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拉祜族傳統房屋是啥樣的?有何民族特點

拉祜族傳統房屋是啥樣的?有何民族特點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拉祜族傳統房屋建築形式是竹木結構的木樁斜頂樓房,有方形及橢圓形兩種。房屋大小不一,陳設簡單,起居飲食都在一處。困火搪而眠,許多貧苦農民無被蓋,墊竹籬,蓋蓑衣,燒火取暖。

與漢族、彝族雜居或毗鄰而居的拉祜族,通常採用土掌房或竹木結構的低矮草房,建於向陽的平坡上,貧戶一般不開窗,不分間,一家數代分牀同宿,牀臨火塘四周,以便夜寒取暖,居室十分簡易。此外,在瀾滄縣原糯福區一帶,民主改革前尚保留着大家庭公社集體居住的大房子。

大房子爲竹木結構木樁的雙斜面長形草房,一般的長十八至二十米,寬八至十四米,內分成若於間,供各個個體家庭居住,多達一百三十餘人,居室外設有各戶火塘。此種大房子,大多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隨着家庭公社曲解體而消失。

拉祜語中的“底頁”,意爲一個大家,實際上是一個以血緣關係爲紐帶組成的共同生產勞動、共同消費的大家庭公社。大房子,便是大家庭公社成員共同居住的住房

在新中國建立之時,西雙版納州拉祜族的拉祜納支系,還普遍保留着拉祜語稱爲“底頁”的大家庭公社。拉祜納聚居的自然村內的住房,多是佔地近百平方米的大長房。

拉祜族傳統房屋是啥樣的?有何民族特點

大家庭公社成員共居的大房子,是一樓一底的“幹欄”式竹樓,以慄木爲柱,圓木爲房樑,苦竹做椽,茅草蓋頂,竹笆隔牆。大房子呈長方形,高七八米,面積幾十平方米或百餘平方米不等。人丁興旺的底頁,大房子顯得很長,人少的底頁,大房子的面積相對較小。大房子的樓室距地約1.5米左右,四周圍有柵欄,用於關豬、雞,堆雜物、柴禾。

樓門有開在長房兩端的,有開在長房向陽一側正中間的,門前搭架着可供兩人並排上下的寬木梯。樓室內不開窗戶,有的是中間設一條走廊,兩則是用竹籬隔成小間的居室,居室門口是火塘。有的大房的樓室分爲左右兩半,一側是居室,一側是火塘。

大房子的兩端各搭有一個寬大的陽臺。大房子內的居室按對偶小家庭“底谷”分配,一個一夫一妻小家庭居住一間,佔有一個木框中填土鋪成的火塘,火塘上安有三塊鍋樁石,擺有一隻土鍋(砂鍋)。每個稱爲“底谷”的小家庭,都自己生火做飯,分戶用餐。

大房子附近或村寨邊沿,建有一供“底頁”大家庭共同的倉庫,裝有共同勞動收穫的糧食。倉內糧食,有按戶分格保管的,有不分格保管的,由家族長“頁協帕”按需要分配的。另有收入的小家庭,往往還另建有自己的小倉庫。

這種大家庭成員共同居住的大房子,主要供家族成員農閒時或舉行節慶活動時居住。從事生產活動的時候,各個“底頁”小家庭便分散居住在自己負責耕種的田地邊,大家庭成員時集時散,其住房也分爲大家共居的大房和各戶分居的地棚,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居住習慣。

拉祜族傳統房屋是啥樣的?有何民族特點 第2張

拉祜族的住房,還有一種佔地僅幾十平方米的“幹欄”式小樓,樓的形狀有方形的、有圓形的。樓上住人,樓下堆雜物,登樓之梯僅是一根獨木或兩根捆在一起的圓木。這種獨屋,是已無其他家族成員的個體家庭的居室。

70年代以來,隨着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拉祜族的“底頁”逐漸解體,“底頁”成員共居的大房也隨之消失。個體家庭居住的草頂竹樓已成爲人們居住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