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戰史祕聞 > 唐朝中後期:血流成河的“甘露之變”

唐朝中後期:血流成河的“甘露之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中後期,握有槍桿子——神策軍的的宦官羣體成爲凌駕於皇權之上的特殊人羣,他們擅行廢立、把持朝政。文武百官只有向他們靠攏、仰他們鼻息才能在朝堂上立穩腳跟。

不過,如果你以爲這幫死太監只會舞刀弄槍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積累,他們已經逐漸總結出了一套非常成熟並且行之有效的對付皇帝、掌握大權的辦法,並經有宦官界的翹楚和老前輩仇士良總結如下:

唐朝中後期:血流成河的“甘露之變”

“經過多年實際工作經驗,深入比對多個鮮活案例,本人發現如何引導咱們選的天子走上正路呢?最主要是不能讓他們閒着沒事幹,要用天下各種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看的、好聽的東西去引誘他,讓他的生活充實起來,讓他沉迷吃喝玩樂不能自拔,再也沒有精力管其他的事情。如此一來,朝廷上下,不都是我們說了算嘛!特別的要注意的是:不能讓皇帝讀書,一個通曉古今、滿腹韜略的皇帝相當可怕,也不能讓皇帝靠近那些個讀書人,那些人蔫壞蔫壞的的,會給皇帝講前朝那些興亡舊事,這樣就會讓皇帝對咱們產生戒備心理,從而不斷疏遠防範我們,這樣就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麻煩!”

仇老前輩不愧是宦官界的先進工作者,總結的相當精闢。不過,哪裏有壓迫,哪兒就有反抗!面對這幫宦官的倒行逆施、胡作非爲,還是有一些皇帝在身邊大臣們的配合下對他們發起猛烈的衝擊,“甘露之變”就是其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一)A方案、B方案

公元826年,十二月,又一位大唐天子、唐敬宗死在宦官的屠刀下,大宦官王守澄擁立其弟李昂爲帝,是爲唐文宗。

文宗向來不滿宦官專權,尋機想奪回大權。大臣李訓、鄭注知道他的心思,便與其密謀誅滅宦官。李、鄭二人是因爲王守澄的引薦而得以入朝任職,有人幫忙,文宗當然是非常高興,況且還是來自敵人內部人的投誠。

當時,外人僅知道李、鄭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卻不知道二人原來與文宗另有密謀。文宗在這兩人的建議下,先後誅殺了宦官陳弘志和王守澄。“滅閹行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雖然李、鄭二人的共同目標是消除宦官專權,但革命還沒有成功,有人就盤算如何獨自摘取勝利果實。不久,李訓被升爲宰相,同時他把鄭注派到外地任鳳翔節度使,表面上是作爲外援,實際想的是,如果大功告成,順便把好戰友鄭注給做掉。

唐朝中後期:血流成河的“甘露之變” 第2張

李訓和鄭注商議,待鄭注到風翔上任後,挑選幾百名壯士,每人攜帶一根白色棍棒,懷揣一把利斧,作爲親兵。二人約定在十一月二十七日動手,這天是給宦官王守澄下葬的日子,由鄭注奏請唐文宗批准率兵護衛葬禮,同時奏請命神策軍護軍中尉以下所有宦官到場爲王守澄送葬。屆時,鄭注下令親兵用利斧砍殺宦官,將在場宦官一網打盡。

計劃完畢後,二人分頭行事,另有打算的李訓又和宰相舒元輿、邠寧節度使郭行餘、河東節度使王璠、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京兆少尹羅立言和御史中丞李孝本等自己的親信密謀說:“如果這個計劃成功,那麼,誅除宦官的功勞就全部歸於鄭注,不如讓郭行餘和王璠以赴寧、河東上任爲名,多招募一些壯士,作爲私兵,同時調動韓約統領的金吾兵和御史臺、京兆府官吏和士卒,搶在鄭注之前,在京城誅除宦官,隨後,把鄭注除掉。”衆人紛紛響應。

