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日本武士爲何不會跑步?日本武士的跑姿怎麼樣

日本武士爲何不會跑步?日本武士的跑姿怎麼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本電影《隱劍鬼爪》中好些情節與主線無關,但很有意思。學了西洋兵法的、大城市來的教官,訓練轉型中的村鎮武士,就是經常出現的場景。有一幕是,教官訓練武士們西洋跑姿,遭到武士的反對。一個武士說,我們武士一直就是這麼跑的,爲什麼要學難看的西洋跑姿?教官提出比賽,武士應戰。教官讓武士跑出一段路之後纔開始奔跑,然後很快就超過了武士。武士急着加速,結果自己摔倒了。按那種跑姿,加速太快是必然摔倒的。

我非常感謝導演山田洋次獨具匠心的安排。不知道日本武士面對賽跑失敗是不是很震驚:我們居然連跑步的姿勢都是錯的?反正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第一次被體育老師糾正跑姿時的驚訝:家裏大人教的跑步姿勢,居然是錯的?如果不是山田洋次對這種文化細節的關注,我不會想到日本人也曾面臨同樣的情境。

日本武士爲何不會跑步?日本武士的跑姿怎麼樣

不是有眼光的導演,難選中跑步這個細節。當西方和東方發生碰撞時,日本武士和晚清中國人中的多數人,對西洋科技是既不得不服又不甘認輸。但是,科技的衝擊不一定有跑姿的衝擊大。如果連跑步這種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你都不如人家做得好,那你甘心認輸的程度總要升高一點。

我接下來思考的問題是:日本武士是專業戰鬥羣體,按經濟學的道理,在戰鬥中,血的教訓應該淘汰掉錯誤的跑姿,經過無數次淘汰,應該保留下正確的跑姿,爲什麼錯誤的跑姿反倒成爲主流呢?這應該就是文化的問題。我沒有研究日本武士的跑姿的形成歷史,猜測一下,可能是爲了在老百姓面前保持威嚴的儀姿;或者是爲了滿足所謂的“靜”、“敬”等精神修煉的要求,故不能大擺臂、大步跑;或者是由於服飾的限制;或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管原因爲何,都是文化的結果。

日本武士爲何不會跑步?日本武士的跑姿怎麼樣 第2張

文化的解釋和經濟學的解釋並不矛盾。經濟學講的是侷限條件下的利益最大化,而文化就是一種侷限條件。比如,假如在某種文化下,保持威儀的好處超過戰鬥中逃命、追敵,那麼,戰鬥中的雙方都不選擇高效率的跑姿就可以理解。而何爲威嚴?這屬於審美範疇,不同的文化又不一樣。

所謂文化,就是一個羣體主流共享的思維特點,既包括理性思維的特點,也包括審美的特點。日本古代貴族婦女以塗黑牙齒爲美,這種審美特點就是一種文化。日本武士的跑姿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在跑姿背後,是更爲龐大的文化體系。

我印象中的鄉村的傳統跑姿,儘管不如西洋跑姿快,但它至少是正面前進的,比日本武士帶有側進特點的跑姿,應該要快得多。中國傳統跑姿的擺臂幅度,也要比日本武士大。小小跑姿,蘊含的文化密碼並不少。中日跑姿的區別,背後是理性思維、審美觀的差異。

前不久一個青年經濟學者說,在保存中國文化方面,日本第一,臺灣第二。我知道他這是接受了流傳甚廣的說法,但這個說法非常淺。

假如把文化僅僅看成茶道、花道或者禮儀之類的,這個錯覺勉強還有點道理。日本在某些方面,確實保留了一部分中國古代有、而且小清新認爲應該保留的東西。但,這只是文化的很小的一部分。

日本武士爲何不會跑步?日本武士的跑姿怎麼樣 第3張

有時候聽到有人說日本保存中國文化比中國還好,我會問:我老家有個盲人靠給人“看八字”,在城裏買了好幾套房子,請問,“八字”這種文化,在日本保存得怎麼樣啊?多數人如此反應:啊,我可沒想到“八字”也是一種文化!當然,他們受到提示以後,也承認“八字”是一種中國文化,而日本是不保存這種文化的。

