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四聖心源》: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 全文

《四聖心源》: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 全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聖心源》是清·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又名《醫聖心源》。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鼓脹者,中氣之敗也。肺主氣,腎主水,人身中半以上爲陽,是謂氣分,中半以下爲陰,是謂水分。氣盛於上,水盛於下,陰陽之定位也。而氣降則生水,水升則化氣,陰陽互根,氣水循環。究其轉運之樞,全在中氣。中氣一敗,則氣不化水而抑鬱於下,是謂氣鼓;水不化氣而氾濫於上,是爲水脹。

《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上焦氣盛,故如霧露之空濛。下焦水盛,故如川瀆之注瀉。而氣水變化之原,出於中焦。中焦者,氣水之交,氣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氣,氣欲成水,氣水未分,故其形如漚。

氣之化水,由於肺胃,水之化氣,由於肝脾。肺胃右降則陰生,故清涼而化水。氣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則陽生,故溫暖而化氣。水不化氣者,肝脾之不升也。氣不化水,則左陷於下而爲氣鼓;水不化氣,則右逆於上而爲水脹。而其根,總因土溼而陽敗,溼土不運,則金木鬱而升降窒故也。

氣鼓

氣從上降,而推原其本,實自下升,坎中之陽,氣之根也。氣升於肝脾,肝脾左旋,溫暖而化清陽,是氣升於水分也。肝脾不升,陰分之氣堙鬱而下陷,故臍以下腫。

木性善達,其發達而不鬱者,水溫土燥而陽升也。水寒土溼,脾陽下陷,肝木不達,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鬱迫而不升運,是以凝滯而爲脹滿。

肝氣不達,鬱而生熱,傳於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溼熱,傳於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勢固然也。土燥則木達而水清,土溼則氣滯不能生水,木鬱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熱,故淋澀而黃赤。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則肝木下鬱,胃逆則膽火上鬱。其下熱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熱者,膽火之不降也。病本則屬溼寒,而病標則爲溼熱,宜瀉溼而行鬱,補脾陽而達木氣,清利膀胱之鬱熱也。

《四聖心源》: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 全文

桂枝姜砂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三錢,炙 砂仁一錢,炒,研 乾薑三錢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漿一湯匙,溫服。

膀胱溼熱,小便紅澀者,加梔子清之。脾肺溼旺,化生鬱濁,腐敗膠粘,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飲。在下則瀉利而出,在上則嘔吐而出。去其菀陳,然後調之。

續隨子仁,最下痰飲,用白者十數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瓜蒂散

瓜蒂二十個,研 赤小豆三錢,研 香豉三錢,研

熱水一杯,煮香豉,令濃,去渣,調二末,溫服。取吐下爲度。

病重人虛者,不可服此,當用葶藶散。

水脹

水從下升,而推原其本,實自上降,離中之陰,水之根也。水降於肺胃,肺胃右轉,清涼而化濁陰,是水降於氣分也。肺胃不降,陽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臍以上腫。金性喜斂,其收斂而不鬱者,陽明胃土之降也。土溼胃逆,肺無降路,陽分之水,不得下行,陰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於肺,宗氣隔礙,則爲喘滿;水入於經,衛氣壅阻,則爲腫脹。

水生於肺而統於腎,藏於膀胱而泄於肝。腎與膀胱之府,相爲表裏。

飲入於胃,脾陽蒸動,化爲霧氣,而上歸於肺。肺金清肅,霧氣灑揚,充灌於經絡,薰澤於皮膚,氤氳鬱靄,化爲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則注集滂沛,勢如江漢矣。

《四聖心源》: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 全文 第2張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氣化水,傳於膀胱,肝氣疏泄,水竅清通,是以腫脹不作。膀胱之竅,清則開而熱則閉。《靈樞》: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其虛而遺溺者,相火之下虛也,其實而閉癃者,非相火之下實也。以腎主蟄藏,腎氣能藏,則相火祕固而膀胱清;腎氣不藏,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相火蟄藏,膀胱清利,是謂之實。膀胱之熱者,相火泄於腎藏而陷於膀胱也。

相火藏於腎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過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暢,則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溼,生氣鬱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祕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氣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鬱陷,合相火而生下熱,傳於己土,己土以其溼熱傳於膀胱,是以淋澀而赤黃也。

膀胱閉癃,水不歸壑,故逆行於胸腹,浸淫於經絡,而腫脹作焉。水熱穴論: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皆積水也。故水病下爲胕腫大腹,上爲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其本之在腎者,宜瀉之於膀胱;其標之在肺者,宜瀉之於汗孔。汗溺之行,總以燥土疏木爲主。水病之作,雖在肺腎兩藏,而土溼木鬱,乃其根本也。

苓桂浮萍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浮萍三錢 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中氣虛,加人蔘,寒加乾薑。肺熱,加麥冬、貝母。

苓桂阿膠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阿膠三錢煎大半杯,熱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熱加梔子。中虛加人蔘,寒加乾薑。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陽敗土溼,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腫脹。瀉溼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後世八味加減之方,地黃助脾之溼,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氣位於上,水位於下。氣之在上,雖壅滿鬱遏,而不至於脹,惟下陷而不升,則病氣鼓;水之在下,雖停瘀凝結,而弗至於腫,惟上逆而不降,則病水脹。腫在身半以上者,水脹也;脹在身半以下者,氣鼓也。其一身俱至腫脹者,氣病於下而水病於上也。氣水交病,則氣中亦有積水,水中不無滯氣。

總之,氣不離水,水不離氣,氣滯則水凝,水積則氣聚。氣病於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於上者,其氣道必不通。仲景《金匱·水氣》之法,腰以上腫,當發其汗,汗發則氣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腫,當利小便,便利則水行而氣亦達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