敗給朱棣的 第5張

雖說由於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導致朱允炆平叛時無大將可用,但這卻不能成爲其用人失當的理由。

朱允炆啓用的第一任統帥是老將耿炳文,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說耿炳文能力有限,但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倒也不失爲一個好的選擇。然而,當耿炳文在滹沱河地區戰敗後,在損失並不算大,且在遏制了朱棣進一步行動的情況下,朱允炆卻將其免職撤換。

朱允炆任用的第二任統帥則是李景隆,作爲開國名將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絕對算得上是“虎父生犬子”。李景隆早年從無帶兵經驗,只不過曾經在湖廣、陝西等地訓練過軍隊,也就是隻有練兵之才,而無統兵之能。結果,在李景隆於鄭壩村慘敗後,朱允炆卻並未選擇換帥,而是繼續調集兵力命其平叛,結果李景隆又在白溝河再次慘敗。先後兩次戰敗,李景隆損兵折將數十萬,結果竟然導致作用天下的朝廷出現了兵源空缺。

第二次戰敗之後,朱允炆終於將李景隆撤換,改用駙馬梅殷爲帥,更是將京城周邊軍隊抽調給梅殷,讓其鎮守淮安。然而梅殷果然就駐守在了淮安,朱棣大軍在附近交戰,他不聞不問;朱棣大軍南下渡江,他仍然不聞不問;朱棣大軍抵達南京,他還是不聞不問。

朱允炆身爲皇帝坐擁天下 最後是怎麼敗給朱棣的 第6張

其實當時朝廷並非無將,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出色的平安、徐輝祖、瞿能等人卻始終沒有得到重用,不得不說是朱允炆在用人方面的失誤。更可笑的是,在朱棣大軍已經殺到南京城下之際,朱允炆竟然再度啓用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鎮守金川門,結果李景隆和朱橞兩人大開城門,放燕軍入城,固若金湯的南京城就此失守。

綜上所述,縱觀整個靖難四年,初期的朱允炆面對朱棣,可以說佔據着絕對的優勢,然而正是由於其一系列奇葩操作,結果導致自己一步步陷入不利、喪失先機,結果最終慘遭戰敗,不僅弄丟了皇位,也弄丟了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