文化這個詞,用者常帶有褒義。在一些人眼裏,文化是不自覺地經過了脫俗化、清新化處理的,那些庸常的日常生活,不在他們的文化視角內。我爲什麼舉“八字”這個例子,是因爲“八字”是看起來不“好”的文化,巨大的反差可以更快地揭示“日本保存中國文化比中國還好”的荒謬。

如果不按照小清新們很淺的文化視角,則文化不僅是些脫俗化、清新化處理過的東西,它是非常豐富的。看起來脫俗的茶道、花道是文化,笨拙、效率低下的跑姿是不是文化?清雅的書法、詩詞是文化,塵土滿面的土地公公、竈王老爺是不是文化?中醫是不是文化?年畫、春聯是不是文化?風水學是不是文化?白蓮教是不是文化?宗祠是不是文化?上元節燒紙、清明節上墳是不是文化?十二屬相、二十四節氣是不是文化?……

日本文化有優點,可以欣賞。但一些人看到日本和服近漢裝、禮繁如古人,或者看到日本人談論語、說禪宗、讀中國典籍,就說日本保存中國文化排第一,這,是不是太自輕自賤了點?

日本保留了一些中國歷史上有過的東西,就像中國吸納了印度的雕像藝術等,這都是部分引入,無法跟文化原產地相比。大陸、臺灣、香港等地,在保存(其實應該說延續)中國文化上,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遠遠超過日本。

文化是不斷變動的,在一個羣體、地區中,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文化特點,大的羣體內又有小羣體的文化,但是變動當中也有延續。浸潤在某種文化中的人,其文化的延續性當然總體上好過生活在其外的人。太極八卦的世界,唐詩宋詞的審美,《增廣賢文》的處世,難道日本人反倒比中國人受到的影響更大、延續得更地道?更不要說更爲基本的思維編碼體系——漢語了。

日本武士爲何不會跑步?日本武士的跑姿怎麼樣 第4張

就拿跑姿來說,不同時期的中國人也有區別,但是如果細加考察,應該可以看到流變背後,羣體主流的思維特點的運動軌跡。中日跑姿都是長期流變的結果,你說,這兩種跑姿,誰更好地保存了中國文化的密碼呢?

一些人把中國文化中一些東西的消失,歸結爲近世連續不斷的激進主義的衝擊,或者商業文明的侵蝕。激進主義的衝擊對文化的改變其實並不大,因爲封閉體系中短暫、暴烈的運動很難改變人們的日常思維特點。比如,抓算命先生、砸廟、燒牌位就沒有能消滅“八字”、宗族等等文化。

商業文明、對外交流對傳統文化的改變確實很大。如前所說的跑姿之例,看起來只是跑姿的改變,實際上對人們的審美觀、理性思維都有很大的衝擊。日本武士那種古怪的跑姿,在過去可能會被看成一種威儀,平民百姓豈敢嘲笑?但今天日本如果有人還那樣跑,估計也會引來鬨堂大笑吧。文化的衝擊不僅中國發生了,日本同樣也發生了,日本人連自己的文化都要大改,還保存中國的文化呢?

如果你生活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鄉村,你也許還能感受到,鄉村的思考、審美,和三言二拍、《醒世姻緣傳》等裏面幾百年前的人們是差不多的。而在市場經濟搞了多年之後,三言二拍、《醒世姻緣傳》的感覺,也還在,但更多地是出現在一些老年人身上了。

有一次回老家,聽一個老人說:“我七月份滿十歲,十月份嫁到鄧家,有時一個人在山坳裏做事,很害怕,一邊做事一邊哭。”我是用文字來轉述,但文字這一高度通用的工具,並不能再現她的敘說細節。在遙遠的某一天,也許一些文化真的會消失,但至少在聽她述說時,從她的語調、句式、表情,我感受到中國的一羣人所獨有的喜樂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