原先和鄭注商量的A方案被他擅自作廢,他啓動了B方案。

(二)甘露之變

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御臨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後,韓約按照前番謀劃,奏稱:“左金吾衙門後院的石榴樹上,昨晚發現有甘露降臨,這是祥瑞的徵兆。”

於是,在李訓的帶領下,其他宰相及文武百官紛紛行禮向唐文宗祝賀。李訓又乘機勸唐文宗親自前往觀看,以便承受上天賜予的祥瑞。唐文宗表示同意。

唐文宗故意下旨先讓李訓等去查個究竟,不一會,李訓回來奏報說:“微臣親自去檢查過了,不像是真正的甘露,不可匆忙宣佈,否則,弄得盡人皆知後不好收場。”

唐朝中後期:血流成河的“甘露之變” 第3張

唐文宗故作驚訝說:“難道還有這種事!”隨即命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率領衆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後院察看。

支走宦官後,李訓急忙召集郭行餘、王璠,說:“快來接陛下的聖旨!”王璠緊張得兩腿發抖,不敢上前,只有郭行餘一人拜倒接旨。這時,二人招募的私兵幾百人都手執兵器,立在門外等待命令。李訓已經讓人去招呼他們進來接受唐文宗下達的誅除宦官的命令。

結果,只有郭行餘招募的私兵前來,而王璠的人馬一個也沒來,真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仇士良等宦官到左金吾後院去察看甘露時,發現韓約緊張得渾身流汗,臉色十分難看。

仇士良大感納悶,那麼冷的天氣,不應該出那麼多汗啊!問:“將軍爲什麼這樣?”韓約支支吾吾的說不出個所以然。

忽然,一陣寒風把院中的帳幕吹了起來,仇士良等人發現很多手執兵器的士卒,頓覺不妙的仇士良等人急忙往外跑,此時守門的士卒正想關門,被仇士良大聲呵叱,平時作威作福的大宦官發起火來哪兒是一個小卒能抵擋的。他一緊張,門閂沒有關上。

唐朝中後期:血流成河的“甘露之變” 第4張

仇士良等人立即前去向唐文宗報告發生兵變,我擦,還沒動手,就給發現了,真鬱悶,李訓連忙招呼士卒:“快來上殿保護皇上,每人賞錢百緡!”

仇士良卻對文宗說:“事情緊急,請陛下趕快回宮!”隨即擡來軟轎,迎上前去攙扶文宗上轎,向後宮急奔而去。李訓拉住文宗的軟轎大聲說:“我奏請朝政還沒有完,陛下不可回宮!”

同時,羅立言率領京兆府擔負巡邏任務的士卒三百多人從東邊衝來,李孝本率領御史臺隨從二百多人從西邊衝來,一齊擊殺宦官。宦官血流如注,大聲喊冤,死傷十幾個人。

文宗的軟轎在衆宦官的簇擁下一路向北進入宣政門,李訓拉住軟轎不放,呼喊更加急迫。唐文宗呵斥李訓,宦官郗志榮乘機揮拳奮擊李訓,李訓被打倒在地。唐文宗的軟轎進入宣政門後,大門隨即關上,宦官們大呼萬歲。

(三)喋血長安城

李訓見唐文宗已入後宮,知道大事不好,馬上將迎來宦官的瘋狂報復,於是,換上隨從官吏的綠色官服,騎馬出逃。他的其餘黨羽則一鬨而散。李訓邊逃邊喊:“我有什麼罪而被貶逐!”因而,人們也不懷疑。

掌控大局的仇士良等人命令左、右神策軍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率禁兵五百人,持刀露刃從紫宸殿衝出討伐賊黨。

這時,王涯等宰相在政事堂正要吃飯,忽然有官吏報告說:“有一大羣士兵從宮中衝出,逢人就殺!”

唐朝中後期:血流成河的“甘露之變” 第5張

王涯等人狼狽逃奔。中書、門下兩省和金吾衛的士卒和官吏一千多人爭着向門外逃跑。不一會兒,大門被關上,尚未逃出的六百多人全被殺死。仇士良下令分兵關閉各個宮門,搜查南衙各司衙門,逮捕賊黨。

各司的官吏和擔負警衛的士卒,以及正在裏面賣酒的百姓和商人一千多人全部被殺,屍體狼藉,流血遍地。官印、地圖和戶籍檔案、衙門的帷幕和辦公用具被搗毀、抄掠一空。

仇士良等人又命左、右神策軍各出動騎兵一千多人出城追擊逃亡的賊黨,同時派兵在京城大搜捕。宰相王涯步行到路邊一個茶館,被禁兵逮捕,押送到左神策軍中。王涯這時已七十多歲,被戴上腳鐐手銬,遭受毒打,無法忍受,因而,違心地承認和李訓一起謀反,企圖擁立鄭注爲皇帝。

(四)悲慘結局

二十三日,百官開始上朝。朝廷下令,百官每人只准帶一名隨從進門。裏面禁軍手持刀槍,夾道防衛。到宣政門時,大門尚未打開。這時,由於沒有宰相和御史大夫率領,百官隊伍混亂,不成班列。

唐文宗親臨紫宸殿,問:“宰相怎麼沒有來?”

仇士良答道:“王涯等人謀反,已經被逮捕入獄。”接着,把王涯的供詞遞呈文宗,唐文宗召左僕射令狐楚、右僕射鄭覃上前,讓他們觀看王涯的供詞。唐文宗既悲傷又氣憤,幾乎難以自持,問令狐楚和鄭覃:“是不是王涯的筆跡?”

二人回答說:“是!”

唐朝中後期:血流成河的“甘露之變” 第6張

唐文宗咬着牙說“如果真的這樣,那就罪不容誅!”於是,命令二人留在政事堂,參予決策朝廷大政方針。同時,又命令狐楚起草制書,將平定李訓、王涯等人叛亂的消息昭告天下。

逃出長安城的李訓向來和終南山的僧人宗密關係不錯,於是,前往投奔。宗密想爲李訓剃髮,裝扮成僧人,然後藏在寺院中。他的徒弟們怕惹禍上身,紛紛勸阻。

無奈之下的李訓只好出山。他打算前往鳳翔投靠鄭注。前番還想坑隊友,現在落難又想起自己的隊友來了,讓人無語。結果在半路被逮捕,在押往京城的路上,李訓恐怕會遭到宦官的毒打和污辱,便對押送他的人說:“無論誰抓住我都能得到重賞而富貴!聽說禁軍到處搜捕,他們肯定會把我奪走。不如把我殺了,拿我的首級送到京城!”押送的人覺得這辦法不錯,於是,割下李訓的頭送往京城。

李訓的同黨全部被腰斬於市,他們的親屬不管親疏老幼,全部被殺。

這時,鄭注按照事先和李訓的約定,率親兵五百人已經從鳳翔出發,到達扶鳳縣。當他得到李訓失敗的消息後,只得返回鳳翔。

不肯善罷甘休的仇士良派人攜帶唐文宗的密敕授予鳳翔監軍張仲清,命令他誅除鄭注。張仲清等人略施小計,就將鄭注誅殺,同時被殺的還有他的一千多名親信和隨從。

一個計劃妥當的行動計劃從李訓私自更改方案開始,下面業已接二連三的發生變故,等到宦官羣體控制住唐文宗之後,就宣告這次行動徹底失敗了。如果是執行A方案,哪怕失敗,天子不在現場,他們不會投鼠忌器,也不至於事情最終鬧到不可收拾。再看看李訓找的這些親信,心理素質太差,不得不說他這選人的眼光很有問題。司馬光等人給李訓、鄭注等人的評價是爲了謀取權位不惜鋌而走險的小人,如果這兩人能有匡扶天下的志向,並且放棄私慾、通力協作,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只是可惜了許多因爲此事無辜枉死的冤魂!

此後,宦官的勢力一直猖獗不已,一直到公元903年,他們才真正迎來他們的剋星,在後來的梁太祖朱溫的命令下,所有京城宦官被誅殺殆盡,這些宦官也算先行一步,爲給他們帶來無限榮光的大唐王朝陪葬